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鼓,腰细两头粗,酷似蜂体,故名。陶腔皮膜,以绳绷紧。究其源可溯至《周礼》土鼓,西汉杜子春注释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面,可击也”。就地域分布讲,四川成都王建墓棺床右侧饰纹、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甘肃敦煌壁画和陕西唐墓壁画均有它的身影,名曰“长鼓”。然而,记载详尽并有实物传世的唯广西一地而已。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岭外代答》都说它“出(于)临桂职由乡”。临桂附近的永福窑田岭、藤县中和场与容县城关镇等宋代窑址出土的蜂鼓鼓腔,证实了此说不谬。
蜂鼓
蜂鼓鼓身有陶制、木制两种,形如蜂腰,能发出两种音色。
蜂鼓鼓身多为陶制,广首纤腰,全长62~64厘米。鼓腔的一端呈圆球状,鼓面较小,直径只有8~9厘米;鼓腔的另一端呈喇叭形,鼓面较大,直径达16~19厘米。中间衔接处较细而实,形如蜂腰。
鼓的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之上,铁圈四周置铁钩数个,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
用陶瓷制作蜂鼓由来已久,至今广西河池、武鸣一带的蜂鼓,还都保持着烧陶鼓腔的传统。
在广西的靖西县等地,也有木制的蜂鼓,鼓皮不用绳索牵连,而直接用鼓针固定在鼓的两端。效身漆以红色,两端并有黄色菱形图饰。
演奏蜂鼓时,将鼓横挂于胸前拍击,圆球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哒哒”的高音;喇叭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嗵嗵”的低音。陶制的蜂鼓,音色清晰、明亮;木制的蜂鼓柔和、动听。
演奏方法既可用双手拍鼓,也可右手持竹制圆头鼓箭敲击,用左手拍打。
壮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祷丰收或杀猪做酒等,都要击鼓舞唱;此外,蜂鼓在瑶族,毛难族民间也很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