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装演须生,声情并茂艺惊人”,这是著名作家马烽对马玉楼精湛表演艺术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作为晋剧泰斗丁果仙的高足,作为丁派艺术的传人,马玉楼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她那高亢激越、独具个性的唱腔,挥洒自如、细腻传神的表演,至今仍回荡在广大观众的心中,戏迷们不仅留恋她的过去,更关注她的现在。为此,笔者专程拜会了马玉楼夫妇。
步入客厅,周恩来总理接见马玉楼等演员的巨幅照片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看我专注羡慕的神情,马玉楼兴奋地回忆起这段往事。
山西晋剧院青年团和河北小百花剧团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全国戏剧界有名的两朵花。1961年,赴京汇报演出的晋剧院青年团轰动京师,名噪一时。这幅照片就是演完《打金枝》后,马玉楼、王爱爱与周总理握手时的留念。一晃40多年过去了,毛主席说“晋剧《打金枝》是出好戏,很有教育意义”,周总理说“中央领导同志对山西梆子有感情,晋剧对中国革命有贡献……”(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毛、刘、朱、邓、周等中央领导都看过晋剧),这些对晋剧的高度评价,马玉楼夫妇依然记忆犹新。
马玉楼是一位爱戏如命的表演艺术家。她从12岁学戏、14岁登台演出开始,一辈子学戏、演戏、教戏,对晋剧艺术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许多人讲述自己的成功之路时总要铺垫许多艰难与不幸,而马玉楼则与众不同。她说:“我一辈子有福气,曾九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与周总理握过手,跟毛主席跳过舞。特别是有幸拜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为师,1982年还与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合拍了晋剧《金水桥》戏曲电视片,获全国电视评比二等奖……”
马玉楼与郭兰英的最早合作是在1961年,当时郭兰英在国家歌舞剧院唱民歌的,就与她同台为中央首长演出过《金水桥》和《坐楼杀惜》。从此以后,不论是马玉楼去北京还是郭兰英来太原,这对配合默契、说话投机的搭档总要见面。今年8月,山西电视台请郭兰英回来作节目时,她第一个提出要见面的就是马玉楼夫妇。一见如故、谈笑风生的郭兰英对马玉楼说:“我对山西有感情,听到咱山西有好消息,知道山西这几年发展快就高兴!”马玉楼则说:“你的名气很大,与老百姓没距离,老戏迷都说,你是歌剧梆子腔,‘一条大河’谁也唱不过你!我与你同台演也是一种享受和运气。”郭兰英则谦虚地说:“我是平遥的爱吃辣角角,你是汾阳的那里出汾酒,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大戏台》栏目上经常能看到你……”
马玉楼一生献身晋剧,她不仅自身与戏剧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而且与老伴田希文一起打造出一个优秀的艺术之家。
马玉楼的三个儿子全部投身艺术事业,大儿子田少华是山西省晋剧院的鼓师兼团支部书记;二儿子田少明是中国交响乐团有名的双簧管演奏家;三儿子田少军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在影视界也是颇具盛名的表演艺术家。
子从父业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习俗,田希文一家三代从事艺术工作(田希文的父亲是旧社会从事弦乐的艺人,他本人也是搞戏曲音乐的)虽然也有这种因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与夫人马玉楼对孩子们的培养与塑造。《山西电视台》曾对马玉楼一家做过一期《戏剧人生》的专题节目,但凡看过这期节目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儿子、儿媳们对父母亲的感恩和尊敬。特别是当老二少明的媳妇要求出国留学之时,正值少明的事业步入巅峰之际,于是少明犹豫了。一方面他怕因为爱人出国让孩子和家务影响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在隐约中也怕爱人一去不归。此时,马玉楼果断地拍板:“媳妇工作这么努力,我坚决支持她出国深造!”六年后,当梁丽霞学成归国后,对婆婆的感激和评价更为中肯:“妈妈不仅果断、有胆识、事业心强,而且申明大义,活得很潇洒、很年轻。”
