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的北路梆子,它的传统剧目多系以胡生、青衣、花脸“三大门”为主的袍带戏,所以被观众称为“大戏”。北路绑子属我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前身系清代流行于蒲州、陕西省同州、河南省陕州一带的山陕梆子。
山陕梆子,原是当地流行的土戏,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步发展成熟,当时人称“同州梆子”或“乱弹”。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平阳竹枝词》里面有咏梆子戏的词语“乱弹曾博翠花看”和“最爱葵娃行小步”,表明当时山陕梆子艺术水平较高并出现名演员。乾隆朝,梆子乱弹从山陕豫三角地带走出,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花部诸腔的骨干,在戏曲舞台上与雅部的昆曲争胜,演出范围遍布华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
山陕梆子流传出去后,受到当地言韵、文化习俗、欣赏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步被同化或异化,形成各种流派。就山西省而言,形成了上路派、南路派和上党、泽洲调。
所谓上路派,就是北路梆子。这一名的最后确定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来,北路梆子又形成两大流派,即大同地区的“大北路”和忻州地区的“小北路”,前者演唱风格高亢激越、稳健深沉,后者演唱风格华丽活泼、柔媚婉转。
北路梆子的音乐有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唱腔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它有“慢板”“夹板”“二性板”“流水板”“垛板”“三性板”“滚白”“尖板”和多种“起板”“花腔”等,有的还吸收了部分昆曲、吹腔及杂腔小调。伴奏音乐主要有曲牌和打击乐,传统北路梆子有丝弦曲牌160多个,唢呐曲牌150多个,打击乐里的锣鼓经丰富多变,不下几十套。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北路梆子剧团影响很大,以《芦花河》、《打神告庙》、《断桥》、《扈家庄》、《英台哭灵》、《喜荣归》等戏参加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涌现出一大批演出骨干。
2003年,北路梆子剧团以《琴笳赋》一剧参加全国梅花奖角逐,张彩萍获大奖,为大同市和北路梆子剧种争得了荣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