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大三弦

大三弦

大三弦,是蒙古、满、汉等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张三条琴弦而得名。蒙古语曾称胡兀不儿,今称修打拉古,意为弦子。 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区。

  • 中文名大三弦
  • 民    族是蒙古、满、汉等族弹拨弦鸣乐器
  • 蒙古语曾称胡兀不儿
  • 特    点历史悠久

彝族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每个支系都有不同的舞蹈,甚至同一支系,因居住地不同,舞蹈也就不一样。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大三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节",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围着篝火弹起"大三弦"载歌载舞,纵情高歌。火把犹如繁星降地,又似火龙飞舞,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节日人山人海,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先民发明创造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相传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鼗加以改造,在上面拴了丝弦,制成了扁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又名琵琶。西晋傅玄《琵琶赋》序有:“杜挚(三国时人)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一般多认为三弦就是由这种弦鼗演变而来的,它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始载三弦之名:“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之弹家。”但其形制不详。在辽宋金元时期都有着三弦演奏图像,如北京房山云居寺辽代砖石塔上有三弦伎乐石雕像,河南焦作市西冯村金墓出土有演奏三弦的乐俑。到了由蒙古民族统治中国的元代,三弦成为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在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明代以来,文献记载渐多。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卷五)“历代琴式”中载有“锨琴”:“锨琴者,状如锨蒲,正方,铁为腔,两面用皮,三弦。十妓抱琴如抱阮,列坐毯上,善渤海之乐云。”锨琴与今日之三弦形制已很相似。明代徐会嬴辑《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载有三弦谱式。明代北京的蒋鸣岐是著名的三弦演奏家,其高超的技艺被誉为京师的“八绝”之一,明沈榜的《宛署杂记》说他“能于弦中作琴、笛等声”。到了由满族统治中国的清代,约在19世纪中叶,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说唱艺人马三峰,将三弦放长加大、创制成大三弦,从而使它在伴奏说唱音乐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据清代《律 吕正义后编》和《大清会典事例》所载,大三弦曾为清代宫廷宴乐乐器,在“番部合奏乐” 中只使用一支,而在表演《庆隆舞》时,乐队中则要使用八支大三弦参加伴奏。清代末期, 北方有位瞎子阿炳那样多才多艺的盲艺人王玉峰,《梁溪类稿》中说他是一名“筝、琵、箫 、管无不精,而三弦尤绝”的高手,创造了“三弦弹戏”,可用弦音模拟当时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龚云甫等人的唱腔,甚至还能奏出人声、军马声和禽兽飞鸣的效果,堪称一绝。

三弦是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因张有三弦而得名。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风俗影响,三弦历来有多种形制,大致可归为大、小两种三弦。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乐器改良家和三弦演奏家在这两种三弦基础上进行改良,取得很大成功。
传统三弦全长122厘米左右,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共鸣箱又称琴鼓、鼓子或鼓头,多呈扁椭圆形,状似龟盘,也有扁圆形或扁长方形的,但为数较少。琴鼓长22厘米~25厘米、宽20厘米~22厘米、厚9厘米,由鼓框和蟒皮构成。鼓框用四块(长短各二)硬重的花梨、红木、紫檀或乌木拼接胶粘制成,以老红木为佳,上下开有装入琴杆的方孔,两面锉出坡口,倒去硬棱,蒙以蟒皮或合成膜料,以大蟒中段皮面青花白地者为最好,皮膜经剪裁、润湿、缝竹棍,蒙皮时用浓稠的鱼胶粘合,经垫双板、绑麻绳、砸楔子等过程,要多次进行砸、揉、烙,胶牢以后四周坡口锯一小槽,嵌入竹片或骨片为饰。琴头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上部多为扁铲形,顶端较宽并向后呈弧形弯曲,其上雕刻花纹或镶嵌骨饰,也有上部为如意形、雕饰大顶花,下部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弦轴呈圆锥体,用红木、花梨等比琴杆稍硬木料制成,长13.5厘米,外表刻有麻花形纹饰,轴顶镶嵌骨花为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由指板和背板胶合而成,前平后弧,长80厘米,上端设有山口,指板多用鼓框木料制成,仅厚1.2厘米,表面平滑不设品位,琴杆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方孔之中。琴鼓皮面中央,置一竹制长桥形琴马。琴尾置有道冠(又称护弦帽)。张三条丝弦、钢丝弦或尼龙钢丝弦。在琴鼓下端,有一菱形木壳(又称爪扣)系弦。
大三弦 萧剑声(右)与宋广宁在研究三弦制作
三弦演奏家肖剑声先生对三弦乐器做了系统改革,设计了60型大三弦、80型大三弦、86型高音三弦、儿童三弦等,设计方案由著名乐器制作师宋广宁先生制作完成并投入市场,现已被国内外三弦演奏者广为使用。60型大三弦,全长116.8 cm、琴鼓长23.8cm、宽21.5 cm、厚9 cm;80型大三弦全长117.8 cm、琴鼓长26.5 cm、宽23.2 cm、厚9.8 cm。与传统大三弦相比,改良后的两种三弦琴鼓共鸣腔体扩大,框边较薄,内壁呈椭圆形,挖有回音槽,使之发音纯净浑厚。适当缩短琴杆,便于左手运指按弦。山口下移。指板下端与琴鼓面接平,扩展了高音区音域。琴杆内挖空与鼓腔相接通,增强共鸣。演奏时,在琴鼓左侧安置铜制弧形支架,使双手减轻扶托琴杆的负担,为充分表现乐曲内容和发挥演奏技巧创造了条件。两种三弦均由中国音乐学院肖剑声先生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宋广宁师傅制作。86型高音三弦是在传统小三弦基础上改良而成。主要特点是改善了音质,余音延长。具体做法是适当放大琴鼓,琴鼓内设双共鸣腔,主共鸣腔在下方,呈椭圆形;辅共鸣腔在上方,呈月牙形,两腔之间有孔相通,定弦为C、G、C或D、A、d。为满足不同音色的需要。设有两种大小不同的主共鸣腔:86—1型和86-2型。8&l型主腔小、辅腔大;86—2型主腔大、辅腔小。1986年,该琴由中国音乐学院肖剑声教授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著名乐器制作师宋广宁制作成功。1991年,通过文化部专家技术鉴定。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我国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萧剑声先生设计、天津市民族乐器厂制造的短杆大三弦问世。这种新型大三弦制订有轻工业部标准,全长112厘米。琴杆长75厘米,琴鼓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9厘米,琴杆短、把位近,可发挥快速演奏技巧;置有活动山口,能任意转调;将指板与鼓面接平,音域向上扩展一个八度。适于独奏或民族乐队使用。

