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伯牙,又作伯雅,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著名的音乐家、琴师。

  《琴操》记载,伯牙跟随成连先生学琴,历经三年,琴艺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伯牙虽然琴艺精进了,却还没有达到“移情”①的境界。老师成连便对他说:“在音乐的表情达意方面,你还是有所欠缺。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理解。他现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伯牙闻听大喜,连连称善!

  两人充分准备后,便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此处静候,我去接方子春先生,不久就会回来。”说完便划船离开了。可是过了十多天,成连也没回来,伯牙心中十分烦闷。他抬头望向大海,但见大海波涛汹涌,海风凛冽;回望岛内,山林幽暗,晚归的鸟儿发出阵阵悲鸣。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心旷神怡,浮想翩翩。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道:“这是成连先生在教我“移情”啊!”于是由感而发,创作了一首琴曲《水仙操》。从此,伯牙的琴艺更为精进。原来,老师成连是让伯牙以自然为师,在大自然中亲身感受,这样既陶冶了性情,又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后来,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人人都夸赞他的琴艺高超,连荀子都赞叹:“伯牙鼓琴,六马仰秣,鸟兽犹感之,况于人乎!”但伯牙却觉得真正能听懂他琴曲的人却不多。

古琴名家档案《伯牙子期》历代琴人传

  直到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游玩。傍晚,行到一座高山旁时,天上突然下起了小雨,伯牙便泊船江边,以避风雨。这时,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远处巍峨的高山和朦胧的江面,不禁触景生情,抚琴一曲。正弹到尽兴时,突然听到岸边有人赞叹道:“美妙啊,多么巍峨的高山!”伯牙心中一动,遂曲调一转,又弹奏了一曲《流水》。不一会儿,又听到外面称赞道:“美妙啊,多么浩荡的江水!”伯牙真是又佩服又激动,出得船来,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位打柴人。两人互通了姓名,打柴人说他叫子期。伯牙的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琴曲与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两人心意相通,结为莫逆。临别,伯牙与子期约定,待自己周游完毕,要前往家中去拜访他。 一年之后,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将自己的琴砸碎于子期墓前,这便是“伯牙碎琴谢知音”的故事。相传,从此之后,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奏过曲。

  在前文中,成连先生让伯牙以自然为师“移情”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笔者也偶遇过。记得那是在2000年初,余自镇江坐轮渡过江之扬州。当船行至江心处,看到天水一色,无尽长江滚滚东逝。那江水虽然平静舒缓地向前流淌,但却充满了一种内在的无法遏制的力量,这种流淌仿佛可以带走世间的时光与沧桑。刹那间,顿感个人渺小,仿佛沧海一粟;顿感人生短暂,仿佛弹指挥间。此后,再弹如“流水”、“潇湘水云”之类的琴曲,便感到言之有物了。

  今天,伯牙借景移情的学琴技巧只为专业人士知晓,而让人们津津乐道、千古传诵的却是伯牙和子期那深厚的情谊,因此,我们在聆听和弹奏琴曲《高山》《流水》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对“知音”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真正的音乐定是情景交融、心意相通,真正的知音也定会超越贫富与身份的差别,超越年龄和地域的隔阂。

  万古高山,千秋流水。仅此一人,此生足矣!

  ① 移情: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音乐上去,以音乐为媒介使听者引起同样的情感共鸣。换而言之就是通过打动自己来感动别人。

  ② 六马仰秣(mó):马听见美妙的音乐,竟反常地昂起头吃饲料。六马:古代天子驾车用六匹马。《荀子•劝学》:“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杨倞(jìng)注:“仰首而秣,听其声也。”

  伯牙

  伯牙,古之善琴者也。见称于春秋之后,杂见于诸家之书。尝学鼓琴于成连①先生,三年而成。神妙寂寞②之情,未能得也。成连曰,“吾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与子共事之乎。”乃共至东海上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我将迎师。”刺船③而去,旬日④不返。牙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人;徒闻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仰天叹曰,“先生亦以无师矣,盖将移我情乎!”乃援琴而作水仙之操云。荀卿尝曰:伯牙鼓琴,六马仰秣,鸟兽犹感之,况于人乎!(以上文字引自《琴史•卷二》)

  ① 成连:春秋时一位有名的琴师。

  ② 寂寞: 恬淡、清静。

  ③ 刺船:撑船。

  ④ 旬日:十天。

  钟子期

  钟子期,楚人钟仪之族,伯牙之友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之。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①逢暴雨,止于岩下。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夫汝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知音也。子期夜闻击磬者,声甚悲。旦召问之:“何哉?子之击磬若此之悲也。”对曰:“臣之父杀人而不得,死,臣之母得而为公家隶④,臣得而为公家击磬。臣不见母三年于此矣。昨日偶睹之,意欲赎之,无财,又身为公家之有也,是以悲也。”子期曰:“悲在心,非手也,非木非石也。悲于人而木石应之,以至诚故也。”盖子期于音皆然非独琴也。夫志有所存,则见于音,君子知其音,以逆其志,则得焉。或识于斯须之间,或知于千载之下。合若符节⑤,周衰乐散⑥,世罕知者。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子期死。是以发愤而绝弦也。后人知其曲者鲜矣,察其音者又鲜矣,而况探其志者乎。(以上文字引自《琴史•卷二》)

  ① 卒:同“猝”,突然。

  ② 霖雨:连绵大雨。

  ③ 擗(pǐ)琴:捶打。

  ④ 公家隶: 指以罪而入官家充徒役的人。

  ⑤ 合若符节: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⑥ 周衰乐散:周王朝衰败,礼乐受到破坏。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