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备要(总规)
顾梅羹
琴学中以“指法”(即“减字”和“手势”)“音律”为两大主干,前者属于技术,后者属于理论。学习古琴演奏,固然重在技术的熟练和理论的了解,然而关于琴上传统的形体、名称、部位、度数,以及演奏前的装备、安弦,演奏时的调轸、姿态、宜忌等项,前人名之为弹琴总规确也是开首的要务,入门的基础,为初学所不可不知。兹根据宋代的《琴苑要録》、《太古遗音》、《洞天清录》,明代的《琴书大全》诸书,和清代的五知斋、诚一堂、自远堂、与古斋等琴谱所载,撮采要点,合于现实应用者,先为提出名曰总规,列于首篇,以备基本知识。果能留意体会,了然于心,不仅对传统制作法度,可以得到概念,即无师承传授,也能够自学而通。
第一章 古琴制度
第一节 琴体的概状
琴的体质,上面为梧桐木,下底为楸梓木,是用两木相合制造的。《太古遗音》琴材论云:“梧桐之材,心虚理疏,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轻、松、脆、滑,谓之四善。”所以用它来作面板,能发出美妙的音响。楸梓之木,心实理坚,《洞天清禄集》择琴底云:“面以取声,底能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所以用它来作底板能凝聚美妙的音响。其它嵌镶的零件,如“岳山”、“龙龈”、“焦尾”、“凤轸”、“雁足”等,另用紫檀、玉石或犀角、象牙配制。通体外层,都以灰漆伏布底,光漆饰面,历代相传,式样多种,最常见通用的为“孔子式”。外表弧圆,内里洼陷,形如覆瓦的,为面、为上。外表平正,内里微洼,形如仰瓦的,为底、为下(底板也有内外都是平的)。两合而虚空的,为腹、为中(即共鸣箱)。其一低俯而宽阔的,为首、为前。一端高翘而狭窄的,为尾、为后。其两侧边,则斜而直,为左右、为外内。琴的形体大概如此。附图注明于下:
第二节 琴面的部位
琴面的最前端,名为“凤额”。次于“凤额”后稍微较商起一二分的处所,称为“承露”,因为上面的小圆眼像露珠而得名;又叫“城路”,是说它好像城墙下面的路;以其部位在“岳山”的脚下,又名“岳裙”。上面七个小圆孔,名曰“弦眼”。连接“承露”而高起四五分的名为“岳山”;又称“临岳”;因为它巍然崇高,有如山岳的形态。岳内八九分为“起项”。项中稍收束为“凤颈”。从“凤颈”以上逐渐低头到“临岳”,称为“流水处”;亦曰“岳流”。从凤颈以下最广阔的处所为“肩”;又名“古人肩”或“仙人肩”取其像人肩背的平正。由“肩”到“腰”,前宽后狭,像两翅耸张,名曰“凤翅”。腰中更收束,名“龙腰”,取其曲折如龙;也叫“玉女腰”,取其纤细。腰末又稍宽为“起尾”。尾尽两旁曰“冠角”,取其形似为名。因蔡邕用焚余桐制琴,尾上还有烧焦的痕迹,又名“焦尾”。琴面正中最末尾微微高起的处所,为“龙龈”,亦称“龙唇”。冠内两线自“龙唇”绕入,为“龙须”,一曰“冠线”。琴面靠左有十三个圆点如明星的为“徽”,又名“晖”,它的次序是从近岳起为第一徽,以次至近尾为第十三徽。琴面的部位大概如此。附图注明于下:
第三节 琴底的部位
