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概况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至1911年,历286年。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更加多样,愈加派系林立。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下,清代画坛流派之多,竞争之烈,是前所未有的。清代绘画的发展,大致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清代中期,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力主创新;晚清时期,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岭南画派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画派,涌现出大批的画家和作品,影响了近现代的绘画创作。
此外,壁画的创作渐趋衰败,但仍有许多精彩作品传世。便于传播的版画和年画在明代中期以后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直至晚清,出现众多的版画流派和年画生产中心。
清初的绘画

初期,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画派,成为画坛的正统派。他们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四家,讲究笔墨趣味和技巧功力,但是内容缺乏生气。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在江南地区则出现了一批富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画家,他们主要是明代遗民,政治上无法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主张也迥异于北方的四王。代表人物为“四僧”、“金陵八家”及“新安派”等。其中,以四僧的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也最大。
四王、吴、恽及有关传派
四王(王时敏、王鑑、王翚、王原祁)与吴历、恽寿平六人在清初并称为画坛“六大家”,其中,四王的擅长、崇尚、画风相近,形成“四王”画派,占据了画坛的正统地位,吴历也以山水闻名,恽寿平则以花鸟见长,在他们各自的影响下,都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祖父王锡爵为明代相国,崇祯初,王时敏以荫仕太常寺卿,人称其为“王奉常”。少年时与董其昌、陈继儒往来密切,为“画中九友”之一。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书画,擅山水,并富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并受董其昌影响,致力于摹古,于黄公望追摹尤多。但因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多经意于笔墨章法之变化,而面目较为相近。传世作品较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24岁时摹写宋元古迹而成的《山水大册》,上海博物馆也藏有相类似的《仿宋元六家》册。早期绘画比较工细清秀,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云壑烟滩图》轴,37岁时作,用黄公望法杂以高克恭皴笔,干湿互用,墨色苍浑。晚年时,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故宫博物院藏其《落木寒泉图》轴、《仙山楼阁图》轴、《山水轴》,分别作于72岁、75岁、84岁,可见其晚年山水面目。他也是“娄东派”的开创者。
王鑑(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明末官廉州太守,故有“王廉州”之称。入清后隐居不仕。亦是“画中九友”成员,富收藏。常与王时敏切磋画艺,与王时敏风格相近,是“娄东派”首领之一。其山水多仿古之作,专心于“元四家”,尤其崇奉董、巨,功力较王时敏深厚。其山水运笔沉着,用墨浓润,风格沉雄。亦擅青绿山水。在他的传世作品中,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仿古山水屏》12幅和广州市文物商店藏的《仿古山水》册,堪称他仿古作品的代表作。晚年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画山水多布景繁密,矾头众多,皴法细密,墨色层次丰富,风格苍莽,吸收巨然和王蒙画法较多,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梦境图》轴、《夏山图》轴、《仿叔明长松仙馆图》轴、《仿梅道人溪亭山水图》轴等作品。其青绿山水是以石绿、淡赭、润墨融合一起而成的,代表作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夏松风图》轴和《青绿山水图卷》等。
王翬(1632-1720),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生文人世家,祖辈均善画,秉承家学,曾拜同乡张珂为师,后被王鑑及王时敏收为弟子,遂得二王指授。40岁后,画技成熟,成为一代大家,是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者。以35岁至60岁之间的作品最为精彩,时人誉为“海内第一”。60岁时,被康熙召幸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