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携经典大戏赴甘肃、陕西、山西寻根庆生
2015年,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55周年。55年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李桂云四处奔走,给冠有“河北”两字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在京城争取了一席之地。苦难与荣耀并存的半个多世纪里,几代梆子人耕耘坚守,使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成为梨园行里的翘楚,京津冀梆子圈的表率。回想起一直以来风雨同行、不离不弃的追随者,对视戏如命的演员们来说,最好的纪念便是回归戏曲本身,把河北梆子的魅力发扬光大。
6月6日至21日,在团长王洪玲的带领下,剧团心怀“寻根问祖”的虔诚和“敢为天下先”的胆量,携传统骨子老戏《王宝钏》、《清风亭》及原创舞台剧《北国佳人》奔赴兰州、西安、太原、长治三省四地开启了为期半个月的寻根之旅,老中青三代演员重走河北梆子起源路,重温作为戏曲工作者的初心。
秦腔盛行怀忐忑
以戏服人惊四座
“兰州人就认秦腔,河北梆子对我们来说就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上的《大登殿》,只闻其名,未听其声。”6月6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寻根之旅”的首场演出在甘肃黄河剧院举行,秦腔迷杨书贤手握演出票,仍拿不定作为秦腔经典大戏的《王宝钏》,能被北京的演员唱出什么味儿。同日,74岁的河北人王金强带着老伴早早买齐了三天全部的戏票,等着这出家乡戏开演。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奔放高亢的秦腔滋养了黄土高原百姓刁钻专一的欣赏口味。河北梆子的衍变虽离不开甘肃、山陕剧种的滋养,但其自成一体毕竟已有300年的历史,在音乐、表演及舞台美术上,已发生不小的变化。在秦腔盛行的黄土高原,河北梆子会不会水土不服,无人买账?这也是出发前王洪玲最担心的问题。“这是我们剧团第一次跳出京津冀到西北演出,此前其他地区的河北梆子剧团到西北演出也是十几年前的事,万一观众听不习惯,我们就白忙活了。”
为了能一炮唱响,在首场《王宝钏》的演出中,剧团安排了三对演员分别饰演王宝钏和薛平贵,最后由两位梅花奖得主王洪玲和王英会压轴演出《大登殿》,六名演员中共有两位梅花奖得主和三位国家一级演员。连续三天,上座率与日俱增。首场演出,很多戏迷抱的是试试看的态度走进剧场,可没想到看一场就上了瘾,《大登殿》更是一句一个叫好。追着看完三场,杨书贤自此落下了心病。“他们的调比秦腔更高亢、激越,我的气都倒完两遍了他们还在唱。北京人可真是有福气,能听这么好的戏,他们以后不来了,我怎么过这戏瘾?”在兰州演出的第二天,还有坐了20多个小时火车从河北远道而来的戏迷。
“兰州观众听戏的极限也就俩小时,超过可能就坐不住了,没想到你们两个半小时的戏,中途极少有人离场,甚至再唱上半小时,我也愿意听。”原甘肃省剧协副主席、戏剧评论家严森林感慨地说。甘肃省陇剧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亨则表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整个演出没有追求形式上的大制作,没有过分卖弄舞台和灯光,而是回归戏曲本身,恢复其干净习练的状态,靠着剧本、音乐和扎实的功底征服了专家和观众。
交流互动享心得
抱团取暖谋发展
“你们什么时候转制的,现在发展怎么样,每年演多少场?”每到一处,只要见到当地戏曲院团的领导,王洪玲总会问问对方转企改制的情况。从最初决定寻根,她的想法就不只是把河北梆子唱出去这么简单。她还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条件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如此丰富的剧种,河北梆子与之有哪些渊源,当下,戏曲又如何突围,留住观众。
“我听兰州戏迷说,他们那儿到处是戏园子,喝着茶水花几块钱就能听一下午秦腔,北京现在这样的场合却很少。用什么样的形式传播戏曲文化,是很多院团应深思的问题。”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负责市场业务的副团长罗杰表示。
