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兀室韦·蒙古古乐》——诠释蒙古族音乐文化历程
——访国家一级作曲家、市民族歌舞团副团长、蒙古古乐乐团音乐总监姜楠
呼伦贝尔日报记者 牟嫄
在日前举行的呼伦贝尔2010蒙古古乐新春音乐会上,我市着力打造的五张文化名片之一《蒙兀室韦·蒙古古乐》首次与观众见面,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艺术家们精彩的演出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国家一级作曲家、市民族歌舞团副团长、蒙古古乐乐团音乐总监姜楠,听他讲述了蒙古古乐演出背后一些不为观众所了解的故事。
说起蒙古古乐,姜楠说,蒙兀室韦是蒙古民族的先民,蒙古音乐一直伴随着古老的蒙兀室韦人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成为蒙古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草原游牧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兀室韦·蒙古古乐》是一种独具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形式,主要由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四部分共30多件乐器组成,主要乐器有马头琴、四胡、火布斯、胡笳、筚篥、喇嘛号、云锣、雅托噶、忽擂、蒙古鼓、查玛鼓、冒顿潮尔、牛角号等,用民族特有的音乐语言演绎呼伦贝尔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熏展示呼伦贝尔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谈到蒙古古乐的收集整理过程,姜楠用了“艰苦而快乐”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姜楠说,“蒙古古乐乐团于2007年11月13日正式成立,在此之前,市文化局和市民族歌舞团联合开展了近两个月的考察工作,这段时间里,我们考察了赤峰、通辽、呼和浩特、乌兰巴托等地区,通过走访专家、研究史料、召开论证会,甚至通过对古老的乌兰察布岩画、贝加尔湖岸查干扎德区岩画资料以及对呼伦贝尔境内鄂伦春旗大兴安岭发现的岩画的研究,对蒙兀室韦时期的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史料。考察期间我们去过一个对我们后来的工作起重要作用的地方——呼和浩特艾博云集博物馆,这是一家专门展示蒙元时期文化的民营博物馆,在这里收集了大量资料,同时发现的还有元代的一些服装、照片,还包括一些乐器,例如用鹰翅制作的胡笳等。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由丹麦探险家、人类学家亨宁·哈士伦1936年来呼伦贝尔期间录制的几曲蒙古呼麦演唱录音,是不可多得的我国早期蒙古民间音乐音响资料,我们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拷贝回来后,整理加工成两首无名曲,将其展现给广大观众。”
两个月的考察结束后,工作人员完成了乐团的建制工作,随后又购置了在考察期间发现的乐器。据姜楠介绍,蒙古古乐乐团正式成立时共有36名成员,人手一件乐器,其中一部分乐器购自西藏、蒙古等很远的地方。乐团组建之初,从乐谱、乐器的挖掘和研制,乃至演职人员的培养,一切都从零开始,由于没有前人的路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逐渐前行。通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断努力,蒙古古乐乐团在呼伦贝尔2010蒙古古乐新春音乐会上的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而这其中凝聚了全体演职人员太多的泪水与汗水。两年多来,通过他们不断地努力,最终将比较全的蒙古古代乐器整合在一起,并将历代音乐史研究和考古成果转化为立体的舞台艺术,让广大观众有机会亲耳聆听几百年前甚至一二千年来的古代乐曲。
采访的最后,姜楠说,“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曾一度统一中国,称雄欧亚?熏其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诠释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程无论对于研究蒙古族音乐还是完善整个中华民族音乐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蒙兀室韦·蒙古古乐》的精心包装,不仅让人们了解、体验、研究蒙古古代音乐,而且令其成为用蒙古古代乐器诠释自蒙兀室韦以来蒙古各个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