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粤乐
“广东音乐”正式作為本地民间乐种的名号,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而在此之前,这个岭南地区特有的乐种还有一个更加正统而又语意浓缩的名堂,叫“粤乐”。两个名称各有所长,前者朗朗上口,并且已经為国内甚至是国际所认可,广為人知;后者则是血缘纯正,有浓厚的方言特色,与“粤剧”、“粤曲”等叫法一衣带水。
音乐界关於粤乐流派的形成,其实有两种说法。往常比较流行的论调是,初期作為粤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原称“过场音乐”、“过墙谱”或“小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為广东音乐。
近年以广东音乐曲艺团前团长黎田為首的本地的音乐工作者又有了新的研究,认為粤乐是“经歷过一个从明代万历(1573年)至清代光绪(1875年)年间的、长达叁百多年的孕育阶段才开始形成為一个乐种的”,直到1860年左右,粤乐才真正具备了“特色曲目、群眾基础以及代表人物”叁大条件,从而形成单一乐种。无论是“过场论”还是“渐进论”,广东音乐的存在时间也只是百餘年而已,然而歷史虽然短暂,其间却枝繁叶茂,名家、名曲不断涌现,使粤乐之名声远播海外。
看到这样的场面,耳边仿佛响起那一曲畅快淋漓的《雨打芭蕉》。
粤乐之光
独有道具:粤胡
要讨论广东音乐最有特色的地方,必须从乐器着手。20世纪20年代以前,粤乐合奏时多用二弦、提琴、叁弦、月琴、横簫、俗称“五架头”,也叫“硬弓组合”,独奏则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中期,以二胡(改用钢丝弦,现称粤胡最高胡)為主要乐器,再加扬琴、秦琴、椰胡、洞萧,也称“软弓组合”。喉管和嗩呐也常用於独奏或合奏。
粤乐有不少独有的特色乐器,其中名气最大的便要数高胡了。高胡就是“粤胡”,据说解放前广东籍乐器名家司徒梦岩在弹奏粤乐时发觉胡琴音量小,噪音多,深惑应该改进,便与粤乐大师吕文成一起,几经试製,研製出比常用二胡高出四度甚至五度的胡琴,令人耳目一新,迅即為人所接受,并成為粤剧、粤乐中的主奏乐器,因而被称為“粤胡”。至五六十年代,粤胡又广泛地被吸收到国乐之中,成為拉弦声部的高音乐器,故又名為高胡。粤胡夹於两膝之间演奏,音色甚是甜美,而二胡则是置於左腿之上演奏,形式有所区别。
除了粤胡之外,广东音乐的其他乐器在行内也颇有名气,《清稗类钞》中留下了社会底层人民使用扬琴卖艺為生的情景:“盲女弹唱,广州有之,谓之曰盲妹。所唱為摸鱼歌,佐以洋琴(注:即琴),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輒招之。”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广东音乐扬琴唱片《新连环扣》、《倒垂帘》等(罗綺云演奏,新月唱片公司发行)是我国扬琴最早的一批独奏唱片。
独特风格:中西合璧
看过广东音乐表演的人,必然会有惊讶的体会——在数十人的乐团里头,不但有传统的扬琴、笛子、长簫、胡琴等等民间乐器,而且还会看到吉他、木琴、萨克斯管等西方乐器。这种“中西合璧”的做法由来已久。早在七八十年前,司徒梦岩便尝试在小提琴上演奏粤乐,并不将乐曲改编,而是完全将乐曲的旋律移植到小提琴上来演奏,纯粹将西方的小提琴当作演奏粤乐的工具,无论是走指运弓的技巧,还是旖旎的南国乐风,完全是粤式的,他的演奏相当成功,并录製了唱片。叁四十年代亦一度流行用小提琴来演奏粤乐,源出司徒梦岩,当时名重一时的尹自重即是他的高足。
“中西合璧”的做法与岭南学派善於融会贯通的风气不谋而合,着名的岭南画派便是以採纳百家之长而闻名,粤剧、粤菜也有同样的做派,广东音乐的“西化”正是这种“通融”气质的延伸。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的融入,使得广东音乐在演奏时更加音域丰满,却丝亳没有“彆扭”的詬病。
独到之处:百家争鸣
广东音乐產生和流传於珠江叁角洲一带的广东方言地区。学界认為粤乐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既然来自“民间”,便会携地方民风民俗之特有气息,黎田老师介绍粤乐时特别提到,广东方言对粤乐有直接的影响。