同时,考虑到既然来寻根,就要搭建平台让观众和两地演员在同一舞台欣赏、比较不同剧种间的魅力。在兰州,甘肃秦腔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受邀演出了《王宝钏》的《探窑》一折;在西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的两位梅花奖得主李小峰和李娟,以秦腔热场欢迎同行的到来;在太原,由山西省晋剧院一团的演员们带来的晋剧版《王宝钏》的《算军粮》一折同样令人大开眼界。每到一地,剧团还邀请当地的戏曲专家,就剧目的演出征求意见,并在下次演出中进行完善。
李小峰和王洪玲是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的同学,两人毕业后便到了各自的单位,谁都没看过对方演出。这次,得知老同学来西安,李小峰很激动。“我们戏曲人交流得太少,都是各干各的。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戏曲院团却没连起来。今天这样的交流是观众和演员都期待的,我三天的票都拿到手了,一定大力支持!”而同样在秦腔《王宝钏》中饰演王宝钏的李娟,看完河北梆子版的演出后也大加赞赏,“我们都演王宝钏,剧情一样,只是展现的形式、唱腔旋律不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给我带来了全新感受,要向他们学习。”李娟说,“尤其是他们的拖腔和甩腔,演员的水平、剧种的魅力一下就显出来了。受他们启发,我想把我们《大登殿》那场戏里‘金牌调来银牌宣’唱段的唱腔进行调整,18年来王宝钏受尽凄苦一朝做了皇后的心情应该更加强烈。”
整理成就再立志
后来居上敢担当
“寻根之旅”结束后,王洪玲的办公室添了两面红艳艳的锦旗,不仅赞他们戏功了得,也佩服他们以戏为媒、促进文化交流的用心,这是戏迷们简单却厚重的心意。半个多月的奔忙,上万观众在家门口一睹河北梆子的魅力。在为戏迷们送去文化大餐的同时,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们也通过寻根,寻到了戏曲人的担当。
6月10日,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剧场,因为演员嗓子不适,临时接过《武家坡》中薛平贵角色的青年演员张颖超在王英会和张树群的指导下正在“找感觉”。作为剧团的后起之秀,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这一重要角色的张颖超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从上台的动作、握剑的手势到抬腿的节奏,两位老师都手把手指导。“程式动作一定要做到位,别紧张,你是有这个实力的!”王英会给张颖超打气。下午4点,王英会又按照剧团习惯,给演员们排练起了恢复剧目《大刀王怀女》。7月7日至14日,作为建团55周年的另一项活动,剧团将在长安大戏院推出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回顾展,上演一台“庆祝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建团55周年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红色经典》大型演唱会”和七出河北梆子经典大戏,展示河北梆子的文化底蕴和继承创新的艺术成果。其中,《大刀王怀女》将作为武戏出现在舞台上。在如此繁忙的安排中,剧队党支部还专门召开了党员发展大会,将乐队的入党积极分子于宝华发展为预备党员,并号召大家发挥带头作用,为演出做好服务。同时,“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贯彻学习也成为剧团演出中不忘抓党员思想建设的举措。
下半年,等待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将是演好老戏和创排新戏的双重挑战,新编历史戏《张居正》也力争将在11月和戏迷见面。这次寻根,王洪玲寻出了机会,收获了信心,在她看来,河北梆子的发展不仅要跳出京津冀和三省四地,还应有更长远的规划,“观众的热烈反响给了我们把这个剧种做强做大的信心,有了这次经验,我们下个开拓河北梆子市场的想法就是南下。”王洪玲说。
老练但又朝气蓬勃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度过了意义非凡的55岁生日,有如此多的戏迷为它庆生,有如此多执著于这个舞台的演员为它前赴后继,待到它60岁、80岁甚至100岁时,这个舞台该是繁花似锦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