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戏曲的流派是指艺术家们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或艺术特征,且有广泛的流传和认知度。我们常常用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来赞美一出戏的精彩,同样,流派的出现也是一个剧种成熟和繁荣的标志。我们的晋剧从最初晋商大院里的民间小调,到后来“丁、牛、郭、冀”等流派的出现,晋剧艺术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蜕变,达到了晋剧史上一个空前的高潮。但是随着近年来多元文化的兴起,我国的传统艺术受到了很大冲击,戏曲也是如此,好多剧种甚至出现了“天下第一团”的危机。同样,我们的晋剧的也不能幸免,随着戏迷观众的流失,晋剧也走到了她的一个“末法时期”。晋剧虽说式微,但存在便也有发展,这种发展究竟向晋剧引向何方,是康庄大道,还是崎岖小路,此处姑且不论。但这种传承中的流变也是不可避免,因为她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晋剧的旦行,自己听的较少,没有发言权,须生(或老生)这一行当,近一年多来,自己倒是听了一些, 也学唱了一些,略微有些心得。须生行里除了丁、马这两派之外,依然有一些不同此两派的艺术风格,比如张鸣琴、武忠、孙昌、谢涛等艺术家们,虽说张、武两位也是丁派弟子,但其唱腔已不同丁派,正如京剧的余叔岩、言菊朋等先生一样,虽曾学于谭门,但后来也都各创流派,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所以此“丁”已非彼“丁”也!晋剧的新流派是该揭开盖头,华丽亮相的时候了!个人认为,晋剧须生行新流派的提出,有利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萝卜白菜之争”

常能听一些戏友爱去比较晋剧舞台上两位当红的须生演员(为避免争议,此处隐去两位的名字),更有好事者,还要设想二位合演一出“龙虎斗”!孰是龙孰是虎,戏迷心中各有各自的人选。两边的戏迷们往往为此争论的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理性的戏迷可能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客观分析,倒也能使人对两位艺术有所了解,这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艺术批评。但也有甚者,恶言相向,如泼妇骂街一般,攻击非己喜好者。其实这一现象用一位戏友的话来讲,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确如此,话糙理不糙!有人善做,有人善唱,只是扬长避短,在展示各自的长处而已,这便是流派!有了流派,便有了各自的代表剧目,自然会拥有喜欢各自的一批戏迷。武忠先生的苍劲豪迈可观,而孙昌先生的雅致精巧也可赏。正如我们欣赏书法一样,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各有其魅力,喜欢古朴刚健者,可选欧体;喜欢秀丽圆润者,可选择赵体,同样,“颜筋柳骨”也是如此。

艺术不是科学,评价的尺子也并非一把,我们只有以开放、包容眼光看来欣赏舞台上的各种艺术形象,我们晋剧才会更好。十个须生九个“丁”,这绝不是一种好现象!

2、“让大师们把晋剧最美的那一面为我们亮出来”

艺术不是复制品,一个艺术形象她可以有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只有流派艺术繁荣了,才能让大师们把晋剧艺术中最美的那一面为我们亮出来。我曾看过阎慧贞和孙昌两位老师饰演不同版的《金水桥》,舞台上是两位不一样的李世民。第一场唐王出场,平板起板,阎慧贞老师是唱了四句板平板:“有为王在金殿自思自想,思想起当年的创业之情。我父王登基天心顺,国泰民安整乾坤。”然后从第五句“多亏了魏征徐勣来归顺”转夹为板,再唱五句夹板:“多亏了魏征徐勣来归顺,才收来瓦岗众英雄。多亏了好汉秦叔宝,收来敬德归唐营。王把那各路烟尘全扫尽”,接再从“回朝来我父王大封功臣”这一句转为二性,以后便从二性唱到最后流板、流水。阎慧贞老师是丁派名家,嗓音高亢,这种唱法很好地发挥了女须生的嗓音优势,塑造了一位锵铿有力的唐王形象。而孙昌老师则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平板仅唱了两句:“有为王登金殿自思自忖,思想起当年的创业之情”,从第三句和第四句:“我父王登基天心顺,国泰民安整乾坤”便由平板转为夹板,再从夹板直接转为二性,后面也是二性、流板、流水。孙昌先生的这种唱法扬长避短,巧妙地解决了男须生高音困难的问题,多走二性,又很好发挥了男须生中音区浑厚的这一优势,又塑造了一位不同的唐王形象,两者很难说孰优孰劣,正如上文所到一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大师们只有把晋剧最美的那一面为我们亮出来,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塑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后学者才能做为范本去参考学习。一年来,自己一直向孙昌老师的弟子奥新平老师学习孙派唱腔,深切地感受到,流派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比如孙老师唱高音2时便转转为假声,用孙昌老师的原话来讲,这个高音2是他的一个极限音。而自己的极限音也是高音2,唱此音时也需用假声来唱,所以有了老师的范本学起来很顺。如果男演员来学习女须生的唱,人家女须时唱高音5都可以用真声来唱,而男演员又不能如此,还得去琢磨真假声转换的问题,如果有了和自己嗓音条件相似的艺术家们所探索出来的范本,我们后学者便能少走许多的弯路。可见,只有流派艺术丰富了,才能为后学者提供更多的出路。

3、行当无优劣,角色无高下。

在丁果仙大师的时代,曾流传过这样的一句:“男的不如女的,盖天红不如果子”。此语似乎成了一句谶语,时至今日也依旧未破!晋剧舞台仍然是女演员的天下,男演员似乎只是配角。南方的越剧有女子戏班,可这种现像出现在充满阳刚之气的北方梆子戏中,似乎有些尴尬。出现这一怪现的最大原因应是因为晋剧的定调,晋剧定调为G调,这个调对女演员来讲不高不低,恰到好处,演唱起来运用自如,在唱腔上女演员极占优势。北路梆子和蒲剧的调虽说比晋剧的调还要高,但那是男、女演员都感觉高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最起码公平了!这也就是为何北路梆子、蒲剧这两个剧种,女须生不流行的一个因素。有了这一缘由,便听到了这样的说法,“男演员唱不了须生,只能唱老生”,从这一句话中,我似乎感受到一种歧视:老生这一行当,似乎低了须生一头!

关于晋剧的调式问题,也曾有演员以及专家学者们做过一些努力,但均因文场乐器——马锣的存在而草草收场,以失败而告终,可见,改变调式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想在我们的晋剧还不能“打破”这面马锣的时候,唯有大力提倡须生的流派艺术,才能更好扭转这一局面,让晋剧的这个舞台更加阳刚一些!须生和老生并无有高低之分,晋剧把须生又称为“红”、“胡子生”,老生这一提法可能是引自于其它剧种,也可能“老生和须生”这一提法本身便是一个伪命题。既然须生和老生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那么我们就要呼吁,对这个两个行当的认识要公平一些,不可厚此薄彼。只有提倡须生行当不同的流派,注重不同的艺术风格,才能改变“张元秀”就不如“杨元帅”这一误区!

戏曲舞台就像一个百花园,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我们的观众观迷,便是这片花园的园丁、护花使者,娇艳的牡丹也好,孤傲的菊花也罢,只有我们有一颗大气、宽容之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精心培育她们,小心呵护她们,我们晋剧的这片百花园,才会更加繁荣!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