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济(生卒年不详):北宋宫廷琴师,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鼓琴为天下第一。” 据《琴史》载,朱文济“性冲淡,不好荣利”。宋太宗好琴,把七弦古琴加二弦而变为九弦琴,朱文济作为宋太宗的琴待诏,对此坚决反对。由于朱文济在琴界的声望,他的反对使宋太宗极为扫兴,因而受到冷落。 北宋的琴家多为僧人,他们的琴技多出自朱文济,慧日大师夷中就得到他的真传,夷中后又将琴技传授给知白、义海,他们都是北宋颇具声望的琴僧。 朱文济著有《琴杂调谱》十二卷,已佚。
知白:北宋琴师,慧日大师夷中的弟子,朱文济的再传弟子。 对于他的琴技,欧阳修曾在诗中写道:“岂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写此朱丝弦。”并称他能继承夷中的琴艺:“吾闻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失其传。夷中未识不得见,岂谓今逢知白弹。遗音仿佛尚可爱,何况之子传其全。”
义海:北宋琴师,慧日大师夷中的入门弟子,朱文济的再传弟子。 义海在掌握夷中的全部技艺之后,又到越州(浙江绍兴)法华山闭关习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究其妙。” 义海出名之后,有很多人跟他学琴,但无一人能赶得上他,“天下从海学者辐辏,无有臻其奥。”对于他的琴技,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海之艺不在于声,其音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他弹琴有自已独到的意韵,正如他自已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他主张演奏速度的变化应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 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他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收于《琴苑要录》之中,文中阐述了义海的“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又提出了“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姜夔(1155-1221):字尧章,江西鄱阳人,因居住湖州乌程县南的苕溪村,且与弁山的白石洞毗邻,便自号“白石道人”。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多才多艺,工于诗词,长于书法,吹箫弹琴,精通律吕。姜白石的父亲曾做过宋朝的地方官吏,但在他十几岁时,父亲去世,他便一直寄居在汉阳的姐姐家中,将近有20年之久。 姜白石少时便才华横溢,其词作甚佳,又精通音律,故其词与音乐配合独到,且他在音乐理论方面也有独特的研究。他的字也写得好,但屡试不中,故一生不得志,浪迹江湖,广交诗友,当时的著名词家如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都很推重他,给他经济上不少的帮助。姜夔也常寄居他们家中。 姜夔在范成大家作客时,范已年老退居,家中养有不少乐工与歌妓,姜白石在范家一住就是好些天,主要就是作词谱曲,供范玩赏,《暗香》和《疏影》便是此时所作,据说范成大非常欢喜这两首歌曲,并把自已一位色艺双绝的歌妓小红送给他,姜白石带着小红归家路过苏州城东的垂虹亭时,诗兴大发,乃作诗:“自琢新词韵最高,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道烟波十四桥”。
姜白石一生飘泊不定,寄人篱下,生活困苦,后病死在杭州。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后期著名琴家,开启浙派琴家风格的一代大师。 郭楚望一生清贫,嘉泰、开禧年年(1201-1207),他在临安(今杭州)一爱好琴艺的官僚张岩家当清客,张岩家藏有多种谱本,郭沔收益甚大。1207年,离开张家过隐居生活。
在宋时,琴家分为多个派别,郭沔与学生刘志方、徐天民、毛敏仲等其称“浙派”,他一生创作大量琴曲,如《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风》、《步月》等,其中以《潇湘水云》最为有名。
毛逊:字敏仲,南宋浙派琴家,浙江严陵人,毛逊初学江西派,后从刘志方改为浙派。 1241-1258年,毛逊在皇戚杨缵门下做清客,在此期间,作《樵歌》、《渔歌》、《山居吟》等作品; 1276年元兵破临安不久,毛逊去大都(北京)求功名,作歌颂元代统治者的《观光操》,但运气不佳,未被召见,客死于馆舍。以《樵歌》为其代表作。
熊朋来:宋末元初著名音乐家兼经学家。 熊朋来为人颇有志气,宋亡后,不肯到元廷作官,情愿当个郡学教师,抚琴咏诗以托情志。 教学之暇,选《诗经》中的古诗,谱写二十多首新曲,收于他所编的《瑟谱》中。 现存世的作品有《伐檀》、《考槃》、《七月》,以《伐檀》为代表作。
朱载堉(1536-1610):一位受世界瞩目的皇族音乐家,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代著名乐律学家,历学及数学家, 朱载堉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相传朱载堉是怀胎11月方生,其母高妃生他时难产,恰好宫门前飞来一只凤凰,翔徊鸣叫,高妃高兴不已,产下朱载堉。朱载堉出生后经常哭闹,尤其在晚上更是啼哭不已,搅得家人不宁。一天,朱载堉又哭闹不休,他的父亲郑恭王烦闷不已,就吹箫释怀,朱载堉一听到箫声,就停止了哭,从此,箫便成了他的宠物。 关于朱载堉求学也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他的舅父礼部尚书何塘告老还乡后,在河内县天鹅池岸建了一座“景贤书院”,招收弟子。前来应试的孩子均由父母陪同,络绎不绝,而朱载堉独自前往,何塘奇怪,便问其故,朱载堉朗声答道:“家有父母,校有师尊,怎能说独自一人?”何塘一听就喜欢,就又问他年纪,他说:“童生八月荷月满,若年足十不差三。”落款是“乐乐乐”。何塘沉思片刻后说:“小小顽童七岁半,以乐为志律当先,乐在其中性且直,光华焯乐在来年。”何塘非常赏识朱载堉的天资,遂将自已一生之学识均倾心相授。 朱载堉早年跟随何塘学习天文、算术。嘉庆19年,其父遭诬陷下狱,朱载堉亦受牵连,离开王府,另筑土屋独居19年,一心钻研乐、律、数学和历学,后来其父冤情被昭雪,他七次上疏不愿继承王位,经皇帝批准,与儿子朱翊锡一起终身享受世子、世孙的俸禄。
经过多年研究,朱载堉著书20余部,但当在71岁时将自已多年的研究成果献给朝廷时,却被束之高阁,未受到重视。
汤应曾:邳州人,外号“汤琵琶”,明朝万历年后的北方著名琵琶演奏家。 据王猷定《汤琵琶传》记载:汤应曾一生贫困,未曾娶妻,对母亲极为孝顺。幼时对音乐就很敏感,听到歌声就哭,等学会了歌,唱完又哭,母亲问他为什么这么悲伤,他说是为歌所动。 汤应曾早年随军在嘉峪、张掖、洒泉等地,熟悉军旅生涯,弹奏《楚汉》(即《十面埋伏》)时表现非常深刻。
徐上瀛: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江苏娄东(太仓)人,明末著名琴家。 徐上瀛自幼习琴,从虞山派(虞山派是当时琴坛的重要琴派)。曾两次参加武举考试,未受赏识。虽出自虞山派,却博采众派之长,对虞山派的琴学有很大贡献,被誉为“今世之伯乐”。 徐上瀛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前著的《琴乐二十四况》(即《奚山琴况》),继承发展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总的美学原则和审美标准,对清代琴坛的影响很大。
庄臻凤:字蝶庵,三山人,清初著名琴家,师从徐上瀛。 庄臻凤不拘于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中州等各派之长,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造诣。 庄臻凤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代表作是《梧叶舞秋风》。
蒋兴畴(1639-1695):字心越,明末清初著名琴家,浙江金华浦阳人,曾从金陵琴家庄臻凤及褚虚舟等人学琴。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蒋兴畴在杭州永福寺出家,后因避难去日本长崎,带去我国的《松弦馆琴谱》、《琴经》等曲谱,得到关东幕府的热情接待,被尊为“东皋禅师”。 在日本,蒋兴畴除从事佛学外,还向日本人介绍我国的古琴艺术,谱写了《熙春操》、《思亲引》、《清平乐》、《大战行》、《华清引》等琴歌,其中以《熙春操》影响最大。
徐琪:字大生;其子徐俊,字越千;父子俩均是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著名琴家。 徐琪父子曾游历大江南北,遍方名师,精推细敲各家传谱,对传统琴曲进行加工,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创新,使它们在形象刻画和意境方面都比原曲有相当的进步(如《洞天春晓》,《墨子悲丝》、《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他们演奏时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对清代琴坛影响相当大。 徐俊在加工传统乐曲时,往往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之更加传神,因此他编的《五知斋琴谱》为清代琴家所推崇。
华秋萍(1787-1859):名文彬,字伯雅,江苏无锡人,清代琵琶演奏家。 华秋萍在嘉庆年间(1818年)主编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对后世琵琶的普及与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氏谱》收有南北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6 部(南派即浙派陈牧夫传谱,北派是直隶王君锡谱),分别是《海青》、《将军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普庵咒》,以工尺谱记写乐谱,并为琵琶创订了完整的指法符号。 华秋萍是一位出色的琵琶演奏家,且因他主编的《华氏谱》而开创了近代最早的琵琶流派--无锡派,无锡地区及江南乃至北方琵琶艺术的发展,均受到华氏及其乐谱的影响。 另外,华秋萍还编有牌子小曲《借云馆小唱》,又称《借云馆曲谱》,用工尺谱记写了明清以来流行的《三阳开泰》、《软平调》、《五瓣梅》等十首小曲曲谱,还记录了小曲演唱的用韵和技法。
李芳园:生卒年不祥,浙江平湖人,平湖派琵琶演奏家。 李芳园经商,其家五代均演奏琵琶,与当时许多著名琵琶演奏家有交往,其本人有较高的演奏技术,并记录整理乐曲,编印以广流传。 李芳园编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刊行于1895年,其中有些曲子为《华氏谱》所没有,在标记指法方面也较为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