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说起婺城区白龙桥青年婺剧团,多数人都知道团长倪秋花,却鲜少有人注意在她背后默默付出的丈夫俞洪海。与大大咧咧的妻子不同,1954年出生的俞洪海成熟内敛,甚至有些腼腆内向,他与妻子自1994组建青年婺剧团以来,每年带领演员“送戏下乡”,累计超过580场,开展“婺剧进校园”演出200场,致力于婺剧传承事业,深受观众欢迎。

建团只为圆妻子婺剧梦

在建剧团之前,俞洪海与妻子在白龙桥老街上有一家录像厅,上世纪80年代,农村里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整个白龙桥也只有俞洪海这一家录像厅,生意很是红火。

倪秋花从小就是婺剧迷,有一年,她与几个婺剧迷共同出资5000元,请了剧团在白龙桥村演了四天七场戏,倪秋花是场场必到,看得如痴如醉。剧团一位演小生的演员看到倪秋花如此喜欢婺剧,就开玩笑说:“老板娘,看你这么喜欢婺剧,不如办个剧团吧。我帮你找演员。”想不到一句玩笑话,倪秋花上心了。

刚听妻子说了这个想法,俞洪海就连连摇头,坚决反对,夫妻俩甚至为此吵过架,闹过情绪。“办婺剧团是特种行业,特别辛苦,我本来就不爱跟人打交道,想到要管一整个剧团,要对付种种人际关系,我都直发怵。”俞洪海说道,“但看到妻子这么喜欢,我还是想帮着她圆了这个梦。”

1994年,金华市白龙桥青年婺剧团正式成立。俞洪海与妻子腾出在金龙路上的自建房,一楼用来出租,二楼改造成了排练厅,三楼自己住,四、五、六层给演员住。找好了场地,就要开始招人。在农村,传统婺剧是农民演,农民看,农忙时戴上笠帽,农闲时穿上戏装。

因为资金有限,请不起科班演员,俞洪海从农村里找一些爱婺剧、有一定婺剧演唱基础的“草根”,但不少人不敢来,“因为我们当时刚开团,很多人怕我们发不出工资。”在俞洪海的游说下,总算招到了首批30多名演员。因为水平层次不齐,他们就请国家一级、二级专业剧团的戏曲导演来帮忙排练。

在剧团,一般7月初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算一个演出足年,7月初开始排练到月底,9月天凉了,婺剧团就开始一年的工作,直到来年的4月。排练也很简单,每人发了剧本,分好角色,自己先背唱词,再跟着乐队一场一场配,最后一起合练。
人安排好后,开始备服装。演出的损耗很大,俞洪海每年都要进行一些道具的更新更换,“特别是话筒、音响,这些都是别人看不到的开销,都是要从戏里做出来的。”

新人上台,出价不高,第一年接戏,为了把名声打出去,剧团什么活都接,300元一场,600元一天的也做,虽然连续演出了9个月,但年终一结算,还是亏了5万多元。20年过去了,剧团早就步入正轨,夫妻俩也不用再自掏腰包,但演员的工资较20年前,翻了近10倍。

风风雨雨20年

“一晃20年,真的跟做梦一样。”回望一路风雨,俞洪海十分感慨。剧团成立了20年,俞洪海当了20年妻子背后的男人,女主外,男主内,平时妻子负责跑戏谈演出,俞洪海负责整个团的内部后勤工作。

别看小小的后勤,工作却并不轻松,涉及到现场协调、角色安排、带演员候场等方方面面,“就拿吃饭这件小事来说好了,我们团员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兰溪的、武义的、山东的、河南的等,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大家都得互相体谅,互相融合。”面对问题,俞洪海只能好好说。

一般农村请戏都是三天三夜、四天四夜的。在一个地方呆个三四天,就又得挪窝,行话这叫“转场”。这个村演出结束即装上行头赶往另一个村,路程远的话就得捱到天亮了,下了车休息几个小时演员就又要起戏。

20年里的苦,俞洪海是说不完吐不尽,最大一次磨难要数2007年那一次了。那是正月十一的晚上,俞洪海正带着团在义乌一个农村搭台演出,表演正酣。不觉想,一旁烟花鞭炮的星子落在了演出棚顶,只一瞬,就燃起了熊熊大火,人群哄叫着四处散开,俞洪海与妻子却不忙着离开,而是先组织演员们撤离。在确保每个人都逃出来后,夫妻俩回过头来,舞台已经付之一炬,道具、戏服、音响等等都被烧得一干二净,整个过程不过8分钟,直接损失30多万元。

看着眼前一片灰烬,妻子难过得流下了眼泪,但冷静下来的俞洪海更担心的是第二天在白龙桥临江的演出,因为已经签订了合约,是万万不能违约的。在清点完物品后,俞洪海和妻子,以及主干团员们连夜兵分几路,一队人去别的剧团借衣饰,一队人去购置音响等道具,风风火火赶了一个通宵,总算能撑出一场戏了。

第二天一早,俞洪海带着余惊未散的团员们又浩浩荡荡地赶到了临江,丝毫没有影响演出。到了月末发工资的时候,团员们纷纷提出不拿月份钱的想法,但俞洪海和妻子还是坚持借钱给每一位团员发了工资,“我们总不能亏待了自家人呐。”夫妻俩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才把当时欠下的15万元外债还清。

辗转演戏,住宿、饮食方面难免要艰苦一些。20年里,俞洪海睡过水泥地,睡过有水洼地,也睡过用来停棺材的老祠堂。因为常年睡在地上,湿气进体,对腰骨也是一个考验,妻子倪秋花就在前年刚刚因为腰间盘突出动了手术。

乘上婺剧的春风

20年来,俞洪海与妻子带领婺剧团进农村、入社区,足迹踏遍温州、台州、建德、嘉兴、丽水等地,每年为农民群众演出近600场,历年累计近万场,还培训了一大批农村文艺骨干。如今,金华青年婺剧团已成为一支专业正规化的戏剧表演团体,演出队伍也从最初的30人发展成为50多人。而剧团在金华乃至全省婺剧界声名鹊起,曾获浙江省婺剧传统戏金奖、浙江婺剧基本功大赛金奖等荣誉10多项。

虽然在演出过程中,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但俞洪海也不放弃新戏的探索,剧团除保留传统剧目外,还自行改编创作了不少贴近农村生活的新剧目,并录制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婺剧影碟,包括《五子哭坟》、《羚羊锁》、《反皇城》等,受到了戏迷们的一致好评。

在俞洪海、倪秋花夫妻俩的影响下,他们全家都爱上了“戏”,就连孙子、孙女都喜欢看戏,俞洪海说:“婺剧发展重在传承,娃娃爱看戏那是好事。”而这么多年下来,原本对婺剧一窍不通的俞洪海,耳濡目染地,如今也能跟着哼两句了。

近年来,随着“送戏下乡”、“婺剧进校园”等活动的不断深入,婺剧在金华刮起了复古风。剧团也多次受中小学校的邀请,开展“婺剧进校园”演出200场,致力于婺剧传承事业。俞洪海说:“如今,婺剧风刮了回来,金华各地都洋溢着浓厚的婺剧氛围,趁着这股春风,虽然身体不如以前硬朗,但还是想再办几年呢。”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