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该曲是作者魏显忠于1969年10月在辽宁盘锦地区体验农村生活,参加秋收劳动时创作而成。魏显忠先生曾说:“1969年9月,正是秋收大忙季节,辽阔的田野一片金黄。我作为辽宁省歌舞团乐队演奏员随团到盘锦地区农村去体验生活参加秋收劳动。我们把收割好的稻子背到大道上,用马车装运到场院去脱谷、扬场、装袋送
《扬鞭催马运粮忙》曲谱 公粮。在两个月的劳动中,我身临农村支援国家建设喜送公粮的热烈场面,真正地体会到了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那清脆嘹亮的唢呐声里是人们熟悉的《满堂红》曲调,男女老少个个喜逐颜开;那运粮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车把式扬鞭催马,车上人纵情歌唱,浩浩荡荡的车队奔向远方..就是那种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的场面,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创作这首乐曲的欲望。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用东北民间乐曲《满堂红》《银凤锁》作为创作素材,一气呵成了这首乐曲的初稿,起个名就叫《扬鞭催马运粮忙》。”
初稿形成之后,大家很热情地肯定了这首乐曲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准确,全曲欢快、热烈,富有浓浓的东北地方风格,较好地表现了农民兄弟喜送公粮的热烈场面。但是有一个不足之处,那便是全曲多是老曲调,缺乏新鲜感,不够有时代气息。一次空闲,魏显忠先生与乐队其他同志去稻田旁的水渠抓鱼,不自觉哼出《满江红》变音了的曲调,富有新意。经同志建议,魏显忠抓住这个主题,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的元素,并进行组合和构建。由此得到的新旋律,不仅保持了东北地方热情、欢快的风格,同时又给人以清新、向上的感觉。与快板、行板相对照的慢板,魏显忠先生用《银凤锁》作为素材,其旋律抒情、优美,富有歌唱性。其演奏手法借鉴东北的唢呐技巧。同时,在有些滑音、历音中大量加入花舌;在舒展的曲调中还夹用三吐技巧,犹如在欢乐的歌声中穿插着清脆的马蹄声,最后一段是快板主题的再现,随着速度的加快,在轮指般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中加入花舌,以模仿马鞭声、马叫声,从而把乐曲推向高潮,使乐曲在一片欢欣鼓舞、奔腾向前的镜头中结束。笛子名曲《催马扬鞭马运粮》忙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