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全部艺术创造成果,都是通过演员来体现。演戏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真是假,真假难分”。旧戏舞台上有这么一副对联:你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他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这副对联准确地概括了演员与角色的关系,同时,也道出了观众对演员的评价与要求。实际上,这副对联谈的,就是演员在创造角色时的“有我”“无我”问题。这么多年的实践、摸索,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
分析剧本读“透”人物
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刻划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
我在《楚宫风云》中扮演华建,接到剧本时,我并不急于想去表演,而是试图在各方面去了解、去摸索我的人物……首先我知道他是春秋时期楚平王的太子,他文武双全、忠孝、仁义,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逻辑。这必须给人以洒脱深沉、骁勇刚健的感觉。有了这些理解,再“感受他的最细致的情绪变化”,最终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既体现出人物多方面的色彩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又不至于把人物演偏了,离开他的基本性格。
从情节中挖掘人物性格
而掌握人物性格基调主要从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如《天子奇缘》中的天子,只能从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这个“至尊”的性格基调。当射猎途中巧遇村姑白菊时的惊叹,从一个气宇轩昂的“天子”,变成一个风流倜傥的“哥哥”,规定情景的变化使人物性格基调也随着深化。
情感真挚戏中“有我”
有些演员在表现人物时常提到“忘我”的境界。我认为:戏是演员演的,角色是演员扮的,绝对的“无我”又不可能。演员的文化素养、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习惯行为、心理素质、当时情绪……所有这一切,都是“有我”的存在形式,都会理解角色、把握角色,在表现角色的过程中,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不仅“无我”是不可能的,而且,必须首先“有我”才行。只有通过“我”对角色的理解、把握,才能对“我”进行必要的限制、改变,才能使“我”符合角色的要求,把“我”变成角色。如我在《岳云》中饰演英姿勃发的岳云、《乾元山》活泼机灵的哪吒、《沈园绝唱》儒雅英武、豪放激越的陆游、《下金山》畏缩懦弱的许仙、《十八相送》憨厚善良的梁山伯等等角色,他们都属于小生行当,但是他们各有各的性格、精神气质和内心体现都不一样,所以,演员既要生活于剧作的规定情境之中,具有角色应有的、充实的内容活动和真挚的感情,同时又要有高度的控制能力。哪吒、陆游、许仙等角色参加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夺得“三连冠”就是最好的说明。
演员要成功的塑造每一个角色,必须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基调,体验人物的一切感情和热情,最终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真真正正地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