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

(介绍解释)

砚

砚,也称“砚台”。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砚。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砚,音序:Y 拼音:yàn
注音:ㄧㄢˋ总笔画:9
五笔86&98:DMQN
部首:石,部外笔画:4,
仓颉:MRBHU
郑码:GLR
笔顺编号:132512535
四角号码:17612
UniCode:CJK

康熙字典
《唐韵》吾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倪甸切,𠀤音𨁍。《释名》砚,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说文》石滑也。《长笺》滑训利,利犹厉也,与硏摩同义。《文房四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篆,曰帝鸿氏之砚。《周武王·砚铭》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
又姓。《元文类》国子监司业砚弥坚。
又《字汇补》古典切,音蹇。濡石也。 《正字通》说文硏砚音义俱分,今俗合为一。 

名词

(1) (形声。字从石,从见,见亦声。“见”意为“让人看到的”、“明里的”。“石”指“石槽”。“石”与“见”联合起来表示“露天修筑的输水石槽”。本义:露天的输水石槽。转义:加水研墨的石槽。磨墨器。即砚台。)
(2) 光滑的石头 [glossy stone]
砚,石滑也。——《说文》。段玉裁注:谓石性滑利也。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释名》
(3) 砚台 [inkstone] 一种石刻的写字文具,供研墨、调墨之用
一砚。——清· 周容《芋老人传》
砚冰坚。——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砚瓦(砚台);笔砚

动词

制作砚 [make the inkstone]。如:砚璞(可作砚台的美石);砚材(可作砚台的石料)

◎ 粤语:jin6 
◎ 潮州话:in7、diem1 

(1)石君。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山“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过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里面记载:“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万石君”由此而得名。例如,清代王继香的《七星砚铭》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腾昌斯文。”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也统称石君。例如铜砚、铁砚、竹砚、瓦砚等,都可统称石君。  (2)石友。古人特别珍惜“情”,读书人都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砚被俗称为石友。宋代王炎有诗曰:“剡溪束楮生,歙穴会石友。”“楮生”指纸,“石友”指砚。广而传之,众皆称砚为石友。  (3)墨侯。例如,唐代文嵩以砚拟人,曾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以后,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宋代王迈中《除夜洗砚》曰:“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4)墨海。砚的别称,一般称大的砚台,也有称为海砚的。例如,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载:“惜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鸿氏之砚’。”这就是传说中制砚的开始。宋代程俱《谢人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刊入清代高凤翰《砚史》那方题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的大瀛海澄泥砚,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清代翟灏《通俗编》曰:“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5)墨池。一般称小的砚台。即大砚称“海”,小砚称“池”。也有把墨盒称为墨池的。  (6)墨盘。一般是比较浅的砚台的俗称,通常指像盘子状的较大型砚台。  (7)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这里主要表示大,能“种墨”的地方,理解为砚。  (8)砚山。依石头的天然形状凿为砚,刻石为山,所以叫做砚山。明代高谦《遵生八笺》曰:“砚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录》,后即效之。”  (9)砚池。有一种砚的形状是凹形,称作砚池。晋代傅玄《砚赋》云:“芦方圆已定形,锻金铁而为池。”说的就是这种砚。砚池,是指在砚的一端有一个蓄水池,为研墨加水方便而设的,大小不定,深浅不等,据石的形状而定。  (10)砚瓦。俗称瓦头砚,又叫瓦砚。秦汉时用的建筑瓦当,多采用澄泥治成,后来被人们改制成砚。例如唐代吴融《古砚瓦赋》曰:“勿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邵氏闻见后录》曰:“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为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11)研磨器。对原始砚的俗称。在新石器时代,研磨石墨或其他颜料的器具。例如,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一套绘画工具中就有研磨器,被称为“始祖砚”。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字部》 ·砚
《唐韵》吾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倪甸切音。《释名》砚,硏也,硏墨使和濡也。《说文》石滑也。《长笺》滑训利,利犹厉也,与硏摩同义。《文房四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篆,曰帝鸿氏之砚。《周武王·砚铭》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 又姓。《元文类》国子监司业砚弥坚。 又《字汇补》古典切,音蹇。濡石也。 《正字通》说文硏砚音义俱分,今俗合为一。 

