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曹东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筝、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州筝派的代表人物,而他在大调曲子的演(奏)唱方面同样具有超凡的艺术功力,又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大调曲子演(奏)唱艺术家,先生一生为南阳大调曲子的继承发展、研究创新和推广普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源于明清两代北方俗曲、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的鼓子曲,由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鼓子曲派生的小调曲子的出现,故将鼓子曲泛称为“大调曲子”。《鼓子曲言》中称:“鼓子曲初见于开封,后来分为三支:周口一支、禹县一支、南阳一支,后来禹县、南阳两支合流,所以南阳的曲子是最有名的。”南阳偏处豫鄂陕三省交界之伏牛山陬处,社会环境相对较稳定,农产丰富,经济小气候滋润,加之为隋唐清商乐(相和歌、吴歌、西曲)中西曲产地(荆郢樊邓),历史上音乐艺术的积淀丰富。明代俗曲大调,清代花部汉调二黄、商洛花鼓、襄樊小调都在此地流行,音乐艺术上的五方杂处,有利于交流出新。流传在南阳地区的大调曲子就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不断吸收、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南阳大调曲子风格,因此在全省其他地区的大调曲子都相继衰落的情况下,南阳大调曲子仍经久不衰,繁荣昌盛,故后人将大调曲子亦称为“南阳大调曲子。”

  板头曲是用筝、琵琶、三弦、月琴等弦索演奏的器乐曲,“板头”一词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琵琶谱》,它是在民间以工尺谱和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由于清王朝对民间音乐的摒置和压抑,使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限制,大量板头曲谱没有被收录成帙,以致于到民国时期,曾流传在河南的板头曲仅只剩下南阳地区的邓州、镇平、内乡、新野尚有余绪,其它地方都相继衰落,因此人们把板头曲看成是南阳所特有的弦索乐曲。板头曲在南阳往往是随着大调曲子的演唱而出现,曹东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率先对多年失传的板头曲,有的只是老艺人口传下来的简单旋律,以及残缺不全的工尺谱,进行挖掘、加工和整理,将一首首崭新完整的板头曲,随着大调曲子的演唱活动而推向社会,继而将板头曲音乐作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古筝教材,广泛使用。经他整理的板头曲,如《高山流水》等乐曲,曾在全国乃至英、美等国奏响,经久不衰。

  曹东扶(1898——1970),河南邓州市白落乡曹营村人,出身于贫寒的曲艺世家,父亲曹清怀以唱曲子乞讨维持生活,后随父到县城谋生。时宛西诸县大调曲子盛行,邓州尤之,茶馆曲场、说书乱弹比比皆是,处处曲声起伏,弦索争鸣。少年东扶借沿街叫卖生意之际出入其中,留恋往返。他先后拜师蓝文炳、赵锡三、马书章、丘国和、马万寿等名老艺人,学习唱腔及扬琴、古筝、三弦和琵琶。经过长期苦学苦练,天资聪慧的曹东扶在弱冠之年,其大调曲子的弹、唱艺术就已颇具功力,在同辈曲友中已属佼佼者。

  我国许多民间艺术的发展演变,都经历了一番突破传统艺术规矩,开创新颖艺术的决裂过程,曹东扶对大调曲子艺术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对传统大调曲子艺术的继承和突破上的。二十余岁的曹东扶,常和曲友原吴佩孚直系留豫先锋队(时驻内乡)营长陈梦云(山东大鼓艺人出身)一起,聚唱自娱,二人以曲结谊,常相携南下两湖、北上冀鲁,游历山川、觅曲问艺,得识许多名家,获益颇深。后又与南阳诸县较有名气的大调曲子演唱家汤寅候、郝吾斋、党振藩等人多次进行艺术交流。他在提炼姊妹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不固守一家一户之藩篱,丰富充实自己的演唱技艺,形成了“高亢挺拔、抑扬委婉、稳中有变、清新脱俗、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曹派大调”艺术风格。

