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一种梆子声腔剧种——汉调桄桄,俗称“桄桄子”。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又名“汉调桄桄”“桄桄戏”。

汉调桄桄,曾长时间覆盖关中地区,出现过班社林立,艺人济济的鼎盛时期,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家。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与李自成的随军戏班,曾将汉调桄桄传遍了长江流域和西南边陲。众多桄桄班社不仅在汉中演出,而且足迹遍及安康、关中、川北、陇东南、鄂北、两广、滇黔藏高原等地。

汉调桄桄表演艺术多追求大幅度夸张,讲究人物性格化和形象的真实性,并有许多独特的技巧。其服饰和化装虽简单,唱工却十分注重,讲究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名为“燕过梁”。

清乾隆中期以后,至嘉庆时期,汉调桄桄逐渐形成了以汉中为分界的东、西两路戏。以洋县为中心,流行于城固、西乡、佛坪、镇巴等地的,称东路戏,又称下路桄桄,主要采用关中语音;以南郑县为中心,流行于汉中、勉县、略阳、宁强等地的称西路戏,又称府坝桄桄子,主要采用巴山语音。两路交叉流播,遍及陕南,并南达川北,东到鄂西,西行陇南等地。

和很多戏曲剧种一样,兴旺百年之后,汉调桄桄盛极而衰。2006年5月20日,汉调桄桄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剧目已经或即将失传

它是我国珍稀剧种中的大熊猫
关注汉调桄桄

关注汉中

关注汉水农夫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