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屯建
内容提要:徽派篆刻在中国文人篆刻史上始终是主流,但对徽派篆刻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却没有。本文将徽派篆刻分为三个阶段,对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文章将徽派篆刻置于文人篆刻艺术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指出徽派篆刻是最早的篆刻流派。对一些徽派篆刻家的生卒年月、籍贯、事迹、艺术成就以及徽派篆刻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考证和研究,认为徽州考据学和徽商对徽派篆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徽派篆刻地位贡献
一、徽派篆刻地位的确立(1535—1643)
1.何震的崛起
何震(1535—1604),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休宁县前街人。周亮工《印人传》及今版《辞海》等工具书均载何震为婺源人,误。明嘉靖《婺源县志》没有何震的记载。按照志书生不立传的原则,嘉靖《婺源县志》不为何震立传,是可以理解的。但最接近何震生活年代的清康熙八年(1669)《婺源县志》,也没有何震的记载,这就不可理解了。直到晚清、民国时期的《婺源县志》才开始提到何震。1993年10月新编《婺源县志》则进一步明确何震是“婺源田坑人”。何震究竟是不是婺源人呢?就在何震去世后的第三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编纂的《休宁县志》明确记载:“何震,字长卿,号雪渔,邑前人。以高雅游名公卿间,工金石篆刻,海内图书出长卿手,争传之。”万历三十七年(1609)编纂的《歙志》亦载:“同时有休宁何震长卿,传文寿承一种,解散局束,旧章天趣超然,故是独造,且复出蓝。”康熙三十八年(1699)编纂的《徽州府志》对何震的休宁籍也予以确认:“何震,字长卿,号雪渔,休宁邑前人。工金石篆刻,海内图书出其手者,争传宝之。生平不刻佳石及镌人氏号,故及今流传尚不乏云。”
我们再从与何震有交往的当时人的文字中来加以考察。明万历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祝世禄曾于万历十七年(1589)至二十三年(1595)在休宁任县令,同何震有一定交往。他在《梁千秋印隽序》中记载:“往余令海阳时,得主臣甚喜。及官秣陵,数与相习,所有印章,皆出其手。”休宁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初名休阳。吴永安元年(258),因吴主孙休讳,改休阳为海阳。晋太康元年(280),改海阳为休宁,遂沿用至今。海阳为休宁古称,古人写籍贯,亦喜用古称。如明末清初另一位篆刻名家胡正言为休宁人,其《印史初集》封面题签为《海阳胡氏印史初集》,衔名题“海阳胡正言曰从氏篆”可为佐证。何震逝世后二十余年,其私淑弟子程原、程朴摹其印作,成《忍草堂印选》二卷,衔名题“海阳何震长卿篆,同邑程原孟长选,男程朴元素摹。”
由上可知,何震为休宁县前街人无疑。或曰:何震祖籍婺源,后迁休宁。亦非。据道光《休宁县志》记载:“何氏其先袁州宜春人,南唐有讳令通者为国师,显德间谪休宁。兄令达仕国子司业,生润,字彦德,随叔令通居邑前。”可见何震的祖先是南唐时从袁州宜春直接迁休宁县,与婺源丝毫没有关系。对何震的生卒年,说法也不一,刘江称约生于明正德十年(1515),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①韩天衡称约生于嘉靖九年(1530),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②沙孟海称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卒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③均误。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三十一《题何主臣符章册》记载:
