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市场体制下地方戏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研究

商洛花鼓是商洛地方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是具有浓厚商洛特色的地方小戏,它的音乐欢快、活泼,婉转动听,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商洛花鼓戏流传于陕西省商洛市七县(区),尤以商州、丹风、镇安、柞水最为盛行,且多活动于偏僻山村。据传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之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商洛“戏剧之乡”再添辉煌的一页,也使商洛花鼓成为三秦文化艺术的重要品牌和国家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剧团转企改制走向市场的身份转变,流行音乐的强烈冲击,地方戏曲如何摆脱生存危机与发展困境,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却是我们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抚今追昔,对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进行历史回顾和现实生态的考察,却是一个必要的话题。

遭遇冷落的地方戏剧生存现状

社会的飞速发展既给戏曲艺术以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戏曲艺术带来了一系列的考验。从20世纪开始,中国戏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戏曲行业面临着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戏曲市场的许多迹象,给戏曲的从业者和关心戏曲事业的公民带来了很大的忧虑。比如,剧场观众人数的减少,票房状况的不佳,观众结构老龄化严重,新剧目生产困难,从业者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一种普遍的忧患心理使人们发出对戏剧命运的感叹和呼喊。

据笔者了解,2011年2月14日,商洛剧团新编的花鼓古典戏《红袍》上演,在当地文化界掀起了不小的震动,可是只演了两个晚上,就匆匆收场了。商洛剧团的剧场有800多个座位,坐了不到600人,其中近400人都是赠票,只有200多人是掏钱买的,而一张票价不过两元钱。连演两场,共“赚”820元,但演出的成本,仅舞台灯光的电费就得2000多元。历时半年新编排的花鼓古典戏《红袍》竟然遭遇了如此的尴尬。为排这出戏,剧团前期投入了四、五万元,又东挪西借花了几千元打广告、做展板,一张票定价只有两元钱,结果两场只卖出了400多张,收入820元钱。而演出的总成本是1万多元。团长说,演一场赔一场,演得多就赔得多。

剧团转企改制,目前已有多人满30年工龄,即将退休。这其中包括:剧团副团长、《红袍》导演郭元喜,女主角彭艳及舞美、灯光等多个岗位人员。新排出的花鼓戏眼看就演不成了,更多的问题亦然来临,《红袍》面临的是一出戏的尴尬,而人才和观众问题却是商洛花鼓这一地方戏剧的尴尬。

困境与演出不景气的原因分析

《红袍》是商洛剧团经过文化体制改革转企走向市场后推出的第一部新剧目,历时半年精心排练和打磨。
点击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