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吕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永昌毕生作品汇报演出

5月14日上午,一出“大戏”正在滨州市吕剧团排练厅内上演,一位位戏曲名角依次登台表演,仅国家一级演员就有近十位之多,乐队更是由40余人组成,无论演员还是乐队,在滨州乃至全省都绝对称得上是“顶级豪华”。此时,台下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正在静静倾听、思考着,老人名叫王永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山东吕剧传承人,我省著名戏曲作曲家。

台上的,都是为老人来捧场的;老人,才是这出“大戏”的真正主角。

5月16日,王永昌作品演唱会将要在这里举行,参演的21个戏曲片段精选于老人一生创作的300余出戏曲。“一场演唱会,也算了结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愿。”王永昌说。

>>“小戏痴”勤奋练就“文艺小能人儿”

在外人看来,80岁已是高龄,但在王永昌心中,自己仍然处在艺术创作的青春和黄金期。

王永昌自己笑称从小就是一个“戏痴”,生长在一个“戏曲窝子”里。1936年王永昌出生于广饶县大王镇灶户王村,临近的西水磨村有扽腔,红盆村有驴腔,庞项村有枣木杠子乱弹,逢年过节,他本村的戏坊就会“唱大戏”,那时附近吹拉弹唱的艺人们就会集合过来,他都要去认真地听、“偷偷”地学。

11岁能拉京胡,12岁学会坠琴,13岁已经登上本村大戏舞台。有着对吕剧独特天赋的他,还可以自己作曲,每年村里有剧团活动他都会主动参加,那时他已经可以“听声能记谱,看谱能拉弦”,在校内村里一直是文艺小骨干,渐渐地他便在村里镇上有了名气。1956年,20岁的他便被广饶吕剧团聘任为吕剧老师,此间,他和年迈八旬的东路琴书著名代表人商业兴同台演出,并拜其为师,学唱并记录了《小姑贤》等全剧的唱谱。从此他掌握了吕剧的基本知识,并正式开始了记谱、研究吕剧的路。

后来,吕剧名篇《李二嫂改嫁》问世后,广受欢迎,当时该剧的音乐由吕剧作曲家张斌等人集体讨论分场编写,然后由张斌统一整理。于是,王永昌对张斌产生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他给张斌写信表达了这一想法,不久他就收到了张斌的回信:随时欢迎他到来。次月,王永昌即动身赶赴济南“拜师”了,“第一次去时,我拿了6个曲子。除了鼓励,张斌老师还细致地一一指导改进,此后7年,一直常来常往。”王永昌说。

>>几十年俯身民间 搜集资料探访老艺人

说起著名吕剧作曲家张斌对自己的影响,王永昌说让他感触最深的一次是一次聊天。

“您记谱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王永昌问张斌。

“不是窍门,而是学来的。”张斌答道。随后,张斌耐心解释说,看别人演唱时,要仔细看认真听,他的动作、神态、甚至气息要全学会,“怎么开口的,怎么呼吸的,眉眼怎么动的,都得记下来,一一学习。不会唱光会记谱有什么用呢?”

一席话,让王永昌豁然开朗,回来的路上,他仍然激动不已,甚至在车上都情不自禁地哼唱了起来。讲起学艺的故事,他连说带唱,他坦言,这次让他受益匪浅的交谈,可以说是他作曲人生的转折点,此后,王永昌的作曲工作就进入了“自觉期”。

“一个本一支笔随身携带,边唱边记。”王永昌每逢空闲或吕剧团到乡村演出,他就先到村里向老百姓打听有关老艺人的事情,一打听到地址,他就打好铺盖卷,并买上糖果和烟卷去拜访老艺人,老艺人们一边唱,他就一边记,然后再按照谱子给老艺人唱一遍。

一位精通枣木杠子乱弹的老艺人惊讶地说,“我用一辈子学会的曲牌,你竟然用三个晌午头儿就全部学会了。”

“吹手曲、地方戏,光叫上名字的就有50余位。”几十年来,王永昌走访了无数的老艺人,在此过程中,他搜集了大量原始材料,“期间还经常去河南、河北等地,这些搜集工作滋润了我写曲子的思想,也把底子铺厚了。”
>>曲艺创作要接地气也要开放性吸收

王永昌从事吕剧艺术研究已经有60年的历史,先后为各种剧目作曲300余部,屡获国家及省作曲金奖。从1956年起,为吕剧设计配乐,仅在全省获一等奖的就有15出戏,其中包括5个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干业务,太认真了。”一位同事着样评价王永昌。他说:“王老师这人我了解,痴迷戏曲,太迷了。”

近些年王永昌还为现代吕剧《杨广和》《生命极限》等大型剧目作曲,这些剧目的展演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功。“新时代的人物,需要有新时代的审美节奏。”王永昌说,现代吕剧要开放性地吸收各种优良音乐。“戏曲可以融进歌曲,我们也可以,流行音乐、小品、相声、话剧等元素也可以融入到吕剧,我就曾听过有将《嗨歌》融进戏曲的,听着很特别。”王永昌说,吕剧是最接滨州地气的一门艺术,吕剧演员编演的小品生动亲切。

王永昌参与发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扽腔、渔鼓戏。早在1983年至1988年,他就到渔鼓戏的发祥地沾化县富国镇的胡营村调查过,掌握了全部资料。“虽然全国其他地方也有该戏曲,但都仅限于曲艺,但到了沾化已不再是艺人坐着弹唱段子,而是整套剧目。因此,抢救挖掘它意义重大。”

>>保持艺术青春才不会老

今年八旬的王永昌5年前就有办作品演唱会的想法,但由于这种原因未能举办。今年年前,大儿子提出要搞演唱会时,得到了王永昌以及全家人的赞成,也得到了一众同事、好友、学生们的支持。

如此高龄,王永昌却从未停止过戏曲作曲、研究工作,他用一次回忆解释了理由。老人回忆起了他71岁时的一件往事。一次淄博一民间剧团慕名找到王永昌,请他作曲,山西晋剧院很重视此事,时任副院长的纪丁更是亲自赶到淄博进行现场点评指导。

两人闲聊时,纪丁问起了王永昌的年龄以及打算,王永昌说,孩子们都希望自己享受闲暇,不要再费脑子了,这时,纪丁告诫:“不行!今日不写了,今日就老了。”他给王永昌解释说,一旦放下了身上的担子,身体会越来越差,继续创造,听觉、记忆力才不会蜕化,“保持艺术青春才不会老”。

>>为年轻人铺宽艺术传承之路

王永昌说,戏曲艺术的根在民间、土壤在民间、生命在民间。保护戏曲是全社会的责任,“然而,现在的宣传、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戏曲是一门口传心授的艺术,意味着人,如果缺少了人那么艺术也就没了,这就包括‘老人’和‘新人’,‘老人’指得就是老一辈艺术家。但是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不在艺术追求上了,在全国来说,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王永昌说。

在经济与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艺术面临着严峻形势,提及戏曲艺术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如何薪火相传,王永昌说:“‘老人’的责任是努力找寻传承人,戏曲需要年轻人来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戏如果没有年轻演员去传承,戏曲的剧目就失传了”。

王永昌很注意培养年轻人,尤其是对那些家境贫寒、勤学上进的人,他都主动给他们传授技艺,有一次,一名艺术学院学生慕名找到王永昌来求学,当时他正在夜以继日地给一个大型剧本写曲子,虽然很忙,但考虑到学生从外地赶来不容易,他推掉自己的事务,给这名学生毫无报酬地上了2天课。培养新人,他从不计得失,更不计名利,被人们称为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深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