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梅花三弄》欣赏
琴 清
[琴曲简介]
《梅花三弄》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关于乐曲的产生,一般说法都把它归及东晋时期(317—420)的桓伊。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尤擅长吹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所表现的内容是梅花,三弄是以泛音的弹奏来表现,以相同的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三弄》。由于音乐中有一个相同的曲调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这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手法,曾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这便是乐曲标题的来由。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
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欣赏提示]
全曲共有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音乐的发展侧重于此。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象。
乐曲第一小段是全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音色浑厚明亮,节奏平稳舒缓,与后面的跌宕起伏形成生动鲜明的对比。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二弄,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在这部分三次循环出现,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端庄、晶莹剔透的神态,而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我国古琴以拥有众多的泛音而著称,十三个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标志,七根弦上则相应有九十一个泛音,其中包括对称重复的泛音在内。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曲调的三次出现,类似古代诗词的反复吟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辟了另一种境界。它运用一系列的快节奏,表现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以乐曲第七段的部分曲调为例:
这段曲调在节奏的变化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旋律大起大落,弹奏上采用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雪交加的意境,更突出地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同时,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乐曲的尾声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进行,音调平稳,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重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弹奏心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傲雪凌霜,疏淡幽香,气质高洁,一直以来是中国文人高尚情操的象征。梅者花之最清,琴者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花, “万木冻欲折……风递幽香出”的深邃意境是为最妙。
此曲音韵变化浑然天成,无拘无束,寥寥几笔就表现出梅花的迎风傲雪的神姿,将所蕴含的文人气质生动的勾勒出来,并将中国文化所独特的温文尔雅、士子风骨蕴含其中。因此,在弹奏时,首先要调节好呼吸,注意气息的匀整,心内不存浮躁,气定则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