琴底式样,全同琴面,形如仰瓦。底的最前端名曰“凤嗉”,即正对着琴面“凤额”下的处所。其次对着琴面“承露”、“临岳”界内而下陷的称为“轸池”,又名“轸穴”,或叫“轸杯”,又叫“轸沟”,是容纳“轸”的处所。“轸池”内匀列七孔,名曰“轸眼”,直通“承露”上的“弦眼”。眼上竖列小圆轸七个,名曰“凤轸”。轸下各垂系绳,称为“绒剅”。“肩”下底的中央为琴胸,称曰“凤臆”。开有长方孔(也有圆的)曰“龙池”,位在四、七徽界。“腰中”近边有小方孔二,为“足孔”。上安两足曰“雁足”,一称“凤足”,位在九、十徽界。足抟尾前的底中有长方孔(也有正方的)曰“凤沼”,较“龙池”稍短,位在十徽十三徽界。(凡池、沼统称曰“越”)底正中尾尽处仿佛像琴面的“龙龈”而半倾斜下陷,名为“龈托”,又称“下龈”。尾的两旁嵌镶硬木,曰“焦尾下贴”。琴底的部位大略如此。附图注明于下:
第四节 琴前后的部位
琴首边际,微作弧圆,形如覆舟,中开偃月弄一穴,名为“舌穴”。穴中凸出的称为“龙舌”,又叫“凤舌”。两旁倒垂二足,名为“凫掌”,又称“护轸”。尾后边际,上耸下削,中开凹陷一槽,上宽下窄,为含弦的处所,名曰“山口”,又称“龙口”。琴前后的部位大致如此。附图注明于下:
第五节 琴腹的部位
琴腹“岳外际”的七个孔,即是“弦眼”的相通。“岳内”八九分留实木,名曰“项实”。项实以后半圆形的池称为“声池”,声池比“槽腹”更深些。池后为“起空”,又名“槽腹”。左右各留边界木。正当琴底池、沼处比槽腹微微高起的名为“纳音”。安凤足处亦留实木,外如半月形内作方孔的名为“足池”,一名“凤腿”。尾尽头的中间所留实木另开一池称为“韵沼”,也比槽腹深些。两旁的实木为“尾实”。“肩”下腹中设一圆柱顶住面、底曰“天柱”。腰下方的曰“地柱”。“天柱”位在三、四徽间,一作当“龙池”上一寸二分。“地柱”位在七、八徽间,一作在“龙池”下一寸五分。琴腹的部位大致如此。附图注明于下:
第六节 琴体的尺度
琴的长度 ,文献所载,颇不一致。《史记》云:“琴长八尺一寸”;《风俗通》云:“琴长四尺五寸”;惟《世本》谓:“伏羲制琴,长三尺六寸六份”,虽古今尺的长短不同,但与现时常见的琴,和流传到今日最古的实物唐代雷威所斫的“鹤鸣秋月”琴,大致无多差异。又《琴苑要録》中所载北宋时《琴书》收録的《断琴记》(断字恐是斫字的讹误)里面的琴是采取唐雷威、张越所制的琴作为模式,以琴身长三尺六寸为准。又南宋《太古遗音》及《琴苑须知》两书内所记的琴体尺度,是取伏羲制为正,长三尺六寸六分,又宋《碧落子斫琴法》也是用伏羲制,并取名家的琴合于古制的,参考为式,定为长三尺六寸六分。所以从《琴苑要録》以下这些记载,都是比较现实可信的。兹根据上述各家所记的尺度,和现时存见的唐雷威琴,用市尺比量相关不远,列述于下:
《断琴记》。琴身长三尺六寸,《碧落子》和《太古遗音》琴全长三尺六寸六分(现存唐雷琴同)。
自额至岳山长二寸(现存唐雷琴一寸八分)。
岳厚三分,高四分(现存唐雷琴岳厚同,岳高五分)。
自头至肩长一尺(现存唐雷琴长八寸七分)。
琴中央自临岳至龙唇极处,长三尺四寸三分(现存唐雷琴长三尺四寸四分)。
两旁自岳至冠角,长三尺三寸(唐雷琴长三尺四寸)。
额自舌横量阔五寸二分(唐雷琴五寸八分)。
舌穴直阔六分,横阔二寸六分,深一寸二分,安木舌在内(唐雷琴直阔同,横阔三寸二分)。
承露前阔五寸一分(唐雷琴六寸五分)。
弦眼自一至七相距三寸七分(唐雷琴三寸八分)。
岳后入项处阔五寸(唐雷琴五寸五分)。
颈项中央阔四寸(唐雷琴四寸八分)。
