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守良,一个极为普通的名字。然而,在酷爱吴语滩簧的余姚人心目中,是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成了发源于18世纪上叶,脱胎于“鹦哥”、“雀冬冬”的现代姚剧的代名词。
1961年4月,他辍学从艺,一干就是一辈子。2009年6月,他被文化部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籍文化名人魏振纲先生曾为此赋词一首以示祝贺:“舜水龙山风物茂,名邑姚州,悦耳滩簧奏。根扎民间流响久,百年传唱一枝秀。仰望中河才艺厚,当代新英,矢志梨园守。尤喜‘非遗’登国手,乡亲满酌杨梅酒。”
现虽年逾古稀,功成名就在家安度晚年,但沈守良仍念念不忘深爱的姚剧事业。他足足花了5年时间,硬是用键盘敲出了洋洋11万字的《我的姚剧生涯》一书,把一生从艺经历和艺术感受袒呈给广大观众。该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今年1月8日,举行了首发式。
从“偷师”模仿起步
大凡喜爱艺术的人,总会有一定的艺术天赋,浑身充满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
早年,沈守良就读余姚六中时,是一名在演唱、绘画和文学创作方面十分活跃的文艺骨干,一次学校组织排演姚剧《刘介梅忘本回头》,他担任主要角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