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王玉,著名音乐人,当今乐坛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三弦演奏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三弦首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央音乐学院三弦硕士,现任郝云乐队,布达吉雅乐团成员。

  三弦:又称“弦子”,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现代三弦是在传统三弦基础上改进而来,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别于1960年和1980年研制成功,故而得名。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清代毛其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著名音乐人王玉简介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型制却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元王实甫词清沈远曲之《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出上有演奏三弦的乐俑,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说明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三弦是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因张有三弦而得名。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风俗影响,三弦历来有多种形制,大致可归为大、小两种三弦。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乐器改良家和三弦演奏家在这两种三弦基础上进行改良,取得很大成功。

  现代三弦是在传统三弦基础上改进而来,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别于1960年和1980年研制成功,故而得名。两种三弦均由中国音乐学院萧剑声先生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宋广宁师傅制作,60型大三弦,全长116.8 cm、琴鼓长23.8cm、宽21.5 cm、厚9 cm;80型大三弦全长117.8 cm、琴鼓长26.5 cm、宽23.2 cm、厚9.8 cm。与传统大三弦相比,改良后的两种三弦琴鼓共鸣腔体扩大,框边较薄,内壁呈椭圆形,挖有回音槽,使之发音纯净浑厚。适当缩短琴杆,便于左手运指按弦。山口下移。指板下端与琴鼓面接平,扩展了高音区音域。琴杆内挖空与鼓腔相接通,增强共鸣。演奏时,在琴鼓左侧安置铜制弧形支架,使双手减轻扶托琴杆的负担,为充分表现乐曲内容和发挥演奏技巧创造了条件。

  86型高音三弦是在传统小三弦基础上改良而成。主要特点是改善了音质,余音延长。具体做法是适当放大琴鼓,琴鼓内设双共鸣腔,主共鸣腔在下方,呈椭圆形;辅共鸣腔在上方,呈月牙形,两腔之间有孔相通,定弦为C、G、C或D、A、d。为满足不同音色的需要。设有两种大小不同的主共鸣腔:86—1型和86-2型。8&l型主腔小、辅腔大;86—2型主腔大、辅腔小。1986年,该琴由中国音乐学院萧剑声教授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弦乐制作师宋广宁制作成功。1991年,通过文化部专家技术鉴定。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它是在略带椭圆形的鼓框上两面蒙以蟒皮而成。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或钢丝弦,从高音弦起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三个弦轴上。

  南音三弦

  中国许多民族都使用三弦。蒙古族用于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的三弦,形制和汉族的大三弦完全相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流传着汉族的大、小三弦,尤其是小三弦,不仅南路壮剧乐队使用,在靖西、德保的莫伦演唱中也作为伴奏乐器。云南哈尼族的三弦也有大小两种,大的叫“干玛桌”,小的叫“弦干”,构造与汉族三弦相似,但琴鼓蒙以猪膀胱或竹笋壳,音色低沉,弦用肠衣制,用指弹拨,不但独奏曲调很多,还常用于器乐合奏。

  三弦因流传地区和用途不同而有很多品种,如小三弦、双面小三弦、板面小三弦、大三弦、短杆大三弦和电三弦等。

  简称南弦,是曲弦的一种,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的小三弦,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南音三弦系高音乐器。它的结构和全国通用的三弦基本相同,全长98厘米。琴头造型古朴,有的呈扁铲式,但棱角较圆;有的雕刻出兽头。琴杆用乌木、琴鼓框板用荔木等质硬木材制作。共鸣箱外型多为圆角长四方形,也有的制成八角,其共鸣箱内膛比一般的小三弦为大。三条琴弦采用丝弦,由低到高分别称为母线、中线或子线。定弦为(a、d1、a1)。发音较暗,音色较柔和。

  南弦演奏方法与一般三弦相似,但有独特的指法、名称和记谱符号,基本上与南琶相同。在民间音乐福建南音的合奏中,经常演奏与南琶相同的旋律,有时二者呈八度音程关系脱互配合,音响效果良好。

  大三弦 小三弦 电三弦

  大三弦

  又叫“大鼓三弦”或“书弦”,全长约115公分左右,以伴奏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而得名。它是中音乐器,也可作低音乐器使用,音色浑厚而响亮,多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如鼓书、弹词、单弦之伴奏和曲剧,吕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并可独奏或参加器乐合奏。在曲艺伴奏中常居于主弦地位。

  近年来经改革已试制成功适合民族乐队使用的短杆大三弦。它在保持大三弦的特点下,缩小了指板尺寸,琴杆短、把位近,有利于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由于装置可滑动的活动山口,能够任意转调,不但适合伴奏、合奏,更适用于独奏。

  小三弦

  又称“曲弦”,全长约 90 公分左右,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因为流传在南方,又有“南弦”、“南三弦”之称。它是高音乐器,音色明亮而清脆,多用于南方的评弹等说唱音乐的伴奏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潮曲、南管、等器乐合奏,并适于为昆曲、京剧、豫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广东音乐、昆曲和苏州评弹中所用的小三弦都有差异,它们分别适应于各自的特色。

  80年代初研制成功为评弹伴奏的双面小三弦。琴鼓两面都张琴弦,正反面皆可弹奏,一面定成低调门为男腔伴奏,另一面定高调门为女腔伴奏。在河南戏曲(大平调、大弦戏和豫剧)音乐伴奏中,广泛使用着一种板面钢弦小三弦,发音清脆、粗犷,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除为唱腔伴奏外,还能在戏剧中模拟风声、水声和彩蝶飞舞等特殊音响效果。

  三弦在民间伴随曲艺音乐的流传,已有极深厚的演奏技巧基础,但一般说来,三弦的音色尖锐明亮突出,音准因杆长及无品格的关系较难掌握,故小三弦虽仍普遍用于江南丝竹等传统丝竹音乐中。但现代民乐团中,多以中阮取代,只偶尔采用大三弦作低音乐器使用。民间大量曲艺音乐,仍继续以大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

  电三弦

  于80年代研制成功。保持了传统三弦的民族风格,在琴鼓正面的蟒皮内腔里,附有一层楸水薄板,起安置拾音器和使音波反射的作用。电三弦具有音量大、余音长、音色柔美、表现力强的优点,既能演奏传统乐曲,又能模拟琵琶和电吉它等乐器的音色,滑音效果与夏威夷电吉它相似,演奏抒情乐曲很有艺术表现力。

  琴鼓两面蒙皮可用蟒皮、青花白地者最佳。指板的工艺直接关系到三弦的发音和使用,其长度决定有效弦长;宽度影响到演奏技巧的发挥;厚度涉及变形问题。山口至下端的凹形槽,关系到演奏时的力度变化,并能防止出沙音。

  琴头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上部多为扁铲形,顶端较宽并向后呈弧形弯曲,其上雕刻花纹或镶嵌骨饰,也有上部为如意形、雕饰大顶花,下部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弦轴呈圆锥体,用红木、花梨等比琴杆稍硬木料制成。

  定音

  三弦常以“硬中弦”定音,“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三弦的音域一般为3个八度,它发出的音量宏大,音色清脆、明亮而浑厚。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王振先(江苏1933-)研制四弦三弦,定音EADG。1976年王振先再研制四弦三弦,定音GCDG。

  演奏三弦,左手按弦,右手指弹弦或用拨子拔弦,其指法都源于琵琶。由于三弦琴杆无品,弹奏旋律时音域间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在所有说唱、戏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衬托作用,在转调和演奏有半音的乐曲时尤为灵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使用

  三弦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弹弦乐器,它不仅可以独奏和参加民族乐队合奏,还多用于说唱和戏曲的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的伴奏方面,演奏技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三弦分为大三线和小三弦,大三弦主要用来伴奏京剧等,小三弦用来伴奏一些地方戏种,如吕剧(山东地方戏)等。在北方,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和陕北说书等,以及曲剧、吕剧、豫剧、山西梆子、评剧和京剧等,三弦都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南方,多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常州丝弦、十番鼓和十番锣鼓等乐种的器乐合奏,昆曲、越剧、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评弹等说唱音乐也都少不了三弦。三弦因琴鼓两面都蒙以皮膜而声音特别独特动听,演奏三弦时采用坐姿,两腿自然分开,左腿稍向前伸,或将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轻扶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手势呈龙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拨片或戴骨制指甲弹拨琴弦发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弹奏。“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 “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民族乐队或独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滚、分、扫、砸、搓儿等技法。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和八度等双音,还可演奏三音组成的和弦,并可转调演奏。

  “周万春”已善制三弦而闻名与江南一带,特别是“评弹小三弦”,深受广大评弹专业演奏员和爱好者的喜欢,在评弹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评弹艺术家徐云志特别为周万春乐器号编写弹词开篇在每场演出前宣传演唱。“周万春”的三弦及二胡已被多家博物馆及器乐爱好者所收藏。

  演奏技巧

  很多,有弹、挑、双弹、双挑、扫、轮、搓等。

  音量和技巧

  三弦的音量较大,音色浑厚,变化的幅度较大。分小三弦与大三弦两种。北方各种大鼓、单弦等曲艺,多用大三弦伴奏,南方的弹词类曲艺、昆曲等剧种和丝竹类器乐合奏,多用小三弦。

  三弦演奏家

  萧剑声

  男,1928年10月出生,湖南省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1952年毕业于中南部队艺术学院。现从事民族器乐三弦专业。1952-1953年中南部队艺术剧院队员,1954-1965年总政文工团歌剧团团员,1964至今,现丰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教授,发展了三弦的演秦技法,使之成为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总结出科学的演奏理论与教学理论。创作、改编了一批三弦独奏曲,创建了系统的教材,培养了一批演奏家及专业教学人才,两项三弦乐改成果,获文化部科技成果奖。

  宋广宁

  宋广宁先生 ,自幼起在北京跟随师父学习民族乐器制作,解放过后随师父进入北京民族乐器厂继续从事民族乐器制作,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认真制作,经过与中央民族院团和各大音乐学院的历代名师反复切磋探讨,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格,特别是阮咸、柳琴、琵琶、三弦等的制作享誉海内外,被公认为中国阮咸和柳琴制作技术的代表人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