岳流自项中至临岳,逐渐低三分半(唐雷琴同)。
肩阔六寸(唐雷琴阔七寸)。
自临岳至上腰长二尺零二分,在八徽下半寸(唐雷琴长二尺三寸上腰阔六寸)。
自上腰至下腰长六寸二分,在十二徽上半寸(唐雷琴上腰至冠角一尺一寸四分)。
腰中阔四寸一分(唐雷琴阔五寸)。
尾阔四寸(唐雷琴四寸四分)。
龙龈横长九分(唐雷琴一寸二分)。
龙龈阔三分(唐雷琴同)。
琴前端舌处中央面底共厚一寸二分(唐雷琴一寸一分五厘)。
两旁连护轸共高二寸四分(唐雷琴一寸)。
承露两旁各厚九分(唐雷琴厚六分)。
岳后并项中两旁各厚一寸一分(唐雷琴岳后九分半三徽处两旁厚七分,三徽三分处外厚五分内厚四分半)。
肩处两旁各(唐雷琴肩项相交处厚一寸肩边一寸零五)。
中徽处两旁各厚六分半(唐雷琴外七分内六分半)。
十徽处两旁各厚六分(唐雷琴同)。
尾后中央底面收煞共厚一寸二分(唐雷威琴厚一寸一分)。
轸池长四寸阔七分(唐雷威琴长四寸半,阔度同)。
龙池长七寸,阔一寸二分,贴格在内(唐雷琴长六寸七分,阔九分半)。上起四五徽间(唐雷琴正起四徽)。
凤沼长三寸七分,阔一寸二分,贴格在内(唐雷琴长同,阔九分半)。上起十徽十一徽间(唐雷琴起十徽下四分)。
腹深七分(唐琴从龙池中心量下深八分半)。
尾空深六分(唐琴从凤沼中心量下深七分)。
上面所用来比量的唐雷威所制“鹤鸣秋月”琴,为现存唐琴中音声最好的旷世名琴,所以特将它精密较量,详细纪録,以为造琴尺度的标准,实较仅依传统琴谱互相转録者,为切合实际可信。
第七节 徽位的安定
琴的“徽”通常是用海螺海蚌的外壳制成,也有用金、玉、瑟瑟等质制的。共有一十三个,都是圆形,中央第七徽最大,直径约市尺三四分,左右的徽以次递小,六、八徽大小同,五、九徽大小同,四、十徽同,三、十一徽同,二、十二徽同,一、十三徽同。它的安定方法是从“宣声”长度(即弦音的起止,也就是“岳内际”至“龙龈”),折半取中为七徽,又名中徽。由七徽左、右各折半取中,为四与十徽。自四徽至岳,自十徽至龈,又各折半取中,为一徽与十三徽。于量又取弦音起止匀为三分之界,为五徽与九徽。自五徽至岳,自九徽至龈,总再各折半取中,为二徽与十二徽。于是再取弦音起止匀为五分之界,则为三徽,为六徽,为八徽,为十一徽。通常十三个徽位就完全定好了。
第八节 弦丝的规格
琴的弦是用蚕丝制成,共有七条,今称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弦古称宫、商、角、征、羽、文、武,七弦。一弦(宫弦)最大,以次至七弦(武弦)最细。古时一、二、三弦除弦心外,另用丝横缠,今则四弦也用缠。且古今传述制弦丝纶数也有不同,据现存文献中可考的,从六朝到南宋,丝纶数虽异,却是一贯用的递减加缠的方法。到了清代就将三分损益求律的方法,附会用到丝纶的数上去了,并且用了三分损益的纶数之后,又另外加缠,不但丧失了优良传统,而且很不科学,就对于所附会的三分损益的说法,即不转弦换调,也就已经自己破坏了。兹撮要将古今制弦法名録一例于下,以见其概:
北宋《琴书》所记的造弦法:
第一弦用一百二十综(五丝为综),分四股打合成,用纱子缠之。(纱子用五综,下同。)
第二弦用一百综,分四股打合成,用纱子缠之。
第三弦用八十综,分四股打合成,用纱子缠之。
第四弦即第一弦不缠。
第五弦即第二弦不缠。
第六弦即第三弦不缠。