在母亲的支持鼓励下,少明家庭幸福和睦,事业也非常成功。现在,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双簧管演奏家和乐队木管声部的骨干,而且在许多经典交响乐作品中担任独奏,多次出色地与世界级大师合作演出,在出访亚洲、欧洲、澳洲和南美洲等国的演出中为中国交响乐团赢得了荣誉。
风趣幽默的老三田少军更是继承了父母身上的许多优点和长处,如同大师李默然走过的道路一样,在考入电影学院前,他甚至钻到《四世同堂》剧组,帮助管理员干一些帮人提鞋、熨衣服等男孩不愿干的活儿。他知道父母传赐予他的天资只是成功的基础,而后天的努力和功夫才是更为重要的。所以,他每拍摄一部戏都坚持做表演手记,记下拍摄过程中最鲜活、最有感触的东西,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和进取。凭着这股执拗的劲儿和辛勤的摸索、积累,他的悟性和演技不断提高;独立地思考,不断地寻觅,耐心的等待,使田少军日臻成熟。这些年来,他主演过的影视角色从“炎帝”、“光绪帝”到资本家、知识分子;从侠客、太监到谭嗣同、都市青年和当代英雄,还多次与姜文、刘晓庆、李琳等名演员联袂;与李丁、王玉梅等演技老道的老演员同台竞技,拍摄的作品达300多部集,弥补了荧屏中山西影视新星罕见的缺憾。几十种风格不同的人物类型,为他赢得了“影坛千面人”的褒奖。
最让马玉楼夫妻高兴的还有与田少军比翼双飞的媳妇蔡芳,蔡芳是中国歌舞剧院的副团长和一级演员,曾主演过舞剧《潘金莲》、《文成公主》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马玉楼在事业上是知名度很高的艺术家,在家庭中是教子有方的教育者,步入老年后在公众的眼中又是一位性格开朗、与时俱进的长者。也许是长期扮演须生的缘故,马玉楼不论说话还是办事都干脆利落,风风火火,常常表现出一种男人的风格。1959年,她曾去福建前线慰问演出,1979年,她与丈夫一同在老山前线战地演出了三个月。当时,她刚做完胆结石手术,还未来得及休息就上前线了。路上七天七夜的颠簸她不在乎,一下车就同大家一块儿为官兵们演《打金枝》。部队首长感动地说:“听见你们的梆子声,真比世界上任何音乐都动听!”回到太原后,她不仅人了党,还被授予“三八红旗手”呢!
马玉楼常常对儿子们说:“我们都是党培养大的,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从你爷爷到你爹妈都是这样的。你们不论是搞交响还是搞影视,千万不能浮躁,不能对工作有半点马虎!”本着这种原则,离休后的马玉楼仍旧像50年代在山西剧院、和平剧院演出时那样,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次演出。或者在公园散步,有时在“大戏台”当评委,只要戏迷或观众请她唱,她总要认真负责地唱好,满足大家的要求。老田自豪地向我夸自己的爱人:“老伴好就好在这里,她来自群众,尽管早就有了名气,但总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从不在别人面前端架子。”
办事泼辣的马玉楼在工作上有魄力、有生气,在生活上同样是与时代同行、与时俱进的人。在她们家,田老比较节俭,马老则比较开放。离休后的这些年,除了参加演出外,她坐飞机,乘软卧,逛上海,去珠海,进北京,怎么高兴怎么来,从来不把钱攒得太紧。以至于邻居与她开玩笑说:“大姐,你在北京或外地住上一段时间,回来就显得时尚多了,不论是吃的、穿的都是这样!如果在太原呆一段时间,就又变成山西老土豆了……”
活到老,学到老。视戏曲如生命的马五楼认为,改革开放后,传统晋剧虽然有些滑坡和低迷,但传统戏不能丢,因为它表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很有价值。所以她在带徒弟、培育新秀方面非常用心,在榆次、清徐、内蒙等地都有她的徒弟,而且大徒弟也达到了国家文艺一级的演唱水平。今年五月,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马玉楼艺术学校”在我省汾阳挂牌成立,担任校长的马玉楼在“就职演说”中说:“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我一定要为繁荣家乡戏曲再立新功,为办好艺校报答三晋父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