下发墨对比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中三大石砚端、歙、洮下墨发墨如何?历史以来评价如何?咱们在此处做一研究讨论。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以下为端、歙、洮砚石的对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发墨
端砚 2.9 弱于洮、歙 强于洮、歙
洮砚 3.1 强于端,弱于歙 强于歙,弱于端
歙砚 4 强于端、洮 弱于端、洮
注:墨条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钨钢刀:约7白钢刀:约6碳钢刀:约5)
从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较软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硬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石质名砚中,端砚硬度较软,所以发墨更好,而歙砚硬度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评价:“歙万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而洮砚硬度较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体调节到恰到好处。

分类

砚,俗称砚台,是中国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古代中国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用途

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流派

最常见的砚台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有来自甘肃南部的洮砚,来自广东端溪的端砚,来自安徽歙县的歙砚,,来自河南洛阳的澄泥砚(澄泥砚为泥所制)等等,这四种砚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又称作端溪石砚,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说,“易”指河北易水砚。此外砚还有南北流派之分,一般来说,广东人喜欢端石砚,安徽人青睐龙尾砚,山西人推崇澄泥砚,而湖南人则看重祁阳砚。在形制上,唐开始使用铜雀台遗迹上的砖所做砖砚也曾流行一时。

文献

苏轼藏有唐代许敬宗砚,在黄州沙湖民家时得吕道人沉泥砚,苏轼说:“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馀事也。”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写信给黄庭坚:“或谓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吾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苏轼有诗纪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砚,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让皇帝把砚台赐给他,皇帝答应他,米芾舞蹈以谢,又恐皇上后悔,便急着把砚台抱回,连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叹气说:“颠名不虚得也。”
明末吕留良有嗜砚之癖,自言“予幼嗜砚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黄宗羲曾赠给他一方八角砚,这砚台是梅朗中从传教士手中得到的龙尾砚。康熙时林佶、余甸皆嗜砚,余甸题有〈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
明清时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砚,所谓的燕子石其实是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化石,风韵别致,且易于发墨,深为书家所珍爱。王渔洋《池北偶谈》载:“邹平张尚书崇祯间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滨,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砚。”张延登死后,其砚落入浙抚张勄手中。孔尚任对多蝠砚咏赞不绝:“张家两中丞,得失如轮转;一砚供二贤,前后荷殊眷”。
台湾浊水溪所产之“螺溪石”,经琢磨而成的砚,称“螺溪砚”,由于色泽雅美,发墨佳良,而且严冬不冻,贮水不干,亦为稀世之宝。

洮砚

洮河砚(洮砚),产于古洮州(今甘肃省卓尼、临潭一带)洮河流域,故名。
洮砚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唐代柳公权论砚:“余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而洮河砚石具体开采年代无从可考。宋时,洮河砚与端砚、歙砚、红丝砚并称“四大名砚”。
洮河石石质坚润细腻,颜色碧绿沉静,花纹绮丽奇妙,发墨而利笔,为上乘名贵砚材。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代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
洮河石以碧绿色为主,誉称“鸭头绿”,另有鹦鹉绿、柳叶青、蛾绿之说。宋代晁无咎《砚林集》:“洮河石贵双赵璧,汉水鸭头如此色。”宋代张文潜和山谷诗:“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宋代杨信相诗:“但见洮州琢蛾绿,焉用歙溪眉子为。”洮河石膘,以色泽金黄为主,亦是秀美可爱,历来为人所重,故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之说。”另有洮河紫石,称为?鹈血。
洮河石纹绮丽,故洮河石又被誉称为“绿漪石”、“绿歌石”。宋代黄庭坚《以团茶、洮河绿石砚赠无咎、文潜》诗:“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韩军一《甘肃洮砚志》文:“崖石之文理佳者,如薄云散开,缥缈天际。或花纹微细,隐约浮出。或有水波莹回,似川流一脉。或色沉绿,通体纯洁无痕,莹润可观。或水气浮津,金星点缀,石嫩如膏,按之温软而不滑者。凡此数类,皆津润涓洁。绿颜如茵,虽暑之盛至,贮水犹不耗,发墨庶乎有光。墨沉所积,细密而薄,拨之随手脱落。”
洮河砚石采石坑口颇多,有喇嘛崖、水泉湾、水城右边(纳儿)、碣仔岩、滨上岩、扎甘岩、大谷岩、沙扎、结拉、中沟、圈滩沟、鹰子嘴、拐洞湾、石虎梯等多处,以喇嘛崖、水泉湾水坑等老坑砚石为上乘,又以宋代老坑喇嘛崖所产崖石为最优。洮河石产地地处偏远,苏轼称之在“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开采十分困难。金元好问《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砚》云:“旧闻鹦鹉曾化石,不数?鹈能莹刀。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更有“洮河石贵双赵璧”、“得之为无价之宝”之说。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稀少。  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矿带运动复杂,很难形成岩石层,储量极少。
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随着文化回归,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使用、送礼、收藏的需求都在扩大,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市场供应紧缺。  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使得很多喜欢洮砚的人误解,收藏数百方作品而无一方老坑洮砚的人也是有的。
随着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更会一砚难求。

