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服饰、投入的表演,仅仅一段戏,便深深打动了所有观众。“我看时,身上直起鸡皮疙瘩!”现场一位资深娱记,被剧中周朴园、蘩漪、鲁侍萍、周萍、周冲等人物之间的情感激烈冲突带进了那部经典的《雷雨》中。
7日,市演艺集团三楼排练厅内来了一群特殊戏迷,他们或是企业老总,或是文化界人士,来自不同行业与领域的他们,却以“锡剧戏迷”身份前来观摩,这是无锡市锡剧院特地邀请这些爱看戏且懂戏的锡剧迷前来“挑刺”。
主创人员“压力山大”
锡剧《蘩漪》是根据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这部作品曾由电影、话剧、黄梅戏、电视剧等不同表演形式所演绎。不久前,北京人艺话剧《雷雨》遭遇笑场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复排或改编经典,如何在忠于原著与融入现代中找到平衡点,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文化需求,这成为众人接受的观点。
于8月15日正式公演的锡剧《蘩漪》,恰恰在话剧《雷雨》遭遇笑场后推出。在舆论放大镜之下,《蘩漪》会不会重蹈笑场覆辙?这对该剧主创人员来说,实在是“压力山大”。
音乐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谱写,带着电影交响音乐的曲谱,令拉惯了锡剧腔调的本地演奏者倍感别扭,但习惯之后,这才发现交响自有交响的气势,《蘩漪》一剧风雨欲来的狂暴感、凌乱味,一下子由音乐烘托了出来。
还是那个故事、还是那些人物,情节依旧,但锡剧版《蘩漪》依然令人动容。只因,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认知,所以,才引起新的共鸣。这样的《蘩漪》不会笑场。
特邀戏迷为《蘩漪》“挑刺”
短短一段戏,因为是全剧高潮部分,也因为演员们完全进入了角色,一下子抓住了观摩者的心。这些热爱锡剧的戏迷们,正在积极筹建中国(无锡)锡剧艺术发展促进会,全呼看得过瘾。
“好话就不要说了,给我们提提意见吧。”锡剧院负责人吴明龙真诚请他们“挑刺”。当北京人艺版话剧《雷雨》以笑场走红网络时,改编经典的《蘩漪》自然不敢大意。
《蘩漪》不听表扬,希望借戏迷挑刺来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看需求。有人提出,尽管演员表演很打动人,剧中也出现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的字眼,但唱词如更文学些,锡剧的“土”味可以洗去更多。就如同,昆曲之所以成为百戏之祖,离不开当年一帮文人骚客的笔墨相助。
记者认为,《蘩漪》最重要的,是科学的营销策略。重创作更要重吆喝,这不仅是《蘩漪》所需,也是诸多文艺产品之缺。在“微经济”大行其道的现在,靠传统宣传手段,已很难推动一部新剧对市场的占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