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戏曲 >其他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正月(那个)里来是新年,纸糊的灯笼挂在大门前;风吹(那个)灯笼突呀么突鲁鲁的转,越刮越转越刮越转越好看……”。桂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他那纯正地道原汁原味的“二人台”小唱了。哪里有桂亮哪里就有“二人台”。我和桂亮从一般的老乡朋友发展为莫逆之交的知音,也与“二人台”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我也是个“二人台”迷。

最初认识桂亮倒不是因为他会唱“二人台”,而是因为看了他登在张家口晚报上的一篇文章。那是2004年初夏的一天,从晚报上看到一篇名叫《在那杏花盛开的地方》的散文,这篇写家乡的文章笔法细腻、语句优美、情景交融,全篇文章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从文章中,我读懂了作者歌颂的家乡美景就在尚义。因为我是尚义人,所以很想认识认识这位叫“桂亮”的作者。不久,通过朋友认识了桂亮。原来他的故乡也是尚义。共同的阅历、共同的爱好、加上老乡关系,我们一见如故,没寒暄几句就是一顿大酒。在交往中,我渐渐发现桂亮不但会写文章,还会演唱家乡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小戏“二人台”,而且他酷爱“二人台”,可以说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传统经典的“二人台”曲目他基本上都会唱:什么“打金钱”“打樱桃”“打连成”“挂红灯”“走西口”“五月散花”“十对花”“方四姐”“卖菜”“卖碗”等等……;甚至就连“双山梁”“拉骆驼”“二道圪梁”“转山头”“夸河套”等漫翰调曲目唱的也是像模像样、有滋有味。他说他从小就很喜欢“二人台”,只要是周围的十里八村有二人台演出,他总是要翻山越岭前去观看,并背着父母偷偷习练学唱。

“二人台”的特点是淳朴直率,有泥土的芳香,有山野的风味,有真情实感。人都有抒发感情的需要,郁积在心的感情需要抒发,或喜或悲或愤或忧,都需要宣泄出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很多,但最为痛快淋漓的莫过于唱歌或者跳舞。因此人类最早的艺术便是歌舞。二人台以它流畅上口的乡土韵味,风俗独特的地域特色,受到塞外百姓的亲睐和喜欢,更吸引着年轻的桂亮。

不论“二人台”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反正已深深扎根在塞北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桂亮很欣赏“越是民间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不但要用唱“二人台”来充实业余生活、增加精神食粮,还要把这门艺术奇葩发扬传承。他曾暗自琢磨:为何西北的“二人台”不如东北的“二人转”那样火?“二人转”早已风靡全国了,可“二人台”至今还没有走出“冀蒙晋陕”的小圈圈。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赵本山、潘长江那样传播继承的人才。

桂亮利用业余时间,倾心钻研“二人台”。从一字一句的唱腔,到一招一式的表演,都下了一番功夫。如他在学习“珍珠倒卷帘”时,在网上下载后,把唱词誊写在笔记本上,反复习练,一句一句地试唱。先让妻子听,然后在让懂行的朋友听。在宣化区作协年会上、在民盟年会上、宣化户外运动协会的年会上,他演唱的《五哥放羊》《十对花》,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他为了研究“二人台”剧目的原型和出处,查找、收集了大量资料。例如二人台《五哥放羊》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越来越有故事情节,主题亦趋于厚重。二人台里像这样的小戏不在少数,《打樱桃》、《挂红灯》、《打金钱》等都是这样发展来的。在二人台由民歌走向戏曲的过程中,此类剧目多为半成品,这也充分体现了民间小戏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不是作家的创作,而是民间流传形成。从这里可看出二人台形成的基本脉络:歌唱——演唱——戏剧。由民歌变为二人台,由独唱变为演唱,由一人变为二人,甚至多人。

如今,桂亮一边专研“二人台”演唱,一边学习器乐伴奏。他为了学习“二人台”的伴奏乐器,特意托人从外地邮购了伴奏“二人台”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四块瓦”,并拜张家口著名的“四块瓦”演奏家杨振华为师,潜心苦练学习,决心把张家口东路“二人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二人台”这朵艺术奇葩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开的更加艳丽。更加芬芳。(作者系宣化电大校长,宣化区作协主席)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