端砚

端砚,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故名端砚。 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那么端砚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端砚历来为世人所重,唐代已被列为贡品,宋时与端砚与歙砚、洮河砚、红丝砚(另一说法为澄泥砚),并称“四大名砚”。后世端砚流传甚广,影响益深,逐渐被推上”诸砚之首“的位置。
端砚石细腻温润,“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元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暖嫩而不滑”,发墨利笔,是上佳砚材。端砚石石品丰富,有石眼、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蕉叶白、青花、翡翠、火捺等石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端砚按砚石颜色可分为紫端、绿端、白端等,另有黑端的记载。端砚石主要颜色是紫红色,色泽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端砚石按坑口可分为老坑、坑仔岩(另称“岩仔坑”)、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半边山、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白线岩、有冻岩、蚌坑、龙岩、斧柯东(沙浦诸坑)、七星岩等,而其中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出产石质最佳,称为“上三岩”。端石石质最好的,当首推老坑诸洞砚石,开采十分困难,苏轼《端砚铭》云:“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歙砚

歙砚,产于古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带),故名。歙砚种类较多,产地各异,其中以产自今江西婺源龙尾山的龙尾砚石质最优,最负盛名。 据宋代唐积《歙州砚谱》记载,龙尾砚石开采于唐代开元年间,距今已有近1200多年的历史了。唐开元二年,玄宗曾以龙尾山金星石所制“龙鳞月砚”,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五代时,龙尾砚倍受南唐后主李昱推崇,据宋代阙名《砚谱》记载:“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冠。”宋代歙砚发展达到顶峰,歙砚名声愈显,与端砚、洮河砚、红丝砚并称“四大名砚”。
龙尾砚石质坚润,发墨利笔,宋代欧阳修《砚谱》云:“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论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宋代蔡襄《咏徐虞部龙尾砚》诗云:”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歙砚石品纹理丰富,有罗纹、金星金晕、银星银晕、眉子、水波纹、玉带、龟甲等,欣赏、收藏价值较高。其中,罗纹又细分为细罗纹、粗罗纹、暗细罗纹、刷丝罗纹、金花罗纹、金晕罗纹、算子罗纹(算条罗纹)、角浪罗纹、瓜子罗纹、牛毛罗纹、犀角罗纹、泥浆罗纹、水波罗纹、乌丁罗纹、龙鳞罗纹、松皮罗纹(松纹罗纹)、倒地罗纹、石心罗纹、卵石罗纹等,宋代苏轼《万石君罗文传》,称龙尾罗纹砚为“万石君”。眉子(眉纹),又细分为细枣心眉子、粗枣心眉子、长眉子、短眉子、粗眉子、细眉子、线眉子、对眉子、笑眉子、金星眉子、金花眉子、白眉子、鳝肚眉子、雁攒湖眉子、锦蹙眉子、海浪眉子、簇眉子、阔眉子等,观赏价值较高,历来为世人所喜爱。金星,又可细分为雨点金星(暴雨金星)、粟米金星、谷粒金星、绿豆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金线、金晕等,金星金晕形态万千,如舞鹤、如寒雁、如鸳鸯、如游鱼、如卧蚕、如仙人、如朝霞、如云气、如星斗、如暴雨,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龙尾石)其质坚劲,大抵发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
龙尾砚采石坑口众多,有罗纹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桥头坑、叶九坑、碧里坑、紧足坑、溪头坑、外庄坑、驴坑、济源坑、罗纹里山坑、庄基坑(学校背)、柴林等。其中,罗纹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为龙尾砚石四大老坑,所产砚石最优。

