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巴乌

巴乌

巴乌

巴乌,簧管乐器,也叫“把乌”,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族称“各比”,彝族称“比鲁”或“乌勒”,侗族称“拜”,常用于独奏或为舞蹈和说唱伴奏。巴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

  • 中文名巴乌
  • 属    于乐器
  • 特    点竹管铜簧
  • 又    称各比,拜,比鲁,乌勒

巴乌,属竹管铜簧乐器,簧为舌形。是彝族、哈尼族、傣族、
巴乌 巴乌
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乐器。当地彝语叫“及菲里莫”,哈尼语叫“梅巴”。
巴乌是流行在中国西南地区彝、苗、哈尼等族的单簧吹管乐器,巴乌用竹管制成,有七个指孔(前六后一),在吹口处置一尖舌形铜制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声。巴乌音量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区的人们称它为会说话的乐器。
巴乌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在民间以单管者为主,亦有双管合并而成者,称为双眼巴乌。传统演奏方式均为直吹。常用音域多不超过八度。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互诉欣悦,低诉衷肠,所以每到晚间,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传递爱慕之情。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民间流传着关于巴乌的一个古老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有一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们歌舞时,驾
巴乌 巴乌
着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
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
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于是姑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
在个旧的彝族支系聂苏人中,有着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聋哑人死了母亲,他万分悲痛,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悲哀。有一天,他发现一截带有虫眼的竹子,放在嘴里一吹,发出了低沉悲凉的音响。他想,竹管虫眼能发响,要多挖几个洞呢?于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几个等距离的小孔,果然发出了抑扬顿挫的音响。他听啊、吹啊,终于用会响的竹管吹出了自己思念母亲的心情。此后,这种会响的竹管,彝语称非里的乐器就流传下来了。
关于巴乌起源的传说故事还很多很多,它们说明,巴乌是聪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劳动中发明创造的。

巴乌 巴乌
传统的巴乌,音域窄、音量小,但音色优雅。在各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说唱,也用于独奏。哈尼族人民随身携带,老人和青年们都喜欢吹奏。哈尼族和彝族的青年小伙子。常用巴乌来演奏情歌。在彝族,人们放羊时或晚间也常吹奏巴乌。
解放后几十年间,巴乌的研制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着,经过改革加键的巴乌,在保持传统巴乌浑厚柔美音色的前提下,扩大了音域、音量,并且还能调微,能转四个调,能奏出各种滑音、打音、吐音、颤音、飞指、抹音等技巧音。巴乌的创作曲目也更为开拓,它不仅可以演奏传统的地方风格曲目,还可移植外国乐曲,如日本的《北国之春》等。
近几十年来,巴乌经专业工作者的不断改革,音色不变,音域扩大,音量增加,适于演奏宽广、抒情的音调。合奏时,它也可以作为高音乐器与低音乐器的桥梁。

在民间,巴乌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舞蹈和叙事歌等说唱伴奏。虽然巴乌的音域窄、音量小,但它独具民族风格,极富民族色彩,吹奏起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深受哈尼族、彝族人民喜爱。哈尼族人人随身携带,老人和青年们都喜欢用巴乌来表达情意或追忆往事。彝族喜欢用两支同调的巴乌齐奏或对奏。
巴乌 巴乌
居住红河南岸的彝族同胞,常在集体歌舞活动中,用巴乌与竹苗、直、小三弦、月琴和木叶等乐器一起合奏,来为特色浓郁的歌舞伴奏。特别是未婚青年小伙子,常用巴乌来演奏情歌、和姑娘“说话”,倾吐爱慕之情。
有一首巴乌情歌这样唱道:“当我吹响了巴乌的时候,你知道吗?我告诉你,走轻点呀走轻点,就是碰落了树叶,也不要让它落在水面土,为的是保守秘密。如果阿妈往后不同意.那已经迟了,迟了呀,我俩的心已经让这巴乌紧紧连在一起了。”
在彝族,人们在放羊时或晚间也常吹奏巴乌。乐曲有《玩调》、《邀约调》等。

