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访福建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院长吴珊珊

泉州南音的守护者:吴珊珊的故事

在福建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的办公室里,吴珊珊院长满怀激动地回忆起泉州南音成功申遗的那一刻。她的喜悦溢于言表,仿佛那一刻的兴奋依然在她心中回荡。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宣布,中国申报的“福建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是对吴珊珊和她的团队多年努力的最大肯定。

吴珊珊介绍,南音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虽然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唯有泉州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且记录了中国音乐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因此,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珊珊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化保护者们,投入了大量心血在南音的保护与传承上。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40多平方米的资料室,成为目前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南音博物馆”。在这里,指、谱、曲、论文、照片、卡带、光盘等资料整齐有序地排列在铁柜中。

据统计,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至今已收集南音乐谱789种、1292本;保存传统曲7283首、过枝曲1998首、套曲9套170首、滚门曲牌994个、新曲1172首;收集论文363篇、相片1万多幅;建立社团和艺人信息档案近两千份,并实现了资料的数字化存储。

吴珊珊感叹道:“仅仅完成这些工作,就花费了我们整整16年时间。”

回顾1993年从福州来到泉州开始南音保护工作的经历,吴珊珊笑称自己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时,她在出版社当编辑,编写一套有关人类文化学的书籍,从中了解到南音与其他传统乐种一样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断层的困境,于是萌生了在有生之年抢救南音的想法。

“在静心倾听了一曲曲典雅优美的南音,认真接触到一个个独具魅力的艺人之后,我决定整理出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吴珊珊回忆道。

这个选题很快被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1995年1月,《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编委会办公室正式设立。真正的考验随之而来。

吴珊珊坦言,资料的搜集过程充满了挑战。首先是研究资料少。查遍1980年以前的音乐杂志及文史资料,只有1935年、1936年各有一篇涉及南音的短文,旧版府志、县志都没有关于泉州南音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弦管“先生”留下的记录。

其次是分布广。凡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但闽南人迁徙遍布全球,要找到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费。再者是情况复杂。不少老艺人已过世,有的虽在世却不善言辞,或因门户之见推诿不谈。做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曾为向一家借资料整整盯了11年。

最后一个难题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称得上是专业人士。虽然吴珊珊是泉州人,但也是个“外行”。“几乎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十余年来,吴珊珊的足迹遍布泉州、厦门、漳州,闽东、浙南、粤东、赣南,台湾,甚至东南亚,收集范围越来越广;成千上万次的寻访、笔记、复印、录音、拍摄,资料越来越多,搜集的故事也越来越感人。

各级政府、文化教育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多次在物质和专业技术方面提供支持,而遍及世界各地的乡亲和弦友更是热情相助。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乡亲和弦友们在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后,都会主动提供资料和线索。

吴珊珊和同事们现在正在整理电脑里的资料,尽快推出800多卷的《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建立一个数据库,使其成为研究泉州南音的宝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南音网站,传播、推广泉州南音,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南音。

吴珊珊表示:“令人欣慰的是,南音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校开设了专门课程,民间团体已发展至500多个。市委市政府也制定了实施南音艺术保护与振兴的决定。相信此次‘申遗’的成功,将进一步促进这项工作。”

“希望不久的将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可以完成手头的工作,坐下来细细回忆这些人与事,再编写一本书,书名就叫《守望泉州南音》。”吴珊珊最后说道。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