第七弦用六十综。
每弦长五尺。
南宋《太古遗音》所记造弦法:
大琴弦:
宫弦二百四古纶,匀为四条合成,与纱子用药和胶同煮熟。下同。(蚕吐的一茧一丝,以十二丝为纶。)
商弦二百零六纶。
角弦一百七十二纶。
征与商同。
羽与角同。
文弦一百三十八纶。
武弦一百零五纶。
自宫到羽名次节降三十四纶。宫商角三弦缠过。一法征弦也缠,用文弦为胎。中琴弦用武弦为胎。
中琴弦:
宫弦一百六十纶。
商弦一百四十纶。
角弦一百二十纶。
武弦一百纶。
自宫至武各次节降二十纶。
小琴弦:
比中琴弦又次节降二十纶。
缠纱:
大琴弦用七纶,中琴弦用六纶,小琴弦用五纶。煮熟。
清初《琴苑心传》所记造弦法:
宫弦二百四十二纶。(以蚕吐的一茧一丝,十二丝为纶,打煮缠同《太古遗音》。)
商弦二百一十六纶。
角弦一百九十二纶。
征弦一百六十二纶。
羽弦一百四十四纶。
文弦一百三十八纶。
武弦一百零二纶。
自宫至羽皆次节降,宫、商、角、征四弦缠过,余羽、文、武三弦不缠。原注云:“此从黄锺损益之数而三之也。”(即以三乘宫商角征羽原分数)
清末“与古斋”所记制弦法:
中清弦:
一弦一百零八纶。打煮缠法同《太古遗音》。
二弦九十六纶。
三弦八十一纶。
四弦七十二纶。
五弦六十四纶。
六弦五十四纶。
七弦四十八纶。(以蚕吐一茧一丝十二丝为纶。)
太古弦:
每弦加二成。
加重弦:
每加五成。
中清弦每副重约三钱五分,太古每副重四钱二分,加重每副重五钱二分。(按此是用三分损益律的本数为纶数)
琴音的美恶,固然是在于琴体制造的工拙,而弦也是直接关系最大的部分,应该如何来解决丝纶单位和频率直径的正确关系,达到制造比较理想的琴弦,还有赖于制弦工人在传统造弦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帮助。
第二章 古琴的装备
第一节 搓剅穿轸法
“剅”,又叫做扣,用它来扣住弦,是绒线或丝线做的。每副约用三钱,匀成七束,长以三尺为度。每束两端,以一端另用一茎线扎住拴在一个固定的小椿上,或令一人对立在或,捏住一端,自捏一端 。用左右两手的大食两指将线头向内向左搓旋,渐渐搓紧。(但须注意不要搓得太紧,太紧了穿轸后不受扭。)紧后,将它对中折转,两端并齐捏住,任两股自旋如绳,另用绒线于两端并齐第扎紧,使勿退松,便成为“绒剅”了。
“轸”通常用紫檀、花梨、黄杨等坚木所制,也有用玉石、犀角、象牙等物做的。长约一寸五六分,为圆形或六棱,有顶、颈、底三孔。穿“轸”的方法,以“绒剅”折转的顶端,用旧七弦一段(约长八寸)贯入,折转并齐,将此旧弦由“轸”的“底孔”穿入,从“头孔”透出,带出“绒剅”,向“轸颈”左方旋绕作圈套于“轸颈”,交股处左上右下,再将此旧弦穿入“颈孔”,透出“顶孔”,带出“绒剅”,然后头尾抽紧,就成功了。附图注明于下:
第二节 结蝇头上弦轸法
“蝇头”就是弦的一端打上一个结子,其形式,左右有两个圆眼,正中有一直鼻,好像苍蝇的脑袋,所以名为蝇头。七条弦每条都要结一个蝇头,穿入绒剅扣住,使弦不致脱出。结法,以弦头寸许,两次靠内折转,第一折弦头向右,第二折向左,用左手大、食两指提捏住,再以弦的后段反折向外作一交股圈,套于一、二两折转当中,将弦收紧,便结成如蝇头了。以当中有直鼻的为正面,两股相交的为背面。直鼻之下,正当第三次反折圈处,穿入绒剅,全靠这个圈来扣住绒扣顶端,才可使劲将弦拉紧不脱。背面有这交股,穿剅的弦才能平正贴岳,发音清亮。所以上弦时,必须注意检查蝇头的反正。附图注明于下:
弦轸的上法是先以每条弦的弦尾,看按照应上的弦位次第,从承露上的弦眼穿入,由轸池内的轸眼透出,再贯入穿好轸的绒剅顶端,又从轸池的轸眼穿入,直透承露,将绒剅拉出,引至岳山内际为止,毋过不及。若有长短,须就轸颈孔将绒剅 伸缩收放,使其合度。即将弦抽至蝇头,与绒剅扣紧,使正面向上,背面贴岳山,然后将琴头向下,尾朝上,琴面向左,底向右倒竖于地,(最好即用红豆的尾子曲转垫着琴头)以弦尾绕于布帕,右手牵过龙龈口直至雁足界下用力下坠拉紧。拉时右手更于琴面用大食指两指捏住弦推送向龈,以助右手拉之力。左手拨弦试音,紧慢合度。再以左手用力攀压琴尾,右手将弦紧拴于雁足,勿使退松。凡弦初拴,必须紧贴琴底,毋稍离空,以便拴毕时即将弦尾插入拉下,不用打结。
第三节 上弦的程序
传统的上弦程序,是先上五弦,依次六弦七弦,这三条弦逐一都拴在右边一个雁足上。(拴法是:将弦从两雁足的中间兜住雁足,由内向外缠绕。)再上一、二、三、四弦,逐一拴在左边一个雁足上。(拴法也和五、六、七弦一样。)这因为七、四弦用它的时候较多,弦断,后上拴在外面,便于更换。
五弦既是最先上,就须先定它的音高,所以五弦上的松紧程度,以散音与洞箫自吹口数下的第二孔,即前面的第一孔小工调的工字音相合为度,也就等于西乐定音管A管的音。此为不松不紧的程度,如较此为松,则上至一弦太慢无声,较此为紧,则上至七弦太急易断。照此标准定音上好的七条弦,即是三弦为宫的正调。(等于西乐的F调)五弦上准后,依次上六弦,它的松紧程度,以左手名指按五弦十二徽,大指拨六弦散音与五弦按音,试其两相应否?(相应,就是一按一散,两弦同声,而成仙翁二字,也就是两弦和声同度。)如十二徽不应,而应在徽上,则六弦太紧宜松,若应在徽下,则六弦太松宜紧,必求其应于十二徽为准。继上七弦,则按六弦十三徽取应,试法同六弦。此五、六、七三条弦上好了,然后再上一弦,即按一弦十三徽与七弦相应。如应在徽上,则一弦宜紧,应在徽下,则一弦宜松。这因为所按的是后来未定的弦,所以与前试六、七弦相反。次上二弦,按一弦十三徽与二弦散音应,试法同六、七弦。继上三弦,按二弦十二徽与三弦散音应。末了上四弦,按三弦十三徽与四弦散音应,试音都和六、七弦一样。于是七条弦都上好了,不过新弦初上,其性未定,最易退松,上时宜于稍紧,等它退松下来,自然合度。最好一二日连续再上两次,就定性了。或先用物器将弦绷紧几天,使它定性,然后再上,就更为佳妙。
第四节 间勾调弦法
“间勾”就是隔弦一挑一勾,分“大间”、“小间”两种,隔两弦的曰“大间”,隔一弦的曰“小间”。传统的调弦法,大间、小间都要用的。调法有三种,即“散调”、“按调”、“泛调”。通常是先用“按调”,次用“泛调”,最后用散调。但经过“按调”、“泛调”两次精详校定之后,弦音业已准确,“散调”往往就不一定用了。而且散调非有较强听觉训练好耳力的人,是不容易听得准的。所以按、泛两种调法,是主要的,散调,不过是一种辅助的办法而已。