  曹东扶在大调曲子演唱上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唱功丰厚、嗓音宽亮、吐字讲究,字、声、情、腔的基础扎实,以唱硬段著称,《三国》、《水浒》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又对那些生活唱段如《安安送米》、《雪梅吊孝》等尤为得心应手。他对每个唱段的行腔、字组排列、板式变化、意境气氛等,常常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塑造了性格迥异的各种形象。同时他很注意揣摩人物的感情,做到既“声似”,又“神似”,他认为,不能只唱行当,不唱角色,如果唱行当不唱人物,结果必然是千人一面,一道汤,他通过千变万化的行腔,努力达到传神又传情;正是由于他在大调曲子的演唱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从而使他筝等器乐演奏技艺大获助益,如古筝独奏《思乡》中描写受困北国、其志不衰的一些关键音掷地有声,坚若磐石,《打雁》中声声雁叫楸心裂肺,《和番》中陈杏元的悲恸,呼之即出,催人泪下,其表现力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出新,大调曲子艺术不是凝固在琥珀之中,而是发展和流动的。以曹东扶为代表的曲艺工作者,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已开始对大调曲子从唱腔和伴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改革和创新。

  1935年,曹东扶应好友原中国革命军二十路军(曾驻守过南阳)军长张钫从福建来信相约,请曹东扶到上海百代公司灌注唱片,拟将南阳大调曲子艺术推广全国。曹东扶即联络各路能手及学生,组成强有力的班子,对大调曲子的曲牌、唱腔、伴奏等全面研讨习练,并将曲牌的前奏、间奏、尾奏进行规范统一。后因西安事变,上海之行虽未能如愿,但这批研究成果,对于以后大调曲子艺术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48年春,在邓县民众教育馆的支持下,东扶发起成立了“邓县大调曲子改进社”,一年后更名为“邓县曲艺改进社”,东扶任副社长,研究内容仍已大调曲子为主。他积极引导大家革新,一些传统曲目如《软诗篇》、《汉江》、《太湖》等之旋律、过门等得到完善和规范,更加悦耳动听,直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曲艺戏曲界仍广为使用。通过对大调曲子艺术的探索、研究和创新,使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焕发了青春,进入一个崭新的高度,极大的丰富完善了南阳大调曲子艺术。

  1951年,曹东扶率领社员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宣传洪流中去,改过去难唱、难懂的高雅剧、历史剧为通俗易懂、在当时具有感召力的小曲段,亲自创编、移植出《渔夫恨》、《解放邓县》、《王仁千喊城》、《历代帝王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并一改过去大调曲子自娱自乐不卖曲子的旧俗,深入到农村乡镇义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953年3月,曹东扶等人被选入南阳专区代表队,参加河南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他们演唱的大调曲子《打渔杀家》和板头曲《高山流水》均获好评,曹东扶本人亦被评为优秀演员;同年4月,曹东扶等人又以河南省代表队的名义,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中南五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曹东扶等演唱的大调曲子又获演出奖。武汉会演结束后,东扶等应中央音乐学院(校址天津)民族音乐研究所的邀请,赴天津录音、记谱,共录制大调曲子、曲牌、唱腔达七十余首,板头曲谱十六首,丰富了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

  1954年,曹东扶应聘到河南师专音乐科任古筝、琵琶、三弦教师期间,由曹东扶传谱,王寿庭记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河南鼓子曲》一书,而后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曹东扶传授编纂的《河南大调曲子集》等,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推广了大调曲子艺术,同时曹东扶又是在建国初期将南阳大调曲子推向全国的第一人。

  随后,曹东扶先后应邀到郑州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古筝、琵琶、三弦教授,1964年返豫,任河南省歌舞团顾问。1965年3月----1966年1月,曹东扶受河南省文化局的委托,在南阳市举办第一期“河南省大调曲子训练班”,曹东扶亲自担任主讲,传道授业,为全省六个地区、两个市、二十一个县的专业曲艺团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大调曲子演(奏)艺术骨干力量,对我省大调曲子的普及与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南阳大调曲子亦成为南阳艺术门类中之上品,在历次省、国家级曲艺大赛中屡获殊荣,为南阳人民赢得了荣誉。

  大调曲子演(奏)唱艺术,是曹东扶先生辉煌艺术成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德艺双馨,技艺精湛,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在大调曲子演(奏)唱及筝等器乐演奏诸多领域建树丰硕,是我们永远值得尊重和缅怀的一代宗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