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戏曲历史剧创作三题

郭士星

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来自全国戏剧界的许多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就戏曲历史剧的创作,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一定会大大促进全国戏曲艺术特别是山西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我作为山西戏剧界的一名老兵,应邀参加这次盛会,感到十分高兴。

戏曲历史剧的创作,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很复杂的重大研究课题。我对此没有作过深入研究,对全国戏曲历史剧创作的现状也缺乏全面了解,只能就以下三个老话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戏曲历史剧的界定

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凡是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作品,就叫戏曲历史剧。也就是说,既然称为历史剧,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就要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有些作品,虽然反映的是历史题材,但有的属于神话故事,有的属于民间传说,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西游记》、《孔雀东南飞》、《花木兰》等,这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严格地说来,不能算作为历史剧,因为它们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缺乏历史依据。因此,对戏曲历史剧,也可以这样界定,即戏曲历史剧是指以有史籍记载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以有史籍可考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的戏曲作品。

戏曲历史剧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编历史剧。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作者根据有关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的历史剧。如《海瑞罢官》、《卧虎令》、《贞观盛世》、《李清照》、《于成龙》、《傅山进京》等;一类是传统戏中的历史剧。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数量很多,真可谓“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但不是所有的传统戏都是历史剧。传统戏中,有一部分戏是根据有记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编写的,这些剧目可算作历史剧。如《赵氏孤儿》、《和氏璧》、《将相和》、《卧薪尝胆》、《鸿门宴》、《萧河月下追韩信》、《苏武牧羊》、《未央宫》、《霸王别姬》、《卓文君》、《汴梁图》等。这些剧目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不完全是虚构的,因此可称作历史剧。

历史剧在中国戏曲剧目中所占比重很大。长期以来,中国戏曲正是通过这些历史剧,向人民群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传播中华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使中国戏曲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历史剧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价值和贡献不可低估。

二、历史剧创作,一定要坚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戏曲历史剧,作为戏曲艺术作品,在创作中一定要遵守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也就是说要努力塑造典型形象,要有戏剧冲突,要有好看的故事情节,还要保持戏曲艺术的特点。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允许作者对作品中的某些事件、情节、人物进行必要的艺术虚构。不虚构,就难以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但是,既然是历史剧,作品中大的历史背景、一些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一定要有历史依据。要尊重历史。不能离开历史,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否则,就会失去历史真实,甚至会歪曲历史,向观众传播错误的历史知识,误导观众,贻误后人。同时,也会失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历史剧既要符合历史真实,又要符合艺术真实,这一点要做好是很难的。这也正是衡量一部历史剧作品是否成功、作者是否高明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不少作品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郑怀兴先生近年来创作的晋剧《傅山进京》,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方面是非常成功的,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傅山进京,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傅山进京》中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是有历史依据的,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在这出戏中,作者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虚构了一些情节。比如剧中“雪夜论字”的情节就是虚构的。查找有关史料,找不到傅山与康熙在寺庙中谈论书法的记载。但是,这种虚构,观众感到是真实的,是符合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发展的逻辑的。“雪夜论字”的情节是虚构的,但所谈论的内容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学习过中国书法史的人都知道,傅山一生不仅留下大量成功的书法作品,而且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法理论。对于赵孟頫与董其昌的书画艺术康熙皇帝十分推崇,而傅山则不喜欢。作者运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手法,移花接木,借题发挥,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巧妙地统一在一起,使人感到既真实可信,又富有艺术魅力。郑怀兴先生这种驾驭历史题材的深厚的写作功力,令人佩服。

从大量成功的历史剧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剧作家,在创作历史剧时,既要有娴熟的编剧功力,也要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既要要有艺术家想象丰富、挥洒自如的艺术才华,也要有史学家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是艺术家与史学家的完美合一。我们应当多培养一些这样的人才,从事历史剧创作的剧作家们也应当这样去努力。

在历史剧创作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离开历史,胡编乱造;一种是拘泥于历史依据,忽视戏剧性、艺术性。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历史题材都可以编写成戏。有些历史题材,只能当作历史资料去学习和研究,而不具备写作历史剧的条件和可能。作者要善于从大量史料中发现戏剧元素,努力做到题材戏剧化,人物典型化。这是创作历史剧的一大难点,也是考验剧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环节。