按调法,传统的习惯是先从五弦开始,五弦的音高,按正调定三弦为洞箫小工调的“上”字,(即等于西乐的F)那么五弦的散音就应先合准洞箫小式调的工字音,或定音管A管的音。然后以左手名指按五弦十徽,右手先挑七弦散音,后勾五弦按音,以取仙翁二字同声相应。(即两弦和声音程同度)如应在十徽以下,是五弦音高,七弦音低;应在十徽以上,是五弦音低,七弦音高;因五弦是已定准的弦,以后就以它为主,不能逢凶化吉以,其应紧应慢,只可将未定的七弦来紧慢了。这样七、五弦的挑、勾,就是上面所说的小间调弦法。五、七两弦调准,次用左大指按四弦九徽,右挑七弦散音勾四弦按音相应。其应紧应慢,只可将四弦转轸,不能移动七弦,因为七弦也是已定准的弦,又要以它为主。(以下类推)这样七、四弦的挑、勾,就是上面所说的大间调弦法。又次左名指按四弦十徽,与六弦散音挑、勾相应。又按三弦十徽八分与五弦散音相应,按二弦十徽与四弦散音相应,按一弦十徽与三弦散音相应,(按一弦应换中指)至此七条弦都已调遍了。更用左大指按四弦九徽应七弦散,按三弦九徽应六弦散音,按二弦九徽应五弦散音,按一弦九徽应四弦散音。又或用名指按二弦七徽,托七弦散音勾二弦按音相应,中指按一弦七徽,托六弦散音勾一弦按音相应。是这样交互错综,不避烦琐,其目的在求得弦音的十分准确。
泛调法,按音调过,再用泛调,也有小间、大间两种。还是先从五、七开始,以左大指浮点七弦九徽,名指浮点五弦十徽,右指挑七勾五两弦相应。次双如法调六、四两弦,四、二两弦,三、一两弦,皆得同声仙翁二字。(惟有五、三两弦不用,其理由譐后音律篇。)也就是两弦和声音程同度。这就叫泛音小间调法。又用左大指浮点七弦七徽,名指浮点四弦九徽,右挑七勾四两弦相应,次再如法调六、三两弦,五、二两弦,四、一两弦,皆成同声仙翁,也就是音程同度,这就叫泛音大间调法。泛音调弦,遇有高低微差,仍当随时转轸,使它叶合。
散调法,也是以五弦已定准的音为主,从它开始着手调。右散挑七弦与散勾五弦取“得道”二字相生的应声。因五弦是角音,七弦为羽音,羽生角,即西乐6、3和声音程纯四度关系。次散挑七弦与散勾四弦取相生的应声,四商七羽,商生羽,即西乐2、6和声音程纯五度关系。又次挑六弦与散勾四弦取相生的应声,六征四商,征生商,即西乐5、2纯四度,散挑六与散勾三相应,三宫六征,宫生征,即西乐1、5纯五度,散换汇四与散勾二相应,四商二羽,商生羽,即西乐2、6纯五度,散挑三与散勾一相应,三宫一征,宫生征,即西乐1、5纯五度,散挑四与散勾一相应,一征四商,征生商,即西乐5、2纯五度。于是七条弦都已散调遍了,仍然是小间、大间交错使用的方法。
凡鼔琴未正式弹曲操之前,必先调弦,弦调能准确取音自谐和,是绝对不可忽略含糊的过程。礼记上说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章 演奏规范
第一节 琴位的安置
古琴是多弦乐器,体长面广,非如三弦琵琶,能抱置怀中演奏,必须置放桌案之上,才能按弹自如。因此置放的方法,就有一定的式样。
琴首在右,琴尾在左,凫掌与轸置入案头开孔之内,雁足置于案面之上,这是用特制琴案置放的方式。如无特制琴案,藉用普通几案的时候,则凫掌与轸都要垂悬案侧,离案约留三四指宽的空间,便于转轸。琴身宜靠案边,不置案中,近人身体,便于下指。颈和雁足两处,另设“琴荐“衬垫,使其平稳,按弹着力时,就不致推动。琴荐用绸或面制均可,长五六寸,宽约二寸,内装粗砂,厚薄适宜,密缝使不漏砂。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设备。
第二节 坐位的姿式
