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学江
我的学书之路
1987年金秋季节,徘徊而寻求艺术方向的我,告别妻儿,终于踏上了负笈求学之路。在黄瓜园这所艺术氛围极浓的殿堂里,开始了拓展眼界、修正航线和艺术升华的历程。我率先对混乱愚昧的观念进行梳理和更新,在众多的书家作品、书法诊断中解决“知好歹”的问题。通过系统学习书法史论、阅读大量作品,我学会了用深邃的历史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审视书法和书法理论。澄清了鼎盛期、较为繁荣期及末流期的书法状况。对由此产生的书家和历史地位及影响,有了纵深的观照。并结合时代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因素,辩真伪、找答案,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在书法实践方面,我以史为序对各种书体及历代有影响的作品都手过一遍:朴茂的甲骨文,古拙的钟鼎文,圆润的石鼓文,博大的汉碑、雄浑的魏碑;以及尚韵的二王,崇法的欧、颜,多意的“苏、黄、米、蔡”和扬态的王觉斯等。实践和比较深化了我对法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对书法发展中的主流和支流、共性与个性有了辩证的思考。这样也就自然把目光注视到极盛期的魏晋书法,注视到集大成的王羲之及其一路的文人书法。那时确有朋友担心我,尽心尽意地学习王羲之会使风格与人雷同。我也看到一些探索者在布满荆棘的小路上跋涉,在不被世代所重的残碑断碣、末流书法,甚至被遗忘的民间书体上讨生计、立面貌,还取得一定成功。但这些都未曾动摇过我对文人书法的崇尚。我坚信,有着两千余年历史、众多书家一
代一代承传研习的文人书法,是书法的主流,具有着书法艺术的共性美。对文人书法的学习,非但不会造成面目的趋同,却成就真卿、苏东坡、米芾、赵孟頫、王铎等一批开宗立派的大师。文人书法有着书法艺术的共性之美,是历史的精华,是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把握历史的共性,而大谈所谓的个性,就会无所依托、四顾茫然。
对文人书法的深入学习,使我更加体会到黄惇老师笔法“核心论”的高明。一件不通笔法、不讲究笔法的作品将是松散、零乱、软弱和粗野的。而要创作出萧散自然、变化多端、气势连绵和精神灿烂的作品,离不开对文人书法的学习。进修其间我神游其中学其姿态、学其精致、学其洒脱,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从未有作品主选省展的我,竟然入展“第四届全国书法展”;还在“全国高校师生书法评展”中获得二等奖,接受中顾委领导杨德志的颁奖;曾经向往的神圣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已两度成为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在南京举办的个人书法汇报展和江苏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青年书法家黄学江》都受到了广泛好评。这些无不得益于笔法,得益于对笔法的深入研究,得益于对古代大量墨迹的钟情。否则,也许十年、二十年乃至终身的探索,也无法与这南艺的收获相提并论。
在近十余年里我一面坚定地走书法艺术大道,吸取传统的精华,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审美理想;一面对古典诗词、传统绘画和音乐舞蹈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我从李太白、杜工部、苏东坡和李易安的诗词中体味浪漫、沉郁、豪放和婉约;从传统山水、花鸟和人物画中学习意境、凝炼和酣畅;从《梁祝》、《黄河大合唱》和《命运交响曲》中感悟优美和壮美,培育激情和灵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