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法》为宋元时期有关古琴制造的专门著作。著者石汝砺,号碧落子,广东英德人。碧落子因唐代的斫琴名家张越、雷震只规定出琴的尺寸数据,而“不言调声之法”,认为对于一种乐器的制造来说,是很不够的。于是他在《斫琴法》中,除了记述斫琴尺度之外,还对琴的削面、调声之法进行了研究。有关斫琴过程中底、面琴板的厚薄匹配比例及音响效果。碧落子讲道:“凡面厚底薄,木浊泛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面薄底厚,木虚泛青,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声韵飘荡。面底相当,虚实相称,弦木声和。”这些记述,显然为碧落子长期斫琴实践的经验之谈,对后人斫琴影响颇深。
石汝砺的《斫琴法》可见于《琴苑要录》。《琴苑要录》中还有《斫匠秘诀》和《琴书、制造》部分,都是造琴法的专门著作。前者分20条,编为口诀,便于制琴者牢记要点。后者就造弦、制琴的各道工序和要求详加论述,书中还绘有插图。这些都是当时造琴工艺的经验总结,与唐代造琴法相比较,无论是在琴的外形规范,还是在琴的音乐音响性能各个方面,已都有较大的进步。
两宋时期,由于宫廷的倡导,朝野爱琴、藏琴成为时尚。官府和民间均有大量古琴的斫制,时有“官琴”和“野斫”之称。因官局的财力和技术更高一筹,琴的价值也要更大一些。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因称:“宋时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是野斫。但伪斫者多,宜仔细辨之。”见于史志的两宋斫琴名家较多,传世至今的宋琴腹款,可见马希仁、金远等署名。马希仁为北宋崇宁年间的斫琴名家,金远为南宋绍兴年间的斫琴名家。至元代,仍有朱致远、严古清、施牧州等名家辈出,斫琴热情不减于两宋。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