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剧该何去何从?
首先,先表明一下身份,我只是一个业余的戏迷,说白了,就是一看戏的,并不是所谓的专业人士,所以我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很全面,也会带有一些自己的主观色彩在里面,在某些地方说的不对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开这个贴的意义也并非是只有我自己在说,目的在于大家共同讨论,也希望吧里如果有吧友认识一些专业人员也可以把我们的意见传达给他们,大家共同为潮剧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是个90后,在我的身边其实看戏的人很少,几乎没有,所以我在我的朋友眼中其实有些个另类;喜欢潮剧的起源于小时候跟奶奶一起时,老人家很喜欢看戏,所以我也就跟着看,那是其实什么也不懂,后来慢慢长大后,发现潮剧的一些唱词很优美也很有内涵和文学性(这在彩楼记最为明显),写作文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一两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再后来特别是在上大学后,时间相对比较多,所以在网上也看了许许多多的潮剧,其实还有京剧我也很喜欢。
看了这么多戏后,我也有些小小的体会,老戏更比新戏强,很多人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但其实这是不应该的,现在的条件包括服装,舞台效果,音响效果都比以前的好得多,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觉得那些分辨率模模糊糊的老戏比这些高清效果的新戏强呢,无非就是演员的水平呗,以前的演员唱戏可没有固定的工资拿,想要赚钱养家糊口可是全凭真本事,凭票房说话,而不像现在,其实很多人就是在混过日子,水平的确有待提高。
还有,现在新戏很多,反而老的,传统的戏都没人演了,说实话,好多新戏我根本连听都没听说过,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传统的戏没人演,因为演不了,演了观众也不喜欢,因为人总是会有对比性,把你的戏跟以前听过,看过的去比较,然后一比较就会发现,哎,什么玩意,所以干脆不演,我演新戏,没有比较性,随我怎么演,演好演坏反正你也不知道,因为没有个对比度嘛;当然,这可能比较单方面,新戏的大量出现也跟导演以及一些相关的政策有关。
还有就是气氛,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看潮剧时很多时候都是安安静静的听完一场然后一场结束后帷幕拉下来然后就一阵掌声,现场的气氛根本就不热烈,调动不起来,演员出场即使的名角也很少有碰头好,而在其他戏种,特别是京剧,往往现场气氛很热烈,演员一出场就是一个碰头好,一段唱段下来往往掌声不断。
这里面其实涉及了三个方面,一个是角的效应,一个是观众的培养以及潮剧特有的”帮声”。首先说角的效应,京剧往往是因人而看,观众追求的往往的某位名角而不是因为戏的内容,这一点在张火丁(京剧程派演员)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最近她的一张票达到了千元难求的效应,观众追的就是这个人,而在潮剧上面,往往是因戏而看,观众往往是喜欢这出戏的内容而不是某位演员,这也就导致看戏往往很安静;同时,潮剧的观众基础往往很低,有的人看戏就是看戏,看完了就完了,就是这样而已,所以他可能不会鼓掌,不会叫好,不懂得怎样跟舞台上的演员交流,你的掌声往往能给台上的演员带来鼓励和支持,这也是对他的表演的一种肯定,所以我说观众往往也是需要培养的;最后一点就是”帮声”了我并不是说帮声不好,而是在有些时候,帮声往往会打破观众鼓掌的节奏,就好比说演员一大段唱下来后,很经常,末了末了,快完了,你来一个帮声,大家本来都快鼓掌了,结果你一帮声往往就令人觉得你这演员水平也就这样,最后唱不上去还要后台帮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最近吧里有在讨论说潮剧越来越越剧化了,其实移植其他戏种以及借鉴吸收是很有必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不过,重点在于吸收和转换,移植不是简单的潮汕话演出,而是要吸收,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莫愁女不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吗,说到学习其他剧种,我倒觉得可以学习一下京剧,特别是在服饰方面,个人感觉还是传统的水袖比那种类似于汉服的大袖子更美,还有,京剧的头饰以及在服装上的刺绣感觉更加有味道,特别是刺绣的戏服比那些加了珠片啊什么的跟吸引人。
还有一点,流派。京剧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流派体系,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南麒北马关外唐等等,流派的作用在于它规范了唱腔和表演,该怎么唱,该做什么动作都相对规范起来,这也在另一方面突出该流派的特点例如京剧程派的唱腔,荀派的表演风格,更容易形成角的效应,还有就是形成看家戏,梅派贵妃醉酒,宇宙锋,尚派失子惊疯,程派锁麟囊,荀派红娘等,这可以看成的另一种对老戏的传承方式;而在这方面,潮剧其实本身也具备了形成流派的条件,例如洪妙先生独特的洪腔,只可惜,他的徒弟好像根本就没听说过,洪先生的换偶记,香罗帕等都没见过有人演唱了,还有周芝圃先生的双拗痰火声也很有特点,现在他的周不错也都没怎么见过了,其他的还有姚璇秋,方展荣,郑建英,许云波,张长城等也都是一代名家了,希望各位多收徒弟,教好徒弟,也潮剧也能尽快形成流派,形成流派戏。
哎呀,啰嗦了一大堆,在这里我希望大家可以多多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和观点!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