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北京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曲艺,具有京城地方色彩的说唱艺术,兼具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可以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京城百姓喜欢曲艺的人很多,尤其是老北京人。北京的曲艺品种多,影响最大的有大鼓书、单弦、快板书、评书、相声和琴书等,这些都是京城脍炙人口的曲艺形式,所以,北京也是北方曲艺的集中地。我特别喜欢听北京琴书,对它情有独钟。

北京琴书,据说在清代兴盛于河北省安次及北京的南郊农村一带,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大鼓书形式,在民国初年传入京城内。北京琴书原叫“单琴大鼓”“扬琴大鼓”,它的传统曲目多以短篇为主,因现实题材而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后经北京琴书演员关学曾老先生的整理与创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改革了原有唱腔,才被称为北京琴书。而关学曾老先生也被人们称为北京琴书泰斗——在长期的表演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说唱名家。

新中国成立前的曲艺演员大都在京城的天桥、鼓楼、西单商场、西安市场等空地上撂地表演,观众围在四周观看。后来在场子里摆上几排木凳子,观众才可以坐下来看演出。

在艺人表演时,观众可以买票坐着看,也可以不花钱在场子外圈站着看,掏钱与否全凭自愿,这叫捧场。当然也有在场地上,用草席围成场子和杂技一起混合演出。那就要买票才能进去看。还有四城的庙会上也能看到曲艺表演的身影。

我家住在西城。少年时代,逢暑假或放学后常去逛西单商场,而特别吸引我的则是在西单第六商场内空地上撂地的曲艺表演。在一场表演中分别有单弦、大鼓书、快板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数来宝、双簧、相声及北京琴书等不同曲种形式的演出。那时的演员至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曹宝禄先生的单弦《风雨归舟》;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相声名角常连安及其子——人称“小蘑菇”的常宝堃、马三立、刘宝瑞和侯宝林、郭启如等名家,都非常叫座。那时我们这些学生们都管说相声的叫练贫嘴的,只不过逗人一乐。而我们尤其爱听北京琴书,无论音调还是故事内容,都特别吸引人,曲调优美、柔和、引人入迷,琴书中的道白,纯粹的京腔京味,一听就懂,是最受当时京城百姓欢迎的曲艺种类之一。

北京琴书伴奏以扬琴、四弦为主,关学曾先生的独特音调、道白、唱腔与坐派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他左手打着梨花简,右手打着鼓,边表演边说唱,眼神与动作协调。尤其是关学曾先生演出的传统段子《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长寿村》,在京城传诵一时。

《杨八姐游春》是关学曾先生的代表作,讲述了发生在宋朝,皇帝春游时爱上一名少女杨八姐,遭杨八姐婉转拒绝的故事;《鞭打芦花》也是著名的传统段子,唱的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闵子迁尊敬后母、爱护兄弟的动人故事;还有笑话小段《长寿村》,诙谐幽默,令人捧腹,使老年听众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更有许多现实题材的曲目,在广播电台经常播放。随着时代变化,北京琴书的音乐曲调曾被用为贺岁电影的片头音乐,受到观众的好评,不但优美动听,更突出了北京城的古韵。随着关学曾老先生的作古,后继乏人,现在已经很难听到北京琴书了,实在是京城百姓的一大憾事。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