何主臣,歙人,名某,字雪渔,以善符章奔走天下。昔年在白下,余召之入官署,授之玉、石、铜,成数十面,俱奇古有致,宝用至今。主臣去岁满七十,客死承恩寺。搜其稿,惟奇石一座存焉。友人醵金敛之,归其柩。今遂无视瓣香于主臣者。余闻之丁南羽,主臣之学符章也,破产游吴下,事文休承、许高阳最久,兼得其长,老而益精,遂纵横一时。
末署“万历乙巳夏日游黄山雨中题”。乙巳是万历三十三年(1605),“去岁”当是三十二年(1604)。是年何震年七十,而且即卒于这一年。于是可得何震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冯梦祯于万历乙巳春夏之交来歙,主于西溪南吴氏,又与吴廷同游黄山。此在山中所作,回杭后于当年十月去世。故文中所记何震的卒年和卒时岁数是可信的。
何震晚年寓居南京,一生以刻印为生。现存最早的作品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的“云深不知处”寿山石印。①何震以刻印为生,刀法娴熟,但对字法的认识不足。于是专门到苏州去拜访文彭,向文彭求教有关六书方面的问题。经过文彭的指教,何震对治印比以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努力钻研字法,注重临摹先秦刻石、金文,汪道昆有诗称赞:
宫墙佳气日氤氲,有客亲摹石鼓文。莫问酒徒工说剑,看君笔阵揔凌云。
刻画直须摹九鼎,飞扬早已逼三仓。而今一掷金如斗,径寸垒垒肘后藏。②
在当时印坛注重宋元而忽略秦汉的大趋势下,何震率先对先秦刻石、金文进行研究,从先秦刻石金文中汲取印学营养,不能不是一大进步。
隆庆六年(1572),武陵顾从德、歙县罗南斗精选古玉印150余方,铜印1600余方,首创用原印蘸朱钤出《集古印谱》行世,准确、精美地再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貌,震动了整个印坛。可惜此谱当时仅钤20部,一般人很难见到。于是罗南斗又于万历三年(1575)将《集古印谱》原钤本扩充,以木刻翻摹,拟名《印薮》行于世,流传甚广,对当时印坛的复古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印薮》的流行,同样也为何震临摹秦汉原印风格提供了便利。古印以铜玉为质,印文遒劲之中寓浑穆,古朴中寓流丽。但翻以木刻后,其神韵就无法同原印朱拓相比。故对《印薮》的弊病,明末印坛多有批评。王稚登曾说:
《印薮》未出,而刻者拘今;《印薮》既出,而刻者泥古。拘今之病病俗;泥古之病病滞。③
所谓“病滞”,指的就是木刻之印气象萎靡,气韵不畅。应该指出的是,当时的文人习《印薮》同刻工习《印薮》,角度不同。文人重“刻”的借鉴,刻工重“字法”和“章法”的借鉴,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重“刻”的借鉴,必然导至“滞”。重“字”与“章”的借鉴,却会给自己的治印水平带来质的飞跃。何震临摹《印薮》,就是从字法和章法上来体会汉印的精髓,使他的治印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祝世禄就指出:
大都《印薮》未出之时,刻者病鄙俗而乏古雅;既出之后,刻者病泥迹而失神情。主臣虽从迹入,性自神解。①
李流芳说得更好:
新安何长卿,始集诸家之长而自为一家,其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②何震临习秦汉印章之所以能“标韵于刀笔之外”,并不是何震不注重刀法,实在是何震以一个职业刻手跻身文人篆刻之列,娴熟的刀法,使他可以不必特鹆粜氖种械牡叮炎⒁饬械椒酱缰涞恼宸绺瘢顼斡〉男憷觯〉墓ふ溆〉拇轴睿渖裨献匀惶斐伞4游庵摇⒆J缆弧⒗盍鞣嫉榷院握鹩》绲钠兰壑形颐强梢钥闯觯诘笔保握鹜耆且浴吧裨咸斐伞弊咳涣⑹赖模馔闹耙悼淌稚矸莶晃薰叵怠?br》
从隆庆初期至万历二十几年,何震基本上都在家乡徽州与南京之间往来从事篆刻活动。其间曾一次北上京师和边塞,一次西游湘楚。这两次出外游历都是由同乡汪道昆介绍推荐,并写诗为其送行,兹录如下:
送何主臣北游四绝句:③
绨袍底事傍风尘,簪笔由来妙入神。试向钟山瞻碣石,两都国手更何人。
黄山白雪照城头,千里辞家一敝裘。何处梅花堪岁暮,君家诗兴落扬州。
渔阳幕府拥雕戈,书记翩翩国士多。肘后黄金如斗大,尚方追琢法如何。
送何主臣之楚十绝句:①
