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首先声明,《初学者鉴》是写给初学古琴的朋友们的,只是希望能够为初学古琴的朋友们提供一点点可借鉴的东西而已。对于文中所述,只是提供借鉴,而并不是标准。
其次,本文既是写给初学者朋友的,那就有必要先对初学者的概念作一个界定。
不同的人,对初学者的界定会不同。
一般谈到学琴,人们往往会说琴龄为多少年。而本文并不是以琴龄来界定是 否就是初学者的。本文所说的初学者,指的是一种程度,而不是年限。因为学琴时间很短的朋友中,也有具备相当水平的;而学琴时间较长的朋友中,也有尚处于初学阶段的。
本文所说的初学者,是指刚刚接触琴文化或有意接触而尚未接触琴文化;对琴文化属最初了解,而尚未有基本的认识;在演奏上尚属刚刚接触而尚不很了理解、不怎么熟练的朋友们。
如果您是已对古琴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演奏上已经属于基本理解、基本熟练,只需进一步提高的朋友,那您已不在本文所说的初学者范围之内。
另外,本文并不是教材,只是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知识。在思想上、技法上,提倡大家还以自己依师所学的为准。
(当然,通过学习您也将有自己的认识,不过那已不是《初学者鉴》言及的范围了。)
一、不要把琴学狭隘化
开始涉及琴学时,也往往会听到不同的人对琴学的不同认识,如:琴为道器、琴只为乐器、琴只是音乐、琴并非只是音乐、琴音乐是音乐但与一般音乐有明显差异、琴是个人的思想、琴是生活的方式,等等等等。
其实,琴学所涉及的范畴很广,音乐、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医学、考古鉴定、工艺美术,等等等等。因为涉及面广,所以不同人对琴学的不同认识也自然特别的多,这是正常的。而在琴学这同一范畴内,不同的人根据爱好与条件各有专攻,这也是正常的。
作为初学者,最好先不要忙着确定那种认识就绝对的好,而对其他思想大加反对。此时的关键是依师学习,先对琴学有一些基本认识。另外不妨对琴界已成形的不同思想也作个了解。
当自己对琴学有了一定基础认识后,接受哪种思想,或自己具备了新认识,自然就能自行决定。而在琴学范畴内,主攻哪一方面,或专攻律学,或专事演奏,或主事打谱,或从事斫琴,或钻研鉴定,或修身养性,或探求大道,如此等等,那就是自己的事儿了。
琴音乐一向被称为“文人音乐”,这是有道理的。琴音乐之所以被称为“文人音乐”,是因为在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由于其整体素质较高,而一直起着“主力军”的作用。
但要注意的是,琴文化的参与者、开拓者、承习者自古并非只有文人。
时至今日,更不要认为只有文人才可以是琴学的参与者,古来既非只有文人才钻研琴学,更何况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独立的文人阶层,没有人是纯粹的“文人”。
想在琴学上有所建树,全面的修养是必要的。而今天的社会,社会结构已有所 变化,提高修养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需要。而具被一定的修养,是大众都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有可能在琴学上有所建树,只要这个人肯去全面地提高自己。
写在前面
一、不要把琴学狭隘化
二、完善自我
学琴者或出于爱好而学琴,或出于对国粹的倾慕而学琴,或出于对音乐的追求而学琴,或有志于发掘中华文明,或通过学琴以修身养性,或通过学琴而探求大道,等等等等,此皆有之。但不管是哪一种,无疑学琴往往都意味着自我的提高。
屠格涅夫说:“学问是光明,无知是黑暗。”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蒙昧走向智慧;从不完美走向完美。这也就是自我的完善。而学琴则正是自我完善的历程。
所谓完善, 初学琴的人,应该搞清楚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是使不成熟的达到成熟,使不完美的达到完美。但因为人们的人生目标不同,何为完美也各有不同的标尺。但提高的需求,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的,而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皆有之。
而“才智作为一种可能性,只有通过知识和学问,才能付诸实现。”知识和学问从哪来,那就是学习。而琴学又何止是“才智”二字而能概括。
学琴本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当然,不同的人,完善的标尺可以不同。),而要完成这个过程,就要作好长期努力学习的准备,这一点应该是明确的。
三、不要欺骗自己
英国的吉斯特菲尔伯爵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对什么事都一知半解,就等于完全无知。知道一点,既不会得到满足,也不会得到信任,而往往是给人带来羞辱和嘲弄。”
初学琴的人,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学习要力求学深学透。世上往往是越有学问的人越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够用。所以,初学者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千万不要轻言“我已经学透了。”
不轻言圆满,是一个良好的学习者的素质。自己若想真正不断地提高,最好眼中常见他人的优点,而从不放过自己的缺陷。
千万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认知自己的无知(因为不懂,所以才学嘛),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从而得到更大的进步。
学琴是使自己真实提高的过程。若想真正地提高,首先要敢于接受真实的自我。