坐位宜较常用的椅凳稍高,琴案则宜比常用的几桌稍低,椅、案位置的角度,以入坐后身胸离案约半尺为标准,心对琴五徽之间。若偏于右,则左手按至十徽下尤其至徽外时,势有不及。如偏于左,则按至二三徽时,势又抝强。所以心对五徽间坐,为最适中,左按右弹,皆极方便。至于全身姿态,则头要端正,不可低垂。颈要伸直,不可偏歪。肩要均平,不可斜耸。背要竖起,不可鞠曲。两肘两腕,为按弹运动的枢机,肘须舒展,腕须悬空,不可夹紧,或倚靠琴面。两膝两足,为撑支全身的?点,膝须开张,足分八字,不可并连,尤戒箕踞。凡此种种,都宜出于自然,又不可用此而形同木偶,否则不仅形态难看,而且手指运用,也会连带不灵。要在神明于规矩之中,而不为法度所拘束,自然合式。
第三节 按弹的宜忌
演奏时,不仅五官四肢的形态动作,有一定的规范,就是精神、思想、呼吸,都不能散漫麄野,才能达到妙境,尤其在初学的时候,必须首先打好基础,习练纯熟,民免日久习惯成性,难以更改。古人于此,清规戒律极多。兹将所宜所忌,择其最关重要者,条列于下,学者必须时时自省,注意纠正,自然就规范了。
1、精神要宁静,身体要端正,不可浮躁歪斜。
2、思想要纯洁,情意要专注,不可杂乱散漫。
3、呼吸要匀调,视听要集中,不可麄暴放纵。
4、手指动作要简静,不可繁乱,用指又须甲肉相兼,甲多则声音焦躁,肉多则声音溷浊,兼而用之,其声自然清润激切。
5、两手用力都要不觉,不可努张过度,轻要不浮,重要不粗。
6、大指按弦,不可以食指捏住作圈,帮助用力,不可张开虎口。
7、名指按弦,要末节凸出,不可凹下,凹下称为折指,按不能坚。又不可以中指压于其上帮助用力。
8、食指弹弦,大指虽可抵送,但不可捏紧致不活动。
9、左右手指取势,要文雅美观,左手各指不可粘连伏于弦上,右手各指不可握拳靠在岳边。两手小指虽禁不用,但要伸直,不可屈曲。
10、形态虽要严肃,不可极度紧张,努目张口。动作要活泼,不可流于油滑取媚打花。
第四章 按谱方法
古琴的曲谱,从明初起被保存下来的,据近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征集和调查所得,谱集方面达一百四十四种之多,其中略去重复,共有三千三百六十五个不同的传谱,六百五十八个不同的传曲,数量真不算少。然古人所制的这些曲操前代或已早失传习,前代所遗的这些谱本,今时又不能尽行演奏。推原其故,皆由于谱法不明,按弹非易,过去弹琴的人们多仅能谨守师承传授的那些曲操,很少有新的增加,一再传后,累减愈少,师资益乏,古谱愈无人能弹,并且还有人说:“明代的琴谱,多无法按弹,等于死谱”。像这种情况,若长此下去,欲古琴不成绝响,又如何可得呢?现在我们既决心从事古琴的学习研究,就应该急起直追,不惜心力,不避艰苦,在现在有谱的古琴曲中,尽量发掘,按谱习弹,实行演奏,不仅是死谱得庆再生,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古琴音乐,在实践方面的活动和表现,能够更丰富更发扬。
按谱的方法,前人很少道及,惟清末浦城祝桐君先生与古斋琴谱所论,最能得其要领。兹根据原义,加以引申补充,分为九节,列述于下,俾初学入门之后,渐进按谱自习,能够有所取法,不致望洋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