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练习,然后不断考级、考证……得知许多上海人家像“赶鸭子上树”那般逼着孩子苦练乐器且家长乐此不疲,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罗伯特淡然一笑,“放松点,请再放松点”。
在参加“老码头公益音乐节”的一场高峰对话时,老罗说了一句话:“琴童天造。是音乐选择了他们,而不是他们选择了音乐。”
学音乐,是为了学会感动
老罗讲了个典故。当年,贝多芬已双耳失聪,却还坚持编写一段复杂的乐谱,当别人质疑他能否完成时,他在曲谱上写道:“Comingfrommyheart,gointoyourheart.”(来自我心,深入你心)。
“音乐就是应该用心来传递的,”老罗说,“所以,学音乐和乐器不应该只关注学习本身。”
“音乐最重要的作用,是教会人怎样将大脑与心灵沟通。一个孩子如果从音乐中学会了感动、流泪,学会了愉悦、悲伤,有了丰富的心灵,那对他未来的成长是多么好!”
多年从事音乐教育,老罗见过成千上万学音乐的少年。他说,在美国,学音乐的娃娃中,有1/5每天晚上是饿着肚子上床睡觉的(家境贫困),也有不少人从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是谁(家庭不完整),“但学习音乐丰富了他们的内心,帮他们成长起来,不管将来做什么工作,他们都会是有激情、有创造力的人。”
“当我们让孩子学习音乐,应该看重的是,这样的学习是否丰富了他的精神、他的内心。”老罗摸着心口说。
马友友不是练出来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友友,而且我相信马友友也确实不是只靠苦练就能练出来的。”老罗很直白地说,他认识很多杰出的钢琴家,即便在学习阶段,他们一天也只练习一两个小时,“但他们的表现非常好,比那些一天苦练八九个小时的琴童更棒。”
老罗相信天赋,他说要成为音乐大家,需要很多特质。他聊起自己,“我5岁接触钢琴,7岁开了首场演奏会,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棒球、足球的吸引力更大。有一段时间我放弃了练琴,也像很多小青年一样混酒吧、玩足球,也学了医科,想当一名医生。但我始终听到心里有另一种声音,感觉自己放不下音乐,于是我坐回到钢琴前,生活彻底改变……”老罗滔滔不绝,“我想,是音乐选择了我,让我传播音乐,去感动更多人。”
尽管说“琴童天造”,但老罗也坚持:每个人都要学一样乐器,以此丰富精神和内心。“当我们死去时,不会带走任何东西,唯一可能留下的,就是我们的经历和传奇,用以感动世人。而音乐是传递这种经历和感悟的好途径。”
“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只是个小学音乐老师,或者一个小乐队的成员,甚至只是个懂得摆弄一两样乐器的百姓,但他们同样改变着这个世界,让它更美好。”
平衡情感与技巧,先为孩子“解锁”
对那些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在培养他们情感的同时,乐器的技巧练习很重要。但培养技巧是个痛苦的过程,肯定会对情感造成压力。
“一个学生,如果练习音阶、练习技巧的时间多于和家人吃饭、欢聚的时间,那他一定不会成功。”老罗说,为此他自己一直很纠结,“我每天都在为这个事情作斗争,寻找一个平衡点。”
要找到这个平衡点,对老师和家长都是一项艰巨的考验。“这方面我有过很多失败的教训,”老罗说,他曾教一个孩子练习钢琴技巧,孩子在弹奏音阶时不够熟练,老罗当场就指了出来,孩子立刻有了抵触情绪,越弹越糟。后来,老罗改用爵士乐弹奏法,再加上渐强渐弱的音律转换,很快那孩子就喜欢上了弹奏音阶,也轻松掌握了技巧。
“我们先要给孩子‘解锁’,让他们不管学什么都能产生兴趣,然后再提出一些要求,”老罗强调,“关键是要多听孩子们心里的声音。”
“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享受不到身为孩子的乐趣了,他们很少有机会去野外嬉闹、撒野。我们在教他们东西的同时也剥夺了很多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老罗颇感无奈,“他们这个年纪,就应该说很多的‘不知道’、‘不愿意’,至于能不能在音乐上有所成就,交给天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