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在天津,总得跟我老爸去听戏。称老爸,是因为他年纪与我差距太大,得我时他都年近五十了。我上面有五个姐姐,我是他惟一的老儿子。他带我出去,一般人都以为是爷孙俩。
有几年天津是河北省省会,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内部演出很多。我二姐在文化局,二姐夫是市领导秘书,总有戏票,还是好座位,不看太可惜。张淑敏拿手的戏是《陈三两》、《杜十娘》,都是悲剧,有大段的唱。票上印着七点半,到点不开,快八点了,省长进来了,坐下一点头,锣鼓点就响起来。那时扩音就是台前有个挺矮的麦克风,基本上不管用,全靠演员好嗓子。河北梆子曲调高扬又低迴婉转,听的时间长了也就爱听了,只是没字幕,听得一阵明白一阵糊涂。散戏了,月朗星稀,跟老爸回家。
我下乡插队,开始听的都是京剧样板戏,听得我们几个同学晚上不睡,天热敞窗从开场连说带唱弄个整出,社员急了喊:把猪都唱窜圈啦!1971年,出了河北梆子《龙江颂》,张淑敏的江水英,词不词的甭管,曲好,唱得更好。在公
社大队只能靠收音机偶尔听着,到县城,大喇叭天天晚上播,从晚饭到半夜,想不听都不行,硬灌。
我会写个材料,县里一些单位忙时,会抽我去,连临时工都算不上,最多算打短工。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有点像阿Q。一天给五毛钱误工补贴。但有时两部门当中要隔个一两天,回村得花路费,就在县城盘桓。闲着没事也挺难受,一条街,百货、供销社就那么几间破平房,不买东西都懒得进去。惟一让我有点享受的,就是晚上坐路边一边看着星星月亮,一边听《龙江颂》……“抬起头,挺胸膛,高瞻远瞩向前望……”张淑敏的嗓子太好了,髙音明亮,低音浑厚,中音圆润。
只是,听着听着,心里不大好受了:抬起头,我难挺胸膛,这一夜,我住哪里?还不知道呢。
“打短工”,不容易,不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得按人家定的点去。去早了,人家说不是让你明天来吗?这会儿连住处还没给你找呢。早走,人家下回肯定不用你了。去朋友处吧,都住
宿舍一人一床,人家也为难。住招待所,没介绍信,不接待。怎么办?好在天不凉,只要《龙江颂》还唱,我就在街上听。
人怕孤独,孤独了就爱伤感。河北梆子的曲调,我一直感觉是以表现悲情为主的,特别是下沉的拖腔,即便是大青衣,也唱出一味苍凉味道。听到半夜,喇叭里不唱了,月寒星稀,身上凉了,我忽然也弄懂了,我哪里是在听江水英,分明是在听杜十娘、陈三两……
那长长的夜是如何熬过,我不是不想说,只是那种事有好几次,过程有点乱,也不愿意再想。若干年后,我偶然又回县城,晚上在街上走,我就想唱:今夜无眠,今夜无眠!但没敢,怕别人说我精神有毛病。
可惜的是张淑敏1974年才37岁就病逝了。她的原藉是承德平泉县,出生在北京,是梨园世家。但没查出她父母是谁,估计她也没回过平泉。但这边爱听河北梆子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河北梆子《龙江颂》,只是形象是京剧的李炳淑,声音则是张淑敏的。京梆合璧,绝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