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记载
勤劳的藏族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据古籍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藏族音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就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并有了较完美的歌舞艺术。唐代称藏族为“吐蕃人”,当时汉藏两族关系密切,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的养宗室女文成公主来到拉萨,与藏族领袖松赞干布结婚时,李世民皇帝还特地派了一个庞大的乐队随她进藏。这个乐队遗留下来的乐器,有些至今仍被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里,由于西藏气候干燥,乐器并无多大损坏。这些乐器色泽鲜艳、制作精美,共有五十多件,据说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里面也杂有藏族的古代乐器,其中就有根卡。50年代初,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的亮宝节活动时,珍藏于大昭寺的根卡等乐器,已成为巡游展示的宝物之一。
历史较为悠久,根卡除作为宝物珍藏于大昭寺外,在拉萨布达拉宫达赖歌舞队的乐队中,也仅使用一支根卡,在过去的历史中,它并未在藏族民间流行。古老的根卡,形制较为独特别致,它和我国新疆维吾尔族流行的艾捷克非常相像,也与毗邻我国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吉查克琴和南高加索以及中东各国的卡曼贾琴相似,它们同是起源于公元10世纪的波斯拉弦乐器卡曼贾。据西藏大学艺术系教师、原西藏地方政府达赖宫廷歌舞队队长巴桑顿珠称:在原西藏地方政府保存的有关宫廷歌舞队的历史资料中,曾记载着根卡系五世达赖时期(1642年—1682年)与嘎尔歌舞同时从西藏西部的拉达克王国向东传至拉萨的。据此,根卡于17世纪传入我国西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根卡被占据
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根卡被上层统治者据为己有,只用来演奏宫廷古典音乐“囊玛”,供他们少数人享用。据说在达赖的仪仗队中也使用根卡。藏族的古典歌舞“囊玛”,就是在宫廷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只用一支扎木年伴奏,到了18世纪初第六世达赖后期,已使用根卡参加伴奏。19世纪时,因西藏战争频繁、灾荒连年而歌舞萧条,20世纪初的十三世达赖后期以来,又因“囊玛”再次衰退,而使根卡濒于失传的境地。直到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藏族的音乐工作者才使它摆脱了布达拉宫的束缚,开始走向民间,展示它旺盛的青春。
根卡的演奏
演奏技巧有拨弦、跳弓等,并能奏出和弦。可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藏族古典歌舞和民间乐队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但由于传统的根卡在结构上有较大的缺陷,不仅音量小,中间的琴弦发音也微弱,只适于在室内演奏。演奏时坐势,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弦外拉奏,能奏和弦、跳弓和拨弦等。右手有长弓、跳弓、顿弓、碎弓、拨弦等弓法,左手有和音、泛音、颤音、揉音等技巧。用于独奏、重奏、乐队合奏或歌舞、藏戏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