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腔(秦腔)形成后即盛行于陕西,并广泛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在陕西境内,秦腔分为四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中路秦腔也叫西安乱弹,以西安为活动中心;南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安康一带,也叫汉调秦腔、汉调桄桄、桄桄戏;西路秦腔以原凤翔府所属地区为活动中心,凤翔府旧称西府,因此西路秦腔也称西府秦腔。
清代中叶,梆子腔已越出秦地,大量向其他地区流传。至乾隆年间,梆子腔已流传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份。在所流传的地区,梆子腔银快地就与这些地区原来的乡音土调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
梆子腔在山西的流行、发展,形成了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为山西境内的四大梆子戏,其中,中路梆子又称山西梆子,就是现在的晋剧。
梆子腔流入河北,发展为河北梆子、老调梆子、蔚州梆子、武安平调、泽州调、永年西调等,其中,老调梆子又分为东、西、南三路。河北最有名的是河北梆子,又称为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指天津卫),广泛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
在河南,则有河南梆子(豫剧)、怀梆、宛梆、大平调等。河南梆子(豫剧),广泛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天津、北京、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台湾等亦有豫剧剧团,是中国专业剧团和观众最多的剧种;豫剧又分为豫西调(也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现代调五大音乐流派;豫剧也是现今梆腔中发展最繁荣的一个剧中。怀梆流行于河南沁阳一带;宛梆也叫南阳梆子,流行于河南方城、镇平、南召、西峡等地。大平调俗称大梆子戏,因其所使用的梆子特别大而得名,流行于河南滑县、濮阳及山东、安徽、江苏部分地区。
在山东,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章丘梆子、汶上梆子、枣梆等。山东梆子流行于菏泽、曲埠以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因菏泽古称曹州,山东梆子也曾称为曹州梆子;章丘梆子也称为东路梆子。
此外,在安徽有安庆梆子、沙河梆子(即豫剧沙河调流派);在贵州,有贵州梆子戏(亦即豫剧的一种称谓);在云南,有滇梆子(即现在的滇剧);在江苏,有江苏梆子(徐州梆子)(亦即豫剧的一种称谓)等等。
除了直接可归属于梆子腔声腔系统的剧种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戏剧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梆子腔的影响。
汉剧,旧称楚调,也称汉调,曾广泛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清中叶进北京,与徽调融合而演变为京剧。汉剧的声腔有西皮、二黄。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后演变为“襄阳腔”,后改称“西皮”。
梆子腔入川,演变为独具一格的“四川梆子腔”——弹戏,成为川剧的五大渊源之一。
在浙江,绍兴乱弹(即现在的绍剧,也叫绍兴大班)、温州乱弹(即瓯剧)、金华戏(即婺剧)、台州乱弹、黄岩乱弹、处州乱弹、浦江乱弹等乱弹戏,均受过梆子腔的重大影响,至今其声腔中,保留着秦腔传入南方后演变而成的成份,其保留剧目中尚有不少来自秦腔的剧目。
至于广东粤剧的唱腔,博采多家,是先有梆子而然后与二黄合流;粤剧的梆子,系融合了南方梆子(安庆梆子)、乱弹诸腔、襄阳调、北方梆子诸因素形成的风格独特的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