简介

砚国名珠——龙尾砚(歙砚)
婺源县溪头乡龙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隶安徽歙州,当时产品习惯以州名物,故古时称“歙砚”。是我国四大传统名砚之一。早在南唐、北宋时期,龙尾砚就已著称于世。南唐后主李煜称赞“龙尾砚为天下冠”。宋代龙尾砚被列为朝廷贡品,文坛大家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蔡襄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填词、写诗,更使其声名远播,身价百倍。苏轼赞龙尾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彀理,金声而玉德”,还即兴题咏《龙尾砚歌》;苏轼夸龙尾砚“声如铜,色如铁,性滑坚,善凝墨”;欧阳修称赞龙尾砚“世所罕有”;黄庭坚奉旨到龙尾山取砚,写下了名诗《砚山行》;书法家蔡襄将龙尾砚比做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赋诗赞叹:“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龙尾砚砚品丰富,一般可分为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五大类分为:眉纹、金晕、金星、罗纹、鱼子:
眉纹:又称眉子,即石材的纹理如美人之蛾眉
金晕:砚史上称为驴坑石,色金青碧,上有金黄色晕块
金星:素被推为上品金星,一般形如谷粒,融结于砚石之中,翌翌发光罗纹:纹似丝罗
鱼子:形状分布均匀,如鱼卵状的细小黑点
龙尾砚石质秀美,概之为涩、细、润、坚。涩:即石有锋芒,发墨如砥。细:则墨膏稠腻,且不损毫。润:石质紧密温润,故贮水难干,墨色不燥。坚:即坚劲耐磨,经久不乏。
龙尾砚品质优良,具有“涩、细、润、坚”特色;品种繁多,有金星、眉子、罗纹等五类二十五种。今天,龙尾砚继承传统风格,在造型、纹饰、布局和雕琢技艺上,广泛吸取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的艺术特色,形成了“清新、淡雅、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推陈出新,精心设计,制作并生产出一批批优质新砚品,先后获得国家外经贸部、轻工部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和明星县市经济成果博览会金奖,多次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珍贵礼品。当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吴作人、陈叔亮、李苦禅、李可染、李铎、程十发、黄永玉、启功都曾为龙尾砚泼墨作画、挥毫题词,盛赞龙尾砚“石冠群山”,是“砚国名珠”、“宝砚”。
龙尾砚的生产,今天得到更大的发展。艺人们在继承“精细秀逸”传统文化风格的基础上,又广泛学习诗词,金石、汉魏石刻、中国画等艺术,并结合龙尾石特性,形成了清晰、淡雅、简素、古朴的独特风貌,深受人们赞赏,被当今画家誉为一颗璀璨的“砚国明珠”。

天下第一龙砚

世界上最大、最昂贵、最神奇的一方龙砚,它是由一块极为珍贵的紫翠石雕刻而成,经历六年由二十多位雕砚大师精雕而成,代表中华雕砚技术的最高水平,现位于三亚南山南北财神殿。
该砚石原重60吨,雕刻后净重35吨,长十米,宽三米,高度1.5米,运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传统雕砚手法,集平雕、浮雕、透雕于一体,巧妙地雕刻出56条神龙、三十二只长寿龟、9只金凤、组成三个砚池、左右为太阳和月亮形状,中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寓意中华56个民族,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繁荣和与日同辉,故名:“日月同辉龙凤砚”该砚1997年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并经国家财政部估价为一亿零一百七十万人民币。

造型

竹节形砚与一般方方的砚台形状不同,它呈竹节形,造型生动,好似一段绿意盎然的青竹,竹节斑斓,石质寒冷如冰,还有使用的痕迹。砚堂方正,上下雕出竹根形状,连上面凸出的点点都分毫不差,砚的右上部斜出一段竹叶,旁边的蛀洞变成天然的池塘。背面雕成竹竿剖面形状,上端刻有隶书“凌云”二字,后有“朱彝尊题”和葫芦形印“竹垞”。中间刻“有匪君子周道如砥求其友声正直是与,康熙乙亥八月下浣永阳黄任”和长方形“莘田”印。以竹形为砚的形状是得古人的心意。

诗词

明代曹学佺在一方竹节形端砚上的一段话说得好:“香山养竹记云:竹本固以树德,竹性直以立身,竹心空以体通,竹节贞以立志。是故称为君子,一日所不可无也。今固之以琢研,又一日所不可少。以不可少之物,而貌不可无之象,趣熟甚为。”这段话秉承了古人把竹子人格化的传统,使之成为文人精神上不可无不可少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