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备要(总规)
顾梅羹
琴学中以“指法”(即“减字”和“手势”)“音律”为两大主干,前者属于技术,后者属于理论。学习古琴演奏,固然重在技术的熟练和理论的了解,然而关于琴上传统的形体、名称、部位、度数,以及演奏前的装备、安弦,演奏时的调轸、姿态、宜忌等项,前人名之为弹琴总规确也是开首的要务,入门的基础,为初学所不可不知。兹根据宋代的《琴苑要録》、《太古遗音》、《洞天清录》,明代的《琴书大全》诸书,和清代的五知斋、诚一堂、自远堂、与古斋等琴谱所载,撮采要点,合于现实应用者,先为提出名曰总规,列于首篇,以备基本知识。果能留意体会,了然于心,不仅对传统制作法度,可以得到概念,即无师承传授,也能够自学而通。
第一章 古琴制度
第一节 琴体的概状
琴的体质,上面为梧桐木,下底为楸梓木,是用两木相合制造的。《太古遗音》琴材论云:“梧桐之材,心虚理疏,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轻、松、脆、滑,谓之四善。”所以用它来作面板,能发出美妙的音响。楸梓之木,心实理坚,《洞天清禄集》择琴底云:“面以取声,底能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所以用它来作底板能凝聚美妙的音响。其它嵌镶的零件,如“岳山”、“龙龈”、“焦尾”、“凤轸”、“雁足”等,另用紫檀、玉石或犀角、象牙配制。通体外层,都以灰漆伏布底,光漆饰面,历代相传,式样多种,最常见通用的为“孔子式”。外表弧圆,内里洼陷,形如覆瓦的,为面、为上。外表平正,内里微洼,形如仰瓦的,为底、为下(底板也有内外都是平的)。两合而虚空的,为腹、为中(即共鸣箱)。其一低俯而宽阔的,为首、为前。一端高翘而狭窄的,为尾、为后。其两侧边,则斜而直,为左右、为外内。琴的形体大概如此。附图注明于下:
第二节 琴面的部位
琴面的最前端,名为“凤额”。次于“凤额”后稍微较商起一二分的处所,称为“承露”,因为上面的小圆眼像露珠而得名;又叫“城路”,是说它好像城墙下面的路;以其部位在“岳山”的脚下,又名“岳裙”。上面七个小圆孔,名曰“弦眼”。连接“承露”而高起四五分的名为“岳山”;又称“临岳”;因为它巍然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