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6月19日,罗九香出生于广东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的一个商贾家庭。父亲罗告蒙经营酱油生意,常来往于广州、汕头、大埔之间,故见识较广。罗九香是家中第七子,小名阿满,自小聪明伶俐,很得父母喜爱。罗父对他期望很大,小学毕业后送他到潮州最有名的金山中学读书。
1921年中学毕业后,他曾回大埔日新小学任国文教师。大埔是客家人聚居之地,流行中原汉乐,有“汉乐之乡”之誉,故罗九香自小已受汉乐熏陶。20年代初,罗九香师从族兄、古筝好手罗仙畴学古筝,又常参加乡间音乐人的合奏聚会,打下良好的汉乐基础。
1923年,罗九香在父亲的安排下,到广东增涉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后又到上海复旦大学预科学习。
1925年,从父命回到广州投靠舅父萧干臣,在政府部门当小职员。他对汉乐情有独钟,恰逢有“乐圣”之称的汉乐宗师何育斋到广州,便拜他为师。
1930年,何育斋在广州成立“潮梅音乐社”,罗九香也经常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并结识了戏剧家欧阳予倩、文艺评论家林默涵,以及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易剑泉、刘天一,潮州音乐名家张汉斋、许敦伍,古琴家容心言、招鉴芬、杨新伦等人。
1946年,广东省主席罗卓英为选举其宗亲罗博平为省参议员,适逢罗九香要携客死广州的父亲骸骨回乡安葬,罗卓英奉上大礼,同时请罗九香担任县参议员,以投罗博平的票。罗九香因人情难却,便当了为期一年的挂名县参议员。业余一直不断钻研,精通了“中州古调”、“汉皋古谱”的音韵、演奏技术。
抗日战争时期,他避居回乡,仍钻研筝艺不辍,对上门求教者总是热情接纳,谆谆教导,故甚得学生及乐界敬仰。解放后,罗九香终于走上专业音乐道路。
1954年1月,他经欧阳予倩推荐,广东省统战部介绍,被安排进民声汉剧团(后为广东汉剧团),任筝、三弦演奏员。次年该团进京在怀仁堂演出《百里奚会妻》,他以古筝伴奏剧中唱段《叹沦落》时,大得乐界行家赞赏。
1956年被选为广东省音乐代表团成员,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演出,他(奏古筝)与饶从举(奏椰胡)、饶淑枢(奏琵琶)3人合奏《单点头・乱插花》等曲,这是客家汉乐第一次公开向全国音乐界演出,接着在古筝观摩交流会上,他以古筝弹奏《出水莲》、《将军令》,其古朴典雅、韵味隽永 的鲜明风格,使同行赞叹不已这令他在全国古筝界中享有盛誉。参加音乐周演出时,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令他大受鼓舞,决定把客家汉乐传之后世。
1956年,罗九香被选为中国音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1957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1957年大鸣大放时,他“不合时宜”地向汉剧团领导提出汉乐在团中的定位问题的意见,被定为“内右”。接着,因曾当县参议员的“历史问题”,被遣送回乡劳动。幸而尚有知音,使他因祸得福。
1959年秋,经筝乐名家曹东扶介绍,天津音乐学院聘他任教,使他成为在高等音乐学府教授客家筝的第一人。这无异雪中送炭,罗九香感动之余,更坚定了为弘扬民族音乐奋斗终身的决心。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一年中,他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1960年,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埃见到罗九香,建议他回广州任教,培养家乡的民乐人才,弘扬汉乐,他欣然接受。同年10月,罗九香调回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执教古筝。他悉心教导学生,为客家汉乐奔走、呼吁,并得到上级支持,在广州开设汉乐班,为客家汉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1961年,他与同校的潮州筝名师苏文贤一起,参加在西安举行的首届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会议,会上公认罗九香是客家古筝流派的代表,被誉为“中国古筝四大名家”之一 。他整理的客家筝曲被选编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古筝教材。
1969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罗九香大师因“历史问题”被遣送回 乡,1974年“落实政策”,只作退职处理,1981年给予平反恢复名誉时,他已去世3年。他在精神 遭受摧残的期间,仍然没有放弃汉乐,在家乡坚持习琴、练筝,对来探访的晚辈、音乐工作者,也谆谆教诲,嘱托他们把客家古筝、客家汉乐发扬下去。
1978年6月9日,罗九香在家乡大埔县逝世,享年76岁。
2001年,国际公认音乐权威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十五卷收入“罗九香”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