三、整理改编传统戏中的历史剧,是繁荣历史剧创作的重要途径

研究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会发现,许多传统剧目的人物和故事都有一定的史料依据。如《打金枝》的题材来源于《资治通鉴》;《赵氏孤儿》的故事来源于《左传》、《国语》、《史记》;《昭君出塞》源于《汉书》;《斩韩信》源于《史记》;《汴梁图》源于《新五代史》等等。这些有历史依据的传统戏,在传统剧目中大量存在。对这些剧目,用科学的历史观,用当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进行整理改编,是繁荣历史剧创作的一条重要渠道。传统戏是历代艺术家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现在有不少传统戏绝迹舞台,濒临失传,十分可惜。中国戏曲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加紧抢救和保护。保护戏曲至少应当做到五保,即保剧种、保剧团、保剧目、保人才、保资料。对传统戏进行整理改编,就是保剧目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实,中国戏曲的不少传统剧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整理改编。即使同一剧目,不同剧种、不同演员、不同时期也都有不同的演出本。这些传统剧目正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加工、修改而流传至今的。

建国以来,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方面,我们作出了很大成绩,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改编剧目。最典型的是浙江昆剧院1956年改编的《十五贯》。这出戏原名《双熊梦》,故事离奇曲折,精华与糟粕共存。作者从主题到结构,对原本进行了大胆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原本中两条并行的故事线索减去一条,将原本26场戏改为8场,删掉原本中神明托梦的情节,全剧突出刻画了况锺调查研究、为民请命、平反冤案的高贵品格,演出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周总理赞扬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还说:“《十五贯》有着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了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
在山西,整理改编的传统戏中,晋剧《下河东》影响较大。这出戏是晋中晋剧团根据传统戏《白龙关》、《龙虎斗》改编的。描写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听信内奸欧阳方的谗言,错斩忠于他的兵部尚书呼延寿廷的故事。赵匡胤下河东攻打北汉,历史上真有其事。改编者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塑造人物为重点,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对原本进行了精心加工修改,从更高层次上塑造了人物,深化了主题。剧中删掉了原本中赵匡胤被呼延赞打下马来头上真龙出现的情节,增加了呼延寿廷之妻罗氏这个人物,让她在惊闻噩耗、兴兵救驾、阵前责君等几场戏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全剧突出了赵匡胤知过能改,呼延赞敢斗敢拼,罗夫人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最终弃嫌修好,共同杀敌除奸。戏剧冲突一浪高过一浪,十分感人。这出戏于1962年在晋中一带上演后反响强烈。剧中赵匡胤的扮演者张鸣琴、罗氏的扮演者侯玉兰、王万梅成为深受观众爱戴的晋剧表演艺术家。粉碎“四人帮”后,这出戏经过再次整理修改,晋京演出,许多老同志看后无不掉眼泪,称赞这是一出久演不衰、百看不厌的优秀剧目。

近年来,浙江昆剧院又推出一部优秀剧目《公孙子都》。这个戏是根据传统戏《伐子都》改编的。改编者很大胆,对原剧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剧中增加了一个重要人物,即颖考叔的妹妹颖姝。郑庄公得知子都害死考叔的消息后,不但没有加罪于子都,反而将考叔的妹妹嫁给子都。这样一改,使故事更为曲折,戏剧冲突更为尖锐复杂,对子都这个人物的刻画也更为深刻。再加上林为林等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使这出戏变得非常好看,我看后深为震撼,觉得确是一种艺术享受。

从这些成功的作品中,可以总结出三点可供借鉴的经验:
其一,整理改编传统戏,要结合现实,提炼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使作品具有“借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意义。

其二,在艺术上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改造传统戏,不能墨守陈规,而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这方面,浙江昆剧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看新改编的《公孙子都》会感到,他们不但在剧本改编上大胆创新,而且在音乐、表演、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方面,全方位综合创新。看了这出戏的演出,你会感到它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新时代的创造,又是传统精髓的延续,是一种承载着古典艺术精华,闪烁着时代光彩的新昆曲。

其三、要根据演员的条件写戏。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戏中演员在表演艺术上的创造和特长,扬长避短,打造精品。浙江昆剧院的《公孙子都》很显然是专为基本功非常过硬的武生林为林而改编的。林为林扮演子都,戏很对路。他在继承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腰腿功过硬的优势,设计了许多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高难动作,将子都内心矛盾刻画得细腻而深刻,使这出戏真正做到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技惊人。

现在全国各戏曲表演艺术团体,上演剧目偏少。大家都希望我们的剧作家们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戏曲剧目。然而,要创作出一个好戏是很难的。我认为,整理改编传统戏,是丰富上演剧目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戏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流传下来的。其成败、得失,已经过观众和历史的长期检验。对这些剧目有选择地加以整理改编,比新创作一个戏,成活率高,生命力强。我们应当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传统剧目来一次“翻箱底,抖包袱”,挖掘传统戏中的精华,发现被封尘的宝藏,打造出更多优秀的剧目,促进戏曲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