燕子矶头理画艭,秦淮渡口倒银缸。送君四月黄梅雨,五两南风过九江。
肘后雷文佩赤符,鱼龙千里避江湖。石尤风息天如镜,嬝嬝新装出小姑。
扁舟落日艤临皋,囊底旋探金错刀。赤壁千寻堪擘划,恐惊水族夜深号。
泽畔高封宿草青,朱弦一鼓吊湘灵。江门锦石中流见,知是宵沉婺女星。
夏口悲风引素车,西来不为武昌鱼。颠毛半落新丰里,忽到江关咫尺书。
开府风流迥不群,兰台宾从俨如云。向来黄鹤楼中笛,好在胡床月下闻。
泽国雄风四坐生,歌钟薄暮动江城。何郎酒态由来美,睥睨尊前笑祢衡。
吾道天迥日月光,缁帷宛在水云乡。试看讲席谁南面,知是弦歌旧海阳。
迥舟一水抹匡庐,片片青莲扑太虚。陶令尚闻材力健,倘从白杜遇篮舆。
彭蠡湖边落采霞,豫章城外簸龙沙。南州孺子如相问,垂老青门学种瓜。
汪世清先生对何震这一时期的行迹,曾作考证:②方杨《方初庵先生集》卷六有《送何生序》,首称“新安何生,翩翩当世奇士也”,“故工书法,独时时刻琢古文篆隶,进诸王侯所。”又记其挟一艺而游食四方,“下浙江,浮五湖,登姑苏之台,再返而后税驾都门也。”“复仗剑行彭蠡,经豫章,度五岭,登罗浮”。可知西行在北上都门以后。汪道昆长于何震10岁,《太函集》卷一百一十七有《京口送何主臣还海阳为母陈孺人七十寿》七律一首,时在隆庆二年(1568),将从京口回休宁。欧大任《欧虞部集·秣陵集》为万历九年(1581)至十三年(1584)在南京所作,卷八有《送何长卿往江西兼询同伯、宗良、贞吉、孔阳诸宗侯三首》,其一云:“南来居士得何顒,篆学秦斯隶汉邕。一舸图书前路去,大江秋色照芙蓉。”是欧大任在万历九年(1581)秋与何震相遇于南京送何震前往南昌的赠别之作。题中提到的诸宗侯五人是朱拱熥、朱多、朱多煃、朱多炡、朱多炤。朱多炡有《衷诚孺、姜尧章载酒邀何主臣同饮》五律一首,又有《别何主臣之金陵兼简欧水部》七绝一首云:“桂树来攀雪满枝,芙蓉去采目临池。凭将蝉雀新团扇,乞与江东水部诗。”据诗意,何震来南昌似为万历九年(1581)冬,而返南京已是万历十年(1582)夏,在南昌逗留似有半年之久。他北上都门,当在隆庆二年(1568)至万历九年(1581)之间。万历十五年(1587)汪道昆家居在歙,时何震在故乡成为汪氏的座上客。何震在白下,入冯梦桢官署,当在冯氏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期间,时年60至64岁之间。
由于何震自身对印学的钻研提高以及汪道昆等人的宣传介绍和褒扬,使何震的名声鹊起于印坛。人们纷纷拜何震为师学习篆刻,万历四十三年(1615)吴忠曾说:“予不佞,生不及文先生之时,幸得淑诸何先生,从事三十余年。”①万历四十三年上推之三十余年,则万历初吴忠就已正式师事何震。朱多也说:何震“游至吾豫章,尽以(其技)授吾家良文,吾辈亦因得玩弄服习之”。②汪道昆《送何主臣之楚十绝句》中有“试看讲席谁南面”句,何震收门人朱良文,大概就是此次西行之时。万历初至万历二十几年的这段时间里,何震收集了不少秦汉古印,同乡朱简曾前往观摩、钤印。万历十七年(1589),何震应张学礼的邀请,为其摹刻秦汉古印,被收入《考古正文印薮》。书法家祝世禄曾于万历十七年(1589)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休宁县任县令,同何震相识。
如果说汪道昆在诗中称何震为“两都国手”,还是属于一种褒扬和赞誉的话,到了万历二十年(1592)前后,何震的声望在印坛已被认可并达到了顶峰。约编于万历二十几年的《印母》,首次把文彭和何震并称为印坛领袖:“古印推秦汉,今印推文、何。”③归昌世万历三十年(1602)为程远《印旨》所作的小引中也提到:“至文寿承、何长卿受律精严。”同年,屠隆在《古今印则序》中,董其昌、陈继儒在《古今印则跋》中都把程远同文彭、何震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可以“鼎立为三”。《印旨》、《古今印则》均为程远所作,归昌世、屠隆、董其昌、陈继儒为程远的书作引、序、跋,把文彭、何震抬出来提高程远的身价,予以褒扬,足见文彭、何震的影响和成就更在程远之上。其后何震的名气愈来愈大,几乎临驾于文彭之上,成为一代宗师。祝世禄称: 印章之作,其年尚矣。盛于秦而工于汉,其法平方正直,删繁益简,以通其宜,匠心运妙为千秋典型。六朝参朱文而法坏,唐、宋好盘纠而法亡。至我朝,文寿承氏稍能反正。何主臣氏乘此以溯其源,遂为一代宗匠。①董其昌说得更妙: 小玺私印,古人皆用铜玉,刻石盛于近世,非古也。然为之者多名手,文寿承、许元复其最著已。新都何长卿从后起,一以吾乡顾氏《印薮》为师,规规帖帖,如临书摹画,几令文、许两君子无处着脚。②何震是文人篆刻艺术史中书与刻紧密结合的一面旗帜,他以刻工“指节通灵”之妙,以刀代笔,再现秦汉印章中的凿、铸、镂、琢之美,气韵流畅,成为明末印坛上的领袖人物,是当时印坛万人景仰的对象,“其尸而祝之者必曰何氏”,③成为“海内推第一”④的人物。