故宫博物院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一件紫檀木制的大三弦,全长97.8厘米。琴鼓椭圆形,用匏制成,正面蒙以蟒皮为面,状如龟盘,琴鼓长17.5厘米、边厚7.2厘米。琴头扁 铲形,长16.3厘米,上部较宽并向后弯曲,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紫檀木弦轴(左一右二),轴长7.8厘米。琴杆为半圆柱状体,杆长63.2厘米、上宽2.4厘米、下宽3厘米。琴鼓尾端有象牙制爪扣系弦,并垂有一束彩色丝穗为饰。这件三弦选料考究、装饰精美,不仅琴鼓侧面刻有串枝莲纹饰,还在匏制的琴鼓背面雕刻出美丽的奏乐画面,其图像为四仕女分别手持笙、笛、箫、板等乐器,在山竹间演奏,纹饰清晰,构图生动。此琴为清宫旧藏,制作年代不详,曾在清代宫廷宴乐的“番部合奏乐”中使用。

研究所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多件大三弦。其中一件为乌木制 ,全长123.2厘米,琴鼓为椭圆形,两面蒙以蟒皮,鼓面长20.5厘米、宽18.5厘米、厚9 厘米,琴头扁铲形,顶端镶有骨饰,置三轴(左一右二),骨制山口,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用料讲究,工艺细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所藏,1958年,梅先生将其捐献国家。其中另一件三弦为红木制,全长123.5厘米,琴鼓椭圆形,两面蒙蟒皮,鼓面长21.6厘米、宽19.7厘米、厚8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片为饰,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置有三个红木制弦轴(左一右二),轴体外表刻有麻花形凸条花纹,轴顶镶嵌骨花,下端设有骨制山口,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正面为按弦指板,竹制长桥形琴马,张三条丝弦。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在展品中还有一件现代大三弦制品,通体用色木制成,全长121厘米,琴鼓椭圆形,鼓框四周坡 口镶有骨饰,两面蒙以青花白地大蟒皮,鼓面长23厘米、宽20厘米、厚8.5厘米,琴头扁铲形,上端镶有骨饰,下开弦槽,两侧置三轴,轴体外表刻麻花形条纹,轴顶镶有骨花,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以色木为底板,表面粘有按弦指板。指板和弦轴均使用质地细密、坚硬的紫檀木制作,骨制山口,竹制马,张丝弦。此琴的琴杆用色木作后背,用紫檀木作指板,既节省了贵重材料,而且重量轻、耐磨和不易变形,比用纯乌木、红木制杆的三弦易于演奏。

演奏大三弦时采用坐姿,两腿自然分开,左腿稍向前伸,或将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轻扶琴杆,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手势呈龙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拨片或戴骨制指甲弹拨琴弦发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弹奏。三弦有多种定弦法,民间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软中弦”两种,而以“硬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民族乐队或独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滚、分、扫、砸、搓儿等技法。可自如地演奏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和八度等双音,还可演奏三音组成的和弦,并可转调演奏。

大三弦
大三弦在北方又称“大鼓三弦”或“书弦”,属中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伴奏方面,曲种广泛,演技较高,北方的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陕北说书,以及为曲剧、吕剧等戏曲伴奏中,大三弦都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曲艺伴奏中还居于主弦地位。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