粤乐源流自中原古乐,经过数百年才形成自己的风格。广东方言与北方方言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前者发音有“九声”之多,而后者则只有“四声”,这种差异正是广东音乐区别於外地民间音乐的源泉所在,粤乐在旋律走向、华彩等方面,音域更為广阔,调子与外省民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各种乐器组合成独特的音色和风格,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曲径通幽
高胡的演奏技巧
在硬弓演奏时期,由於主奏乐器二弦不换把位,曲调常迂回在八度之间,局限较大。进入软弓演奏时期后,高胡演奏技巧有很大提高,把位不断扩充,扩大了音域使用,再由於使用了正线、反线、乙反、士工等不同定调和不同的调性使用,表现能力大為加强,既可轻快活泼,又可细腻缠绵或旖旎华丽。曲调一般以流畅、自然、活跃為其特点,多以装饰音群(俗称“加花”)构成一定的贯用音型,还有“冒头”和“迭尾”。“冒头”也称“先锋指”,是在一句之前起引导和连接作用的装饰音群;“迭尾”是把句尾长音加以变化,不使单音拖得太长。用语言的方法来表达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自然有些“难以消化”;唯有亲身聆听比较,才能直接悟出其中的欢快流畅。
传世名作
上个世纪30年代是粤乐的黄金时期,这时一批拔尖的玩家(弹奏艺人)出现,他们精通民族乐器,兼习西乐,在音乐自娱的过程中广泛吸收民间音乐和旧谱加以引进、翻新和改编,例如《早天雷》是由扬琴演奏家严老烈改编、《絮花落》由吕文成改编、《柳娘叁醉》由宋郁文(一说尹自重)改编,这些原曲的本身是外省曲谱或古曲,经过玩家的旋律加工,加花音、改变定弦之后逐渐成為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作品,当时称之為“新谱”,而“小曲”这个名称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它成為大调,小调、过声谱、新谱的统称。此外,玩家还自编了不少传世佳作,例如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何大傻的《孔雀开屏》、梁以忠的《春风得意》、吕文成的《沉醉东风》、《醒狮》等。
雁过留声
“三把高胡”
在广东音乐的发展成熟过程中,涌现出眾多的杰出人才,其中有清中叶至晚清被称為“何氏叁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有民国时期被称為“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此外还有不少作曲家、演奏家,解放之后成名的有刘天一、方汉、朱海、餘其伟等,如今还活跃在舞臺上的有沉伟、汤凯旋、何克寧等本地音乐人。
所谓“叁把高胡”,是指解放后叁位高胡演奏名家:刘天一、朱海以及沉伟。前两人已经作古,留下不少佳作為世人所称颂,如刘天一的录音《春到田间》、《鸟投林》、《鱼游春水》等等。沉伟老师至今还活跃在羊城乐坛,平日在“私伙局”与民间艺人同乐,还在不久前开了个人的演奏会。
地理寻访
曲艺团 广东音乐根据地
週末的傍晚,荔湾西华路的彩虹戏院灯火通明,还没有步人戏院,便听见清亮的小调绕梁而至。这里是广东音乐曲艺团的驻地所在,几乎每个週末都会有连续叁天的曲艺表演,在此可以欣赏到正宗的粤乐,票价也只是区区10元而已。
广东音乐虽贵為本地民间艺术的奇葩,然而在新时代各种娱乐专案争先恐后的环境下,“名花”却有了没落的颇态。在广州,要找到粤乐唱片并不困难,但要是追求现场演奏的效果,则难觅舞臺。曲艺团每週的正式演出,吸引着附近的老乐迷,彩虹戏院门口不乏游走的少年,然而这些活跃的学童却是被楼上的网吧所招揽,不為传统民乐所动。
广东音乐曲艺团成立於1958年,前身是“广东民间音乐团”,原址在第十甫,后来又辗转至西湖路南方戏院附近的“流水井”,如今在彩虹戏院落脚。广东音乐曲艺团是专门从事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创作和演出的专业艺术团体,豁达开朗的副团长张远明先生介绍说,曲艺团多年以来先后拥有刘天一、方汉、朱海、梁秋、汤凯旋及熊飞影、关楚梅、何丽芳、白燕仔、黄少梅、谭佩仪、李丹红、杨达、黄俊英等演奏家和着名演员,还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乐队和创作力量。近年来曲艺团还涌现了一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