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波列

波列

波列

波列,是壮族双簧气鸣乐器。壮语又称比列、别列。壮语“波”、“比”、“别” 皆为吹,“列”为管,即吹管之意。汉族称壮族唢呐。是历史较悠久的民间乐器,经过改革,音色优美、音域扩展,已成为优良的独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宁明、 凭祥和南宁等地。

  • 中文名波列

在广西龙州壮乡,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当地有这样的风俗习惯,人死后要把身上的肉分给亲友们吃,以示悼念。有个少年名叫李节,幼年丧父,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天他到河边放牛,看见母牛正在难产,他告诉了母亲,妈妈说,牛难产, 我生你时也那样困难。李节想,母亲生我这么困难,她死后还要把身上的肉分给别人吃,实在不该这样做。后来母亲死了,亲友们来家哀悼,他请了一些好友在家门口吹波列、跳雷舞,吸引众人观看,另一些好友则趁机将他母亲尸体装进棺材,抬出埋葬了。雷舞跳毕,众人来吃人肉时,李节说,父母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长大成人,长辈死后不能如此对待。 把事先准备好的牛、羊肉分给大家吃,众人都说李节做得对,称赞他聪明、懂事。此后, 当地人民凡遇丧葬,均吹波列、跳雷舞以示悼念。我们不必为传说的真实性去考证,但它说明了壮族古代就有波列,并一直在葬礼仪式时演奏。

壮族的波列,历史较久远,是由北方传入的唢呐演变而成的,但具体何时何代传入,尚无史料可考。在广西龙州县金龙村,民间老艺人黄玉祯家中,曾保存着一支六百多年前的波列, 是黄家世代相传之珍品。可见,波列最晚在元末明初之时,已在壮族民间流传了。波列的外 形、构造、发音原理和演奏方法等,都与汉族的唢呐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区别,如管身较 短而顺直,表面无波浪形曲线,喇叭口用木制成,且较细而小,芯子用锡管,虫茧为管哨等等。

传统的波列,由管身、管哨、芯子和喇叭口组成(图),通高32厘米~40厘米。管身木制,多采用当地出产的桑木、梨木或荔枝木制作,上细下粗,两端通透,呈中空圆锥体,管高20厘 米~ 26厘米,首端外径1.4厘米、内径0.8厘米,尾端外径2.4厘米、内径1.4厘米,管 身正面开 有七个圆形按音孔,孔径0.4厘米,第一孔至管尾2.5厘米,第一孔至第七孔为16.2厘米 ,其间各孔距离皆为2.7厘米,管身外表顺直光滑,管的首尾两端套有锡箍,其上刻有花 纹 或图案装饰。
管哨通常使用蚕茧或天然的?树虫茧加工制成,长1.6厘米~2厘米,是质地较软的双簧哨子。芯子又称管头,是用锡铸造而成的管状体,上细下粗,长4厘米~5厘米,上口外径 0.6厘米、内径0.3厘米,下口外径0.8厘米、内径0.5厘米,在距上口1厘米的锡管外围 ,铸出一 圈突起外壁,吹奏时作为气牌之用。喇叭口又称碗,碗体木制,用与管身同样的木料挖制而 成,外形与西洋乐器双簧管的喇叭口相似,较为细小,碗高7厘米~9厘米、碗径5.6厘米~ 6厘米, 碗的上口小于管尾外径,它装在管身下端,可随时装卸,通常是吹奏时装在一起,不用时卸开保管。

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握波列,右手在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至第四孔 ,左手在上,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五至第七孔,口含管首双簧管哨吹奏,可以平吹或超吹,音列g?1、a?1、b?1、c?2、d?2、e?2、f?2、a?2,音域g?1—d?3,有十二度 ,发 音委婉动听,较唢呐柔和、优美,较西洋乐器双簧管清脆、明亮,音色别具一格,富有浓郁 的乡土气息。常用于独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每逢壮族民间婚嫁或丧葬场合,均要吹奏波列 ,并边奏边舞。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