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音乐书谱中,古筝曲《渔舟唱晚》为娄树华编曲。其实不然,应为魏子猷传谱,娄树华演奏,才切合实际。
魏子猷(1875—1936)河南遂平县人,是我国近现代首届一指的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他技艺精湛,文化高深,是一位知识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家。他盛年为官,当过县委,后辞去官职,寓居北京,在北京“道德学社”传授筝艺。所以筝曲皆名优曲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如《关雎》、《百鸟朝凤》、《天下大同》等。《渔舟唱晚》也是魏子猷先生传谱的一首古筝作品。该曲以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的前四字为标题,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欸乃归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使用了大篇幅的音型模进和华彩乐段,比传统的六十八板古筝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曲成之后,让其高足娄树华习奏,娄树华勤学苦练,认真领悟,终创辉煌。魏子猷先生逝世后,《渔舟唱晚》经娄树华演奏,成为一首蜚声世界的中国古筝曲,现在是我国十大传统名曲之一。
关于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来历,流传有几种说法。一是金灼南先生于1912年根据山东传统筝曲《流水击石》和《三环套日》改编而成。二是娄树华先生于1937年根据山东乐曲《归去来》改编而成。三是程午加先生于1928年在北京从魏子猷先生学习此曲后,根据记录整理成谱。还有猷先生的孙子也说,他以前经常听祖父弹奏《渔舟唱晚》这首乐曲。
以上说法之一的金灼南先生,是山东古筝流派的先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慕名专程前往北京道德学社,和魏子猷先生交流筝艺,当时趁机向魏子猷先生学习《渔舟唱晚》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娄树华和程午加二位先生,他们都是魏子猷先生的直传弟子,既然程午加先生从魏子猷先生那里学习并记录了《渔舟唱晚》,那么娄树华先生所弹奏的《渔舟唱晚》,必然也是从魏子猷先生那里学来的,只是经过他的加工润色,使乐曲更臻完美。因此,对《渔舟唱晚》的广为流传,并成为一首举世公认的中国传统名曲,娄树华先生也是功不可没的。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音乐作品无法及时出版发表,只能通过互相交流演奏,逐渐传播推广,所以才形成《渔舟唱晚》的来历说法不一的状况。现在根据可*史料,证明《渔舟唱晚》是魏子猷先生的传世之作,清源正本,珠还全浦。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音乐典籍《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也将《渔舟唱晚》归入了魏子猷先生传谱的河南古筝名曲之中,实际已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来历,作出明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