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米应先后人将供奉了200年的米应先神像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参加《楚腔汉调——汉剧文物展》

200多年前,年仅13岁的米应先从崇阳县白霓镇浪口走出去,跟着一个安徽戏班走南闯北,学汉调唱楚腔,后来他以宏亮的嗓音,精湛的技艺名满京师,扩大了“皮黄腔”在京城的影响,并且培养了程长庚等一批戏剧名伶。200年后的昨日,崇阳县米家后人将供奉了200年的米应先神像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该神像将于5月20日进京,参加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的《楚腔汉调——汉剧文物展》,以后将在省博作为固定文物展出。

演关公不化妆,大吼一声憋红脸

昨日中午,记者随省博工作人员来到崇阳县米应先故居。建于200年前的青砖瓦房依然保存完好,房屋正中供奉着米家先人牌位和汉剧祖师米应先神像。只见此神像高约60厘米,全木质,一副清朝打扮的米应先着官服,戴官帽,面目英伟。

汉剧理论研究家、音乐家李金钊介绍说,米应先在嘉庆初年跟着徽班入京师,成为当时汉剧大班“春台班”的台柱,名满京师,当时有“京师尚楚调”的美称。在汉调进京之前,京城昆曲一家独大,唱的多为才子佳人戏,“以旦角、小生为主体”。米应先擅长“夫子戏”,此后京师代之以“三生”为主,板腔体也逐渐取代曲牌体。

汉剧收藏家刘立说,米应先尤其以关公戏名震北京,素来演关公需要化红脸,但米应先有一项绝活,他演关公不化妆,而是憋一口气,大吼一声,将脸自然憋红。李金钊说,作为早期进入徽班的汉调名家,米应先使皮黄合奏的汉调在京城扩大了影响,为汉调过渡到京调至最终京剧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京剧祖师之一的程长庚也曾拜米应先为师,跟着他学了《古城会》《战长沙》等三出戏,而后程长庚将汉剧的精华融汇到京剧中。

放着牛,就跟着徽班走了

在米应先的家乡,关于米应先的事迹流传甚广。米应先第十一代孙米军望说,当年仅13岁的米应先在山坡上边放牛,边唱着小曲,路过的安徽班子发现他声音清亮,是个唱“汉调”的好苗子,于是就带他走了。“走之前跟家里人都没有说一声,后来家人去找,牛还在那,人不见了。”

40年后,已经名满京师的米应先重病之下回到故乡,设科授徒,当时鄂南、赣西、湘北的汉剧名伶,多出自其门下。其后人在道光年间为其塑像,以后一直将其供奉在米家祖堂,每逢初一十五,米家后人都会来此祭拜。

米军望的父亲米天命曾经和湾子的人组成了一个汉剧戏班,直到八十年代仍然比较兴盛。他回忆,小时候,家里的剧本摞成半米高,父亲还经常给他讲“太爷爷米应先”唱关公戏的故事。可惜的是,随着传统戏剧在民间的没落,现在的米家无一人从事与汉剧有关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存神像,米家后人决定将神像捐赠给省博,5月20日,此神像将在国家大剧院展出。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