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是元宵佳节,一大早,胜利街中段就已经被闹红火、看热闹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间,八名老汉正在忘我地挥舞着铙、钹等乐器,“豶嚓嚓……”、“哐哐嚓……”前面一拍、对面追击,一旁还有两名老汉敲着自行车上的大鼓和小战鼓,还有人敲着久违了的马锣,不时还有人换场上去表演。这就是传统绝活--大小家具对打,群众中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一边大喊过瘾,一边凑近记者大声介绍,这才是地道的太原锣鼓,太久没听到了。
队伍中敲战鼓的老汉就是曾在上世纪50年代名震太原城的"鼓王"裴广明。听着阵阵鼓声,记者跟着裴老汉走进了他的锣鼓世界。
年仅十二就上鼓
裴广明今年已经70岁,儿童时代的他就酷爱锣鼓艺术,用他母亲的话形容就是着了魔。上学路上双手拍拍子,吃饭间隙筷子敲拍子,睡觉前胸脯上打拍子,天资聪颖、喜爱琢磨的裴广明12岁时就上了鼓。
每逢正月十五前后,裴广明总要跟着师傅们到处走街串巷闹红火。“红火未至,先闻其声,太原锣鼓在社火活动中一般排在队伍最前列,我们主要串的是繁华的钟楼街、柳巷等商业街。那年代,一些商家的掌柜只要一听见锣鼓声,就会让小伙计提前把长板凳摆到路中间,挡住闹红火的队伍,示意红火要在自家商铺前多表演一会儿。舞狮子的要跳过去、踩高跷的也得跳过去,有时,掌柜的还要加层板凳,甚至摆出桌子让闹红火的队伍跳。闹红火的队伍每到一家商铺前,锣鼓队都要好好敲上一番,要不商铺和围观群众都不放行。游街时遇上其他闹红火的队伍,更要拼一拼真技艺。锣鼓队伍中的鼓是指挥中心,对敲时鼓要掌握好节奏,随时变化,既要出乎对方意料,打乱对方的阵脚,又要让自己的队员能跟上步子,稳中有快、快而不乱。等双方都过足了瘾,这才在阵阵叫好声中离去。”说起闹红火的事儿,裴广明饶有兴致,总有讲不完的话。
家中坐满锣鼓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街巷的锣鼓队竞争非常激烈,久而久之,太原锣鼓形成了以铁匠巷、庙前街、三桥街为营垒、三家争鸣的状况。当时,裴家五个兄弟全都是太原锣鼓不可或缺的大将,鼓点速度快、爆发力强的铁匠巷裴氏锣鼓颇有些名气。为了撮合各街巷的锣鼓高手合作,裴家兄弟开始号召大家互相学习,于是来自各街巷的锣鼓迷们都跑到裴家取经、切磋。四五十平方米的裴家小院里,经常会坐满二三十岁的后生,院里没有一个人学过乐谱,但他们却用着相同的语言"嚓嚓"来研究鼓谱。
上世纪六十年代,街巷锣鼓逐渐被规模宏大的厂矿锣鼓所取代,为了能让队员少的街巷锣鼓更具特色,裴广明跟随刘耀文等老艺人开始琢磨新路子,他们骑上自行车到南上庄取经,使得“对打”的鼓乐形式和节奏明快的“农村一二五”鼓谱,在太原锣鼓中广泛推广。在老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太原锣鼓”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住老太原锣鼓
如今,被誉为“中国第一鼓”的太原锣鼓已经是家喻户晓,七旬高龄的裴广明也已经是桃李满天下,现在太原市很多锣鼓高手都是他的徒弟。他说,看着太原锣鼓发展壮大,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当他和当年太原锣鼓的老艺人们坐在一起的时候,总会回忆起从前街头拼技艺的场景,同时又担心现在的太原锣鼓虽然规模大、人数多、气势磅礴,但许多传统曲牌、演奏技巧、演奏形式却不多见了,如果再不加以开发和保护,损失将无法弥补。
9日早上,平均年龄66岁、由16名老艺人组成的"太原锣鼓"老艺人技术团,再次聚在一起,给太原市民提供了一个领略老太原锣鼓风采的难得机会。这些老艺人分别来自原铁匠巷高跷队锣鼓会、庙前街高跷队锣鼓会、西华门舞狮队锣鼓会等老街巷锣鼓队,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太原锣鼓在发展创新的基础上,更加发扬光大。(记者 王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