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云南省民族工作队到各村寨挑选文艺苗子,筹建西双版纳州文工队。刀美兰被选中了。那时,文工队虽然条件简陋,训练却一点不含糊。由于太辛苦,加上风俗不同,家长们纷纷把孩子拉回家。一起去的伙伴,最后只剩下小美兰一个人。在改编自傣族民间传说《召树屯》的舞蹈《召树屯与南吾诺娜》中,刀美兰扮演了“孔雀公主”。这不仅开创了女子孔雀舞的先河,还对表演形式做了革新,去掉了面具,显出了“公主”美丽的真容。
一个美丽的地方,总是容易诞生美丽的故事;而刀美兰的传奇故事,则是在1956年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上开始的。联欢会先在国内的德宏举行,后来又到了缅甸。周恩来总理也来了,宴会时就跟刀美兰一桌,让她喜出望外。当时,刀美兰穿着一件布拉吉,周总理就问她:“今天是你们的节日,为什么不穿民族服装呢?”事先毫无准备,小美兰倏地脸就红了。当小美兰跳完了独舞《种菠萝》,周总理带头鼓掌;在接见演员时,他鼓励小美兰说:“今天的舞蹈跳得不错,你要苦练基本功,还要向老艺术家学习。傣家人把孔雀当做吉祥幸福的象征,你这个小孔雀要高飞,飞遍全中国、全世界。”时隔多年,刀美兰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而另一段故事更为传奇:原来,在缅甸的时候,小美兰所扮演的“孔雀公主”,不仅倾倒了千万缅甸的观众,也让当时的缅甸王子一见钟情。王子决意要娶“公主”入宫,并计划在仰光郊外的演出现场“抢亲”。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酿成一起引世界注目的外交事件,甚至会影响到中缅两国的外交关系。为了此事,周恩来总理觉都没睡好,先是安排小美兰提前回国,又以“她年纪还小”向缅方作了解释。
后来,刀美兰被调到了云南省歌舞团。1957年,刀美兰扮演“孔雀公主”,在北京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汇演中一举成名;1959年,她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表演了《少卜少》、《赶摆》,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不久,东方歌舞团成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刀美兰来到北京,并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任部分章节的领舞。
刀美兰因为跳孔雀舞而小有名气,不久就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从那以后,国家领导人每次到昆明考察或陪外宾访问,都要看她跳的孔雀舞。因为《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的传说在泰国、缅甸、老挝、印度等国家都是老百姓熟知的。1957年,刀美兰所在的云南省歌舞团被指定随同周恩来总理到缅甸访问演出。那年,刀美兰刚好15岁,汉语都还不会讲,在台上穿孔雀服的时候很漂亮。演第一场时,缅甸17岁的王子跟他父亲就坐在台下的一个包厢里。王子一看见刀美兰在台上的表演,就被迷住了。王子托人打听到演“孔雀公主”的人名叫“楠蝶提娜”(“楠”是皇室里公主的姓)。王子马上提出要娶刀美兰。王子找到了当时缅甸总理吴努,请他出面找周总理,谈娶刀美兰的事情。周总理诚恳、委婉地说:“‘孔雀公主’年纪太小了,还是一棵刚刚冒出来的嫩芽,晚一点,再过上几年,就可以了。” 王子听到这样的答复很担心。还要等上一两年,不能等了。他们决定按照傣家民间抢亲的习俗处理这件事。时间和地点就定在第二天歌舞团演出的仰光郊外。有人把抢亲的事儿汇报给周总理后,周总理立即安排人当天晚上用专机把刀美兰从仰光送到昆明,“孔雀公主”换给另一个人演。那天,王子派的人马什么事情都弄好了,就预备到现场动手抢,可里里外外地找了个遍都没有找到刀美兰。几年后,刀美兰又到仰光去表演,王子还一直在打听刀美兰,可刀美兰已经结婚了
刀美兰虽未涉足舞蹈学校专修,但她却在社会大学的艺苑中采花酿蜜,编织出诗一般的五彩花环。从20世纪50年代的《孔雀公主》、《少卜少》、《赶摆》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金色的孔雀》和《水》的表演,都以迷人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了她那独特的艺术风采,在海内外舞坛上散发出民族艺术的芳馨。
1956年,刀美兰在傣族舞剧《召树屯与南吾诺娜》中,饰演了孔雀公主的角色,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孔雀舞由男人扮跳的历史,成为了中国舞台的第一个‘孔雀公主’。1957年刀美兰在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会演中扮演“孔雀公主”获奖。
1957年,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调演,傣族舞剧《召树屯与南吾诺娜》被云南省选派到北京参加汇演。同年,刀美兰所在的云南省歌舞团被指定随周恩来总理到缅甸访问演出,引起了轰动。那年,刀美兰刚好15岁。
1961年的傣族泼水节,刀美兰表演独舞《种菠萝》,获得周总理赞赏。
1964年,刀美兰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录制,担任花环舞的领舞,受到了毛主席和刘少奇副主席的亲切接见。
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表演的傣族独舞《水》、《金孔雀》获优秀表演奖。
1982年由刀美兰主创并表演的“刀美兰独舞晚会”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