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达卜

达卜

达卜

达卜,维吾尔音乐的灵魂,在大部分的舞曲和民间歌曲中达卜是必不可少的。达卜音色清脆响亮,  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节气氛的作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 

  • 中文名达卜(达甫)
  • 外文名Dap
  • 起源于雏形或源于中东
  • 所属分类维吾尔族乐器
  • 盛行于新疆天山南北

南北朝时我国西域已有了达卜,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34年)壁画中,  就绘有鼓形扁圆、单面蒙皮、背面有许多小铁环的单面鼓。隋唐时期,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胡旋女》诗中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 鼓一声双袖举,雪飘转蓬舞。”生动地描绘了达卜与歌舞的密切关系。《西域闻见录》(云岫抄藏)卷七写道:“回乐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节。”可见达卜在民间乐队或歌舞中还起着指挥作用。清代,达卜列入宫廷的回部乐中,清允禄等编《皇朝礼器图式》(卷九)中有较详细的记载:“钦定宴飨设回部乐。达卜,木匡,上冒以革,形如手鼓而无柄。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厚二寸二分七厘五毫……以二手击之。”《清史稿》(卷一百一十)载:“达卜,木框冒革,形如手鼓而无柄,有大小二制,一面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毫,一面径一尺二寸二分四厘,皆髹黄漆,面绘彩狮,以手击之。”长期以来,达卜广泛流传于西域民间,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
鼓框用桑木制作,呈扁圆形,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三十余枚小铁环。自本世纪50年代以后,达卜还多用蟒皮蒙面,使发音清脆响亮。在维吾尔族民间,达卜规格不一,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鼓面直径44厘米~52厘米、鼓框高5厘米~5.5厘米;中者鼓面直径32厘米~40厘米、鼓框高4厘米~4.5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0厘米~ 28厘米、鼓框高3厘米~3.5厘米。维吾尔族民间乐队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 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独奏;木卡姆伴奏乐队则常使用小型鼓。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达卜多面,其中有大小两面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达卜是乐队的灵魂,节日的大腕,特别是每逢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古尔邦节或婚礼喜庆的日子里,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达卜鼓一敲响,人们随鼓乐起舞,整个场面呈现狂欢的高潮。在欢乐的日子里,它能把人们的激情和快乐通过声音和敲击传递给每个人,那份浓浓的情意弥漫在空气和人们心中,让你一靠近就能体会并很快融入这种氛围,因此,达卜也被人称为“灵魂的演奏者”。 达甫既是用于唱歌跳舞的伴奏乐器,又可作为风格独特装饰品。

在南疆叶尔羌河畔流传着达卜的传说:很早以前,天山南北丛林密集,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有一年,突然出现一条大蟒,凶恶异常,它吞食了附近的鸟兽牲畜。百姓提心吊胆,日不出门,夜不点灯。这事被一位青年猎手达卜知道了,决心为民除害。他带着干粮、弓箭和腰刀,潜伏在森林里,三天三
达卜 达卜
夜过去了,达卜没合眼,却也没见巨蟒的踪迹。第四天,他已十分疲倦,为了不打瞌睡,他砍下一截松枝弯成圆圈,蒙上羊皮,做成一个单面皮鼓,一边用手击鼓一边高声唱道:“哪个牧人不爱草原?哪个猎人不恋青山? 只因蟒蛇侵袭昆仑,牧民日夜担忧祸患。我猛击羊皮鼓引蟒出洞,誓将那凶残的恶魔铲除。弯强弓举利刃为民除害,剥蟒皮做手鼓让千家敲击。……”达卜的歌还没唱完,仰头猛见一条巨蟒从树上向他扑来。达卜纵身跃起,挥刀砍去,不料砍在树上,他又转身张弓搭箭,射中大蟒眼睛。蟒带伤挣扎,用尾巴猛抽达卜,猎手被抽倒在地,撞在羊皮鼓上,只听“咚”的一声,巨蟒受惊败退,达卜急中生智,挥拳猛击羊皮鼓,趁势飞身举刀向巨蟒劈去,巨蟒被拦腰截为两段而死。恶蟒已除,人们又恢复了以前的宁静生活,维吾尔族人民为了表彰达卜为民除害的功绩,剥蟒皮做鼓,取名为“达卜”。

达卜鼓框木制,内缀有小铁环,单面蒙皮,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不同。达卜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许多小铁环而成。现达卜还多蒙以蟒皮,使发音清脆响亮。 在维吾尔族,达卜有大、中、小型三种,面径36~52厘米。一般乐队和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鼓,鼓面直径约44厘米,鼓框
达卜 达卜
高5厘米左右;木卡姆伴奏乐队则用大型鼓和小型鼓。
演奏时,双手“虎口”扶住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音响有别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亦能发出“沙沙”的音响。 乌兹别克族的达卜,在外形、制作和奏法上,都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似。锡伯族的达卜,鼓的背面设有一个手柄,拴系于鼓框内侧,鼓背用羊皮遮盖,中心留有通孔。演奏时,左手持握手柄,用右手拍击鼓面。在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和锡伯族,达卜通常由男子演奏。
塔吉克族的达卜,鼓框宽大,形制别具一格。民间多使用白杨木制的旧筛子边据作鼓框,蒙以狼皮、牛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不缀小铁环,有的只在鼓框中装以3副小铁钹。演奏起来,音色低沉、浑厚,装有铁钹的达卜,音响更为铿锵雄壮。尤为独特的是,塔吉克族的达卜,几乎全由女子演奏,这是多年来留下的传统风俗。

又称巫鼓。音译皮尔魂达卜。他是维吾尔达卜中最大
达卜
的一种。曲柳搭接胶合整形做框。蒙山羊皮。它是“皮尔魂(译:巫师、灵媒)”的巫作之器。主要流布于南疆地区。皮尔魂达卜。音韵沉宏,声震四野。最少以七八面鼓入乐,各击不同的鼓点同时演奏,形成复合节拍。皮尔魂达卜之鼓经:并指击鼓中为“咚”,并指击鼓边为“沓”,掌击鼓心为“啪”。 
又称歌鼓。音译纳瓦达卜。是维吾
达卜
尔达卜中最小的一种。以紫葚桑木块胶合整形做框,蒙小牛或驴皮为鼓。它是叶尔羌十二木卡姆的打击乐器之一。早先流传于叶尔羌-喀什葛尔平原地区。纳瓦达卜,音韵细腻,声响清凉以但或双鼓入乐,常在一个基本的节奏型下作随意发挥,亦常见将鼓翻动抛向空中的演奏技巧。纳瓦达卜之鼓经:右手指击鼓边为“沓”,左手指击鼓边为“尕”,右手指击鼓心为“咚”。 
又称乐鼓。音译乃额曼达卜。形制略小于皮尔魂达卜。
达卜
以白葚桑木胶合整形做框。蒙驴皮和小马皮(今多为水牛皮或蟒皮)它是维吾尔、乌兹比克、柯尔克孜族等多个突厥民族使用的打击乐器,流传于全区。乃额曼达卜,音韵清朗,声响洪亮,多以单鼓入乐,常在一个节奏下随意发挥。 
又称乐舞鼓。音译多朗达卜。中型达卜。以榆木或沙
达卜
枣木胶合整形做框,或曲柳胶合制作。蒙山羊皮、驴皮为鼓。他是多朗赛乃姆(Dolansenem)与吐鲁番“米利丝”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主要流布于巴楚、麦盖提-塔里木河流域的城镇,农村;哈密,吐鲁番地区。多朗达卜,音韵坚实声响洪亮,以多鼓入乐,多鼓齐奏,演奏不随意发挥。 

演奏时,双手虎口托持鼓框,重心在左手上,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由于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和力度有别,便可发出音响各异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也能发出“沙沙”的音响。
达卜 达卜
达卜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传统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鼓心音、鼓边音、掌音、指音、挫音和弹音等,奏出的音响高低顿挫,形成丰富的音乐语言。此外,也可将达卜置于两腿之间,双手滚奏鼓边,发出如铃的声音。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达卜,男女老少都会演奏。在维吾尔族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并起着协调乐队高、中、低音和统一节奏的指挥作用。除可合奏或伴奏外,还能进行独奏。达卜音色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节气氛的作用。独奏曲有《丰收》等。著名演奏家有阿布力孜·阿克希等。
乌孜别克族的达卜,在外形、制作和奏法上,都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似。不论在维吾尔族,还是在乌孜别克族,达卜通常都是由男子演奏。
在天山南北的广阔大地上,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丰收、集会或婚礼喜庆之日。随处可以看到人们欢乐的笑容,到处可以听到动人的达卜声。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