2.最早的篆刻流派
何震在印坛的崛起,影响和造就了徽州大批篆刻人才。与何震同时的一些篆刻家同何震互相交往,互相影响,也都成为当时印坛上的风云人物。
明代万历至崇祯时期,徽州有着一个篆刻群体,他们或有印谱、论著行世,或与名流交往留下印迹,在当时的印坛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其中代表人物为何震、苏宣、朱简、汪关。
何、苏、朱、汪四人之间,何震年稍长。何震、苏宣虽曾同师文彭,但苏要长一辈(相差20来岁)。苏宣自认为不如何震,他在《苏氏印略》自序中谈到:“余于此道,古讨今论,师研友习,点画之偏正,形声之清浊,必极其意法,逮四十余年,其苦心何如!而今继吾乡何主臣而起者,家家篆籀,人人斯邕,是是非非,奴出主入,而余乌能独树之帜。”何震要比朱简长两辈(相差40来岁),两人亦为印友,朱简曾到何震处观赏其集印。①朱简也认为“吾乡何长卿,其应手处卓有先民典型”。②汪关与朱简同辈,与何震也有交往,何震曾为汪关刻“汪东阳”印,③朱简也为汪关刻有“杲叔”印。④由此可见,何、苏、朱、汪四人互有往来,也常在一起切磋印艺。
歙县西溪南人吴良止(字仲足)与汪道昆为诗友、禅友,共结丰干社和肇林社,因而同何震亦为朋友,两人曾同受张学礼的邀请,摹刻秦、汉古印。在当时,吴良止与何震齐名,“评者则曰:仲足无邪气,长卿有逸品。”⑤休宁人金光先究心篆籀之学,少时曾到苏州拜访文彭,得到文彭的笔意。后来又到南京,同何震一道探讨研究篆刻宗旨。又与黄圣期、吴敬父齐聚赵凡夫野鹿园,谈论印学的玄妙真缔。邹迪光评价金光先的印作:数十年来,此道惟王禄之、文寿承、何长卿、黄圣期四君稍稍擅长,而亦时有善败。乃今一甫所为《印选》,先字法,次章法,次刀法,与王子弁、吾子行诸说互相发明,盖有四君之善,而无其败矣。⑥歙县人陈茂,与何震同时,篆刻悟何震刀法,印风颇似何震,曾有几方印章署何震的名,何震不辨,竟据为己有。陈茂的门徒徐上达亦为歙人,他广泛搜罗印史资料,对印学理论很有见地,著有《印法参同》一书。该书注重技法,论说有据,阐述明晰,授人以法,是明代文人篆刻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巨著。歙县人罗南斗曾为顾从德精选古印辑成《集古印谱》行世,又木刻《印薮》流布海内,为何震印风直追秦汉,提供了便利。后又木刻《秦汉印统》广泛流传,为明代印坛复古风潮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何震稍晚一些的徽州印人更是追慕何震。歙人吴忠,万历初即拜何震为师,成为何震的入室弟子,师事何震30余年。何震晚年寓居南京,吴忠亦随寓南京。治印得何氏精髓,所刻印章酷似何震。王野以辨印著称,他说:往者,人以汉印杂各代印试余,辄能辨之,以何氏杂汉,不复能辨矣。以诸家杂何氏,余辄能辨之,以孟贞杂何氏,则不能辨矣。①何震去世时,吴忠为之殓葬。休宁陈九卿是何震的表弟,刻印得何震指授,摹刻有《何雪渔印薮》4卷行世。歙县李流芳“闻何震工篆刻,戏效之,未久竟与震同工”。②歙县吴迥,少年时代即开始篆刻,师法何震,“今犹二十许人,试以其印章杂之长卿印章,不复可辨。”③休宁程原、程朴父子更醉心于何震,程原说:
世之刻印谱者,何啻人隋珠,家荆璧,大都各标门户,各树旗鼓,而总未集其成。集大成者,吾不得不宗何主臣……秦汉以后,一人而已。原也不敏,夙负篆籀癖,欲往师先生,恨未及门。④程原四处收集何震印蜕5000余方,从中精选1000余方,令子程朴摹刻。程朴天资聪慧,私淑何震,神形毫发无遗,达乱真地步。天启六年(1626)程原将程朴摹刻的何震印章汇集钤印成《忍草堂印选》行世,韩敬、陈继儒、陈赤为之作序,称赞“一一逼真,如灯取影”。⑤在何震光环笼罩明末印坛的日子里,也有一些徽州印人不囿于何震的影响,独立创作,走自己的路。苏宣、朱简、汪关是这样,吴正旸、汪徽亦复如此。吴正旸是休宁人,儿童时即开始刻印,为人所赞许,经常有人向他索印。他自己说余无所师授,以古为摹,融会诸家,独摅心得,字画笔法,与主臣差不相类,主臣得之为主臣,我得之为我耳。⑥在摹古中,吴正旸的印风有三次大的变化,吴正旸把自己对印学的认识及其变化概括