接受真实的自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接受真实的自我,就会见到自己的很多问题,而往往有些问题是自己所不耻的。千万不要因难以接受某些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而骗自己说“我没有问题。”对付自己只能对付一时,可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会自己减少。
学琴就是这样,先要面对自己现时的水平。所以,初学者从一开始就应该养成自我检验的习惯。通过检验,可以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发现自己还存在的问题。这对以后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想受到他人的承认,这没什么不正常。但初学者也要明白,不要只为了自己受到他人的承认而学琴。他人承认的就一定是好的吗?答案是“不一定”。何苦来哉?学琴是自己的事情,别人谁也代替不了自己。
世间的大众,彼此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其所承认的事物也不相同。如果有人想让别人都认可自己,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想开一付药,治好所有各不相同的病,本是又累,却又不可能实现的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学琴是要自己学的,自己的真实提高是最实际的。
四、注重生活有利进步
学琴并非是脱离生活东西。相反,学琴与生活是相辅相承的。生活中上进的信心与平和的心态以及勤奋的习惯,对学琴是大有益处的。而琴对自我的陶冶,也会帮助学琴在生活中成功。
初学者也许会听到“看破,放下”的说法。对于这种说法,要有一个较正确的理解才会真的给学琴者以帮助。
看破,应该是要看清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所以不要把事物看死。
放下,是放下自己,遵循自然规律去生活、学习。
当然,人们在生活中不可能不重视自己,但自己的努力要符合事物的基本规律,这样就更容易成功。
在生活中,谁都不敢保证总是一帆风顺的,生活难免要遇到挫折。学琴也是这样的,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总是一帆风顺,在进步中也难免遇到困难。这就要求学琴者有契而不舍的精神。小到一组较难的技法,大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思想内含,都要靠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得到实际的进步。至于别人的帮助,可以成为很好的助缘。但进步主要还要靠自己。自己契而不舍地学习,才是进步的主要原因。生活如此,学琴也是如此。
学习古琴的人,往往出于自己的需要,或追求人格的完善,或借琴以进一步了解东方的文化,或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认知并牢记自己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学琴者不必只为对别人有个交待而学琴,就象日常生活中,不必只为对别人有个交待而生活一样。真实地提高,是重要的,也是最实际的。人生活于世,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的。学琴也是如此。
五、关于依师的问题
古琴是否可以自学?答案是肯定的。古琴是可以自学的,如果学者有足够的资料、悟性与耐心的话。自学成材,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屡见不鲜,古琴也是如此。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必要依师学琴了呢?当然不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认为自己不学就比别人都懂。没有人天生什么都明白。因为不明白,所以才要学习。
很多知识是可以从书本上得到的。但如果是初学者,并不是书上写的,自己都能看得明白。在实践中,也不是所有的问题自己都能顺利解决。这时,请明白人指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依师是非常有必要的。破迷解惑是师的主要作用之一。依师学琴首先会系统得多,也使学琴者避免走很多弯路而进步得更加顺利。
当然,这里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依师关键是要学习,若只拜师而不学,那和没拜师没什么区别。
另外,千万不要以为拜了好老师就万事大吉。老师在好,都不能代替学者自己 的学习。所以,自己努力还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依师学琴是必要的,但怎么去找老师呢?求师时又应注意些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几个基本问题。
(1)学者应清楚自己学琴的目的,寻师时也要本着此目的去进行的。
(2)要重学问,而不要一味求名。
(3)古琴流派众多,不同琴家思想不同,演奏风格也不同。学哪一家,接受哪一种,与学琴者的学琴目的有很大关系。
(4)拜师要随缘。有时自己想跟人家学,人家不见得一定会教。有时有人想教,自己也不见得一定会学。所以,依师学琴也有缘份一说。
(5)拜师要尽量就近。就近拜师,求教起来方便,解决问题也较为及时。
(6)老师明白,自己努力,拜师不必求多。但也不见得只能拜一个老师。在自己有一定基础时,多方请益,还是很有好处的。
(7)不管是求师还是与琴友探讨,万不可缺了礼数。无礼不成琴。礼貌是修养的外在体现。有礼有节,在求师与探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
(8)如果第一次就能拜一位大师为师,那确是福气。但各人因缘不同,直接拜在大师门下的机会毕竟不多,况且也不一定只有拜在大师门下才能受益。能者 为师,如果有人比自己强,自己就可以学。
注意以上几点,一般来说,都会在学习中得到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