巴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彝族的巴乌,有竖吹和横吹两种,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在蒙自地区的土佬人(彝族支系)中,也流传有双管巴乌。佤族的巴乌,管长25 厘米左右,上面开有7 个(正 6背1 )音孔,在靠近音孔的管身
巴乌 巴乌
上,均刻有人字形的纹饰。
巴乌因竹管长短、粗细不同.规格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巴乌三种。高音、中音巴乌,管长30厘米—50厘米、内径0.8厘米—1.4厘米,低音巴乌管长60厘米—80厘米、内径1.6厘米-2厘米。在距封闭端1.5厘米—2厘米的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孔,孔长2.4厘米—3厘米、孔宽0.7厘米—1厘米。
双管巴乌,又称双眼巴乌。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管身竹制,由两支形制、音高完全相同的竖吹单管巴乌并排绑扎而成。管身多用较细的无节青竹管制作,管长20厘米、内径1厘米,管体修削成方筷形或将两管相邻处的管壁削平。正面开有六对圆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为簧管。簧管长4厘米、外径1厘米,上留竹节,下口与管身相通,将簧管正面竹皮削平,在节下刻出一个长3 .5厘米、宽0.3厘米的竹制簧片,簧舌朝上。
将两管的上、中、下三处用细线绑扎牢固 。也有管身用鹰腿骨、雁腿骨或银制的双管巴乌。其中鹰腿骨制的双管巴乌,管长17厘米,上开六对圆形按音孔,上口各插入一截长3.7厘米的青竹制簧管,上刻竹簧,簧舌朝上。骨制或银制的双管巴乌多属礼器,为博物馆或民间收藏家所珍藏。
双管巴乌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常用于独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巴乌 巴乌
巴乌外形似箫,竹制,在近封闭端的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口,管身八孔,前七后一,并与吹口成45 度。 管上端装有铜簧片(最早的巴乌,吹口上装的都是竹制簧片,后来才改为铜制簧片,使用0.2~0.25 毫米厚的薄铜片制做),横吹上端,振动簧片而发音,音色优美。
管身用细毛竹、青竹制,下端(或右端)开口,上端(或左端)留竹节或木塞封闭。上端管壁开长方形吹口,用蜂蜡粘一长方形竹或铜制簧片,簧舌呈三角形,有细蔑编制的活动簧套。管身开八孔(前七后一),与吹口成四十五度角。有的在下端开二至四个尾音孔。
巴乌的制作比较简单,取一段长约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上端近节处的一侧嵌上一片三角形的铜质簧片,竹管上钻开8个按音孔,能发出6个到9个的音。云南民族乐器制作师杨声制成木管巴乌,用紫油木制,设铜插口。
这种乐器很奇特,说它像汉族的箫吧,却是横吹;说它像汉族的笛,却又没有笛的声音清脆。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上端的触口处安了两片铜制簧片而不是像笛子一样贴上竹膜,所以音量就不大。常用巴乌全长30—60厘米。音域:高音巴乌f1—g2、中音巴乌b—c2、低音巴乌f—g1。

巴乌 巴乌
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色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巴乌由管身和簧片组成。管身竹制。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制作,由于当地气候温和湿润,一般都不会开裂变形,待缓慢干燥后,竹皮便呈白色。
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按孔(前七后一),吹口处装一尖舌形铜质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音。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
演奏时,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竖吹口含簧片,横吹将簧片置两唇间,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上三孔, 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下三孔,吹气鼓簧按孔发音,气流振动簧片并激发管内空气柱共鸣,用吐音方法吹奏,有滑音、打音、颤音、抹音、琶音、飞指等技巧,可用循环换气法奏长时值音符。
将吹孔四周边缘削平,用蜂蜡粘贴上一枚铜刺簧片。吹孔的大小多据簧框大小而定,一般应略小于簧框。为保护簧舌,常用两根细竹棍镶在簧框两侧,只留一条缝隙作为吹孔。也有的用细竹蔑皮编织成一个保护簧舌的活动环套,吹奏时将其移开。管身上开有八个(前七后一)圆形按音孔。横吹的巴乌,音孔与吹孔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45度角。还有的巴乌在尾端开有尾音孔。
簧片是巴乌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最早都使用竹制簧片,后来才改进为用黄铜(62或68乐器铜)制作,也可用合金铜、磷铜或炮弹铜壳制作。铜制簧片的厚度尤为重要,不应超过0.03厘米,厚者一定要用锤锻薄。将铜片剪成长2.5厘米、宽0.8厘米的长方形坯片,然后用锋利的尖刀在其上—刻出锐三角形簧舌。簧舌的大小根据调高而定,以F调为例,舌长1.7厘米,舌根宽0.25厘米,刻好后将簧舌理平,底面用水砂纸磨去毛刺,再把舌尖挑起,使其翘高0.15厘米左右,达到簧舌与黄框缝隙微小、自由振动通畅。
簧片调音最为关键,簧舌根部较厚,中部及尖端较薄,应一边刮削一边装在巴乌上试听,以灵敏度高、音色优美、各孔发音协调为佳。簧片本身是有音高的,不同调高的巴乌所用簧片的音高也各不相同。通常应为调高的下方五度音,如F调巴乌,簧片应发升B音。簧片的音高允许有小二度的游动范围,如将簧片音提高为下方四度音,就要将基音孔的位置错后或利用管口,才能使发合灵敏、明亮。巴乌与笙同是簧管配合系的乐器,但簧片不同。笙是每管一簧发一个音,簧舌是长方形的;巴乌是一管一簧发九个音,簧舌是锐三角形的,并且舌尖翘起。虽然都可以做自由振动,但音色根本不同,如果将巴乌换上空的簧片,就不会发出浓厚而柔美的音色。

创作的巴乌独奏曲有:《渔歌》、《春到草原》、《边寨欢歌》、《湖上春光》、《傣家姑娘选种忙》、《美丽的边疆》和《红河垤施歌舞曲》等。严铁明作曲的《渔歌》,基本音调采自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曲调清新优美,抒发了边疆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
广为人知的传统乐曲有彝族的《约调》,哈尼族的《串田地》、《傍晚的声音》,苗族的《情调》、《约会》,傣族的《咧少调》、《赞哈调》、《芒市坝子调》等。

基本功

巴乌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吹管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哈尼族、彝族、苗族地区,是一种横吹的单簧发音乐器,形制类似竹笛,大多竹制,也有木制的,以簧片震动发音。
一般流行的是传统的巴乌,开七个指孔和一个附加音孔,音量较小,音域也比较窄,只有一个八度多一个音,这对于音乐表现力来说,有较大的局限。但它音色甜美、柔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相对容易上手,所以人们对它还是非常熟知和喜爱的。
改良后的巴乌通过加键,在保持原有音色特点的基础上,扩大了音域,达到了两个八度多,而且音量和音乐表现力提高很多,但由于制作和演奏的难度有所增加,所以并不是很流行,主要是专业演奏人士使用。
巴乌的演奏方法,在许多巴乌教材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笔者并不想作全面的介绍,只是根据平时在演奏和教学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主要针对初学者基本功训练中遇到的常见困难,提出一些想法,希望能给学习者一些指导,让大家碰到类似问题时能做一些参考。

呼吸

所有管乐演奏,都首先涉及呼吸问题,管乐演奏素来讲求“气、唇、指、舌”四大要素,“气’是管乐演奏要素之首。其实,“气”不仅是初学者最容易遭遇的困难,而且到最终你能演奏得多好,也还是一个呼吸问题。因为以后所有的问题,都与呼吸有直接的关系。
呼吸方法错误是最常见的问题,部分初学者运气好或能顺利侥幸过关,但总有许多人碰到困难,这足以困扰他多年。当然,教师引导得当能让绝大多数的学习者避免这个困难。以下谈到的问题不仅仅是巴乌演奏,而且适用于所有的管乐演奏。
在此谈一些注意要点:
1.初学者在最初1个月的学习中,不应使用全部的肺活量来呼吸,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不必要的紧张和错误。
建议初学者开始只使用一半的肺活量。我们平时的日常活动,如走路、说话,大家都不会注意到呼吸;这是因为要维持我们生命的最低呼吸要求是不大的,所以这种呼吸方法是很自然的。演奏时的呼吸当然不同了,动静大得多,最终可能会用到几乎全部的肺活量,所以刚开始不宜明显增大肺活量,应该从比自然肺活量稍微多的呼吸量开始,在正确的前提下,逐步增长肺活量。
2.把呼吸过程讲解得太多、太详细,也容易导致紧张和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会走同手同脚,但在军训中常常见到。一般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才会容易产生这种动作失调的问题。所以要尽量鼓励以自然的方式,在教师引导下,用模仿和想象来自然形成正确的呼吸方法。科学地讲解横膈膜的运动等原理是有必要的,但最好在正确掌握呼吸方法后,为进一步学习提高掌控能力,自如地运用呼吸时再谈到。
3.想象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管乐呼吸的困难在于它和普通的生活呼吸方法是不同的,一般的生活呼吸都是胸式呼吸,而管乐演奏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的,很难体会,最好使用想象力将生活呼吸自然引导到正确的管乐呼吸方法上去。
想象的办法是很多老师也用到的,但有人说管乐吸气像“闻花香”,这并不很准确,因为闻花香只是用鼻子呼吸,这和我们要求的口鼻齐吸是不同的:其次,让初学者闻花香实际还是胸式呼吸,不会变成胸腹式呼吸。“剧烈运动”的比喻也不可取,这种呼吸的强烈程度是有一定可取性的,但与其是让学习者体会这种不常用的呼吸状态,不如让他用想象的方法自然改变生活呼吸状态效果更佳。
首先让学习者体会“划船”式的“反呼吸法”。具体做法是吸气时感觉气息是从腹部开始向后运动到背部,一直到头顶,呼气时气息再从头顶向前运动到胸部,并落回腹部,整个运动方向就好似在划船,双手向前推动就是呼气,往回拉就是吸气。这种想象有两个好处,一是学习者能首先开始正确的呼吸姿势,动作也比较大,有利于正确引导呼气,二是以后的演奏有比较自然协调的身体动作,台风也比较好。
比喻的方法很多,一种失去引导效果,还可以再换另外的比喻。比如,我们还可以将呼吸比拟为游泳,呼气手往外往前推动,吸气就好比是往两边滑动,还可将呼气比喻为往前推开窗户,或比喻为“叹气”。
这些圆圈运动方式可以说是最正确的原始呼气方式,它的运动循环比较短,所以在学习者掌握这种基本方法以后,就可以建议他在呼气开始后,将这种“向前画圈”似的运动轨迹打断,在胸腹的部位分别向左右运动开去,就能发出稳定悠长的长音了。这样的长音音色是非常宽厚、自然甜美的。
4.先学呼气,后学吸气。
呼气一般都比吸气更容易正确掌握,应该先学会呼气,吸气先吸少点,呼气方法掌握了,吸气方法的掌握也就不远了。
5.平稳的长音是比较难练的,建议经常使用“四短一长”的长音训练方式。(如谱例1)
谱例1
一般学习者刚开始练习时,是很难第一次就直接准确发音的,通过数次重复,提醒他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的习惯后,他会自我调整到最佳状态。

唇的训练

唇的训练主要指训练提高发音准确性的嘴唇力度控制,三度一一八度的音程训练的解决的主要方法。吹奏跨度大的音程,能体会到不同音高的嘴唇松紧程度,还能同时训练到运气力度,气息方向变化的准确程度等多种内容。训练中最好也用多次重复同一音程的方法,能提高学习者的练习注意力。
谱例2
训练应该就像进实验室一样,没有练习目标,就宁可不吹,专注地进行训练能事半功倍。多次重复训练相同动作的重要性和乐趣在各种训练内容中作用都是极其大的。

手指的训练

手指的训练问题有很多要求,但手指如何能运动自然和快速是大家注意的焦点。
1.手指的速度可以由以长音为基础的打音训练得到解决,需提醒学习者注意力只能放在长音和手的支撑点上(支撑点即除了正在打音的那个手指以外的其他放在巴乌上的手指)上,少想正在打的手指有利于让它自由潇洒地运动。可以比喻为用锤子敲铁钉,放松的手腕和手指能让整个动作协调、准确。
2.手指的速度不是初学时最重要的问题,初学时一般要尽量放松(放松本身就是初学时的主题),不要达到最高速,最多达到最高速的80%就可以了,要充分放松手腕和手指。只有完全正确掌握手指的运动后,才能提速。提速时就需要你适当地增加一点儿手腕和手指的紧张度了,这样才能达到你能达到的最高速。

舌头的训练

1.舌头的训练主要是集中在单吐和双吐技巧上,三吐在巴乌的演奏中运用不多,吐音也有一个速度问题,和手指的要求相类似。要注意轻松和慢速训练能让你正确,正确后适度的紧张能让你真正快速起来。
2.清晰度问题是演奏吐音时,运用舌头的部位问题,应该尽可能的运用舌尖来运动,舌头其他部位应该尽可能放松平躺在牙床上,但要注意演奏吐音时嘴唇比演奏相同的长音要稍微紧张一点。

技巧

1.半孔演奏技巧
半孔是比较高难的技巧,能演奏出一些正常全按指孔没有的音;而且,运用得好,音准比叉指手法更准;同时,半孔是滑音技法必须掌握的前提技法,一般某一指孔与高音的关系是大二度的指孔都应该掌握这种演奏方法。
具体演奏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一般我们持巴乌的双手都是像握着一个鸡蛋一样是圆形的,按半孔时可以将需要的手指单独翘直,这样就自然按住了指孔的内半孔,放开了外半孔,按放的高低距离用听觉来调整,音偏高了就压低一点,音偏低就抬高一点,这种方法适用于使用在指孔距离窄,难于左右移动手指的时候:第二种方法是向高音方向平行移动手指,用听觉调整滑动的左右距离,音偏高就少移动一些,音偏低就多移动一些,这种技法适用于演奏滑音技巧需要按半孔时使用。两种方法都应该掌握,要分别练好。
2.滑音
滑音是巴乌演奏必不可少的,一种非常有韵味的演奏技巧,单独手指或单组手指(多个手指同时移动)的移动训练是需要耐心仔细地来训练的,移动的方法是单个或同时左右移动。上滑音向高音方向移动,下滑音向低音方向移动,复滑音按需要的方向开始移动,然后再回到起点。
这种滑动技法很多人只是简单的左右运动,其实准确地训练,并不是平行的左右运动,而是单个手指或多个手指同时的划圆圈运动,上滑音顺时针运动,下滑音逆时针运动,在指孔上方划一个小圆圈。特别要注意的是,下滑音更难掌握,要多练才能和上滑音一样自然流畅。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