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炎 (1941—) 名小生,师承翁銮金,擅演文生,做派大方,唱念清亮圆润,主要作品有《袁崇焕》《告亲夫》《七尸八命九重冤》等,近年应邀参与《芦林会》等剧目的传承。
【师承翁銮金】我1958年进正天香潮剧团,从一开始就是学小生。1958年底,剧团送我到汕头专区戏曲学校学习,我是第二届的学生。当时学校教身段的是林白老师,相当好的老师,唱念是黄玉斗老师,跟着这两个人学。自己比较刻苦,进步比较快。
1959年,汕头地区成立青年实验剧团,就调我到剧团,还没毕业,提前去的剧团。1960年,又被调到广东潮剧院一团。当时一团要培养年轻的小生接班,所以吴南生书记特地调我过来。过来后,跟随翁銮金老师学习,是有正式拜师的。由叶林胜师父做见证人,行了拜师仪式。后来銮金师父和我说,他从来是不收徒弟的,破例收了我一人。
我一直跟在翁銮金老师身边,老师一直都给我排练指导,我多少还是继承了老师的一些表演风格。从一开始学习出台后,公众和内行人都说,这个人就是翁銮金的徒弟。因为我有师传,所以一定要学到老师的风格。老师是潮剧公认的大小生楷模,动作非常大方,干净,文雅。
【学习《扫窗会》】我和翁銮金老师主要是学了一个《扫窗会》,后来《陈三五娘》下集也有学有演,还有其他的一些短戏,但最主要、最重要、对我表演影响最大的还是《扫窗会》。
教《扫窗会》的时候,老师一步一步教,动作看起来不复杂,但练起来很难很辛苦。比如一开始唱四朝元,起脚站,起云手,练的时候,动作一比就是几个小时,站到无法站。为什么老是要这么站,就是要练到动作定格。老师对动作要求非常严,要求我没事就要来,就要站。这些不是一刹时就会的,要练得扎实,出台才站得稳,要练到完全不走形。
《扫窗会》学习之后有演出,和璇秋姐一起合作,在海南演出过。老导演和前辈们看后说,和翁銮金老师很象,但从配戏,还显得稚气。这个我自己也知道,有艺术积累的问题,也有年龄的原因。和老师主要就是学这个戏,但练好学好了,基础就打下来了。
我学的《扫窗会》是郑一标导演的版本,也是进京的版本。后来卢吟词老师也为我和郑健英排过这戏,到过广州演出。这个戏现在如果要来教,已经有点困难了,主要是年纪大,身体吃不消了。
【潮剧小生动作讲究要“圆”】我们是潮剧,学一个行当,首先要有我们的传统和特色。潮剧小生动作的讲究是要“圆”,要细腻,要大方。动作要圆不仅是小生,潮剧整体的表演,动作都是讲究要圆。
潮剧和外剧种从动作的讲究上,有一些差别。潮剧小生出手最高不能超过眉头,京剧的动作比较高一点。我们的手势,要讲究圆润,文雅,京剧更开放,气势很好。我们的步伐是小步,雅,京剧的步伐大,奔放。京剧的脚抬得比较高,我们不用那么高,我们比较轻巧。 京剧的动作总体上还是比较开放,奔放,动作举止的味道和讲究和我们不同。潮剧和越剧的表现方式比较接近。越剧不论生旦都比较生活化,这点比我们浓。我们也有生活化的东西,但是我们讲究程式又比他们浓。这些都和剧种所处的地域文化以及成长经历有关。
潮剧小生的的行步、水袖、举止,都有自己的规格,我觉得还是要通过拜师学艺,掌握好潮剧自己的程式后,再去学习,再结合生活的东西,这样担当任何角色,才能有血有肉,也有剧种的特点。
【好学生必须有好师资】现在年轻的演员缺乏剧种的特点,主要还是在师资。因为学的基本动作还学得不死,不到位,向外学习就容易被外打入,自己的根基不厚实,就容易反而被别人融化,自己特点就会走样。潮剧需要向外学,需要发展,老是老的那一套也不行。我的老师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但学习还是要靠演员自觉去消化融化,变成潮剧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最好的,要不然,潮剧的基本就全部没有了。
【潮剧小生行当的师承】潮剧小生行当的好老师好演员有不少,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的两个老师,林白老师主要教基本动作,翁銮金老师主要以戏带功,两个老师都非常有代表性,但又有不同。林白老师是童伶出身,所以他教起来现在看来有一点板,翁銮金老师因为舞台演出更多,所以他在大方大气有规格的基础上,相对林白老师就偏生活化。
以前的名小生,各人都有师承,黄清城的小生是属于比较年轻潇洒的路,叶清发是童伶出身,又向外学习一些东西,又是一条路,李钦裕和林白老师一样,相对是比较传统的。
和林白老师学过的除了我,还有陈秦梦、曾义藩等不少人,我们学的基础都是一样的,但各人的理解和发展,慢慢也又有不同。但是无论是什么风格,这些前辈老师、师兄们,潮剧的传统基础都很扎实,很有潮剧小生自己的规格。潮剧小生的这种师承和发展,值得了解和分析。
【潮剧小生必须坚持自己的特点】现在舞台的小生,一些问题还是需要扭转。外地剧种好的东西要学,也应该学,才能推陈出新,但是学习不能生搬硬套,学了应该融化在潮剧传统的基础上去发挥,才更好。现在不少小生,出台的动作都不是潮剧的规格,你学京剧,完全学到一模一样,还是没能和他比,而且完全失去自己的特点。现在包括梨园戏在内的不少剧种对自己剧种的特点都能够有意识去保留,我们的慢慢在丢失,这对地方剧种来说是致命伤。
现在缺乏老师的规范。以前我们演出,老师们都在台下看,演出结束后,老师都会和我们纠正总结。现在没有这些,自由发挥,也缺乏权威的群体来规范。导演很多都是年轻的,对潮剧的传统了解不多,外来的导演对潮剧的表演更加不了解。潮剧请了很多外地导演来排了很多戏,一出台我们这些老的就知道,不是我们潮剧东西,非常明显。当然有好的,出来有新的面貌,但是确实缺乏本剧种的东西。这些需要通过领导重视,组织研究规范。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