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新疆,许多人便联想起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在精彩的歌舞表演中,“木卡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并于2005年11月25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后形成以叙事性、抒情性为内容,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艺形式。
木卡姆得以流传并获此殊荣,与当代一位京剧大师的努力密不可分。他是谁?他又怎么会与远在西部的新疆木卡姆联系在一起呢?
他就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
南京青年女作家李伶伶在其著作《程砚秋全传》中,记述了程砚秋怎样与“木卡姆”结缘。
新中国成立后,程砚秋花了近一年时间,对西北的地方戏曲和戏曲音乐进行调查。1950年8月至9月,程砚秋来到新疆,在喀什进行戏曲调查时,参加了一个由当地文艺界主办的座谈会,结识了维吾尔族著名音乐师哈西木(当时72岁),并向哈西木了解木卡姆。
在新疆各地都有木卡姆,以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喀什木卡姆等为主,其中以喀什木卡姆最完备,共有十二套,因此被称为“十二木卡姆”。程砚秋在日记中详细记述了他与“十二木卡姆”(被称为“十二套大曲”)的渊源。
在程砚秋真诚的请教下,哈西木告诉程砚秋:精通全部十二套大曲者,唯独他一人———就算是他的几个弟子,最多也只了解其中八九套。
第二天,程砚秋准备一桌酒席,特地邀请哈西木和他的弟子,向他了解十二套大曲。见程砚秋如此诚意,哈西木将十二套大曲的组织结构细致地为程砚秋讲解,并且演奏给他听。
因时间关系,加上随身没有带录音机,程砚秋带着遗憾离开新疆。回到北京后,程砚秋向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汇报了新疆之行的收获,特别提到了哈西木和十二套大曲。他向文化部建议:要对十二套大曲进行录音。
其实,新疆当地政府已经听从程观秋的“建议”,派飞机将哈西木接到乌鲁木齐(当时叫“迪化”),给十二套大曲进行录音。
维吾尔族“十二套木卡姆”能流传至今,木卡姆能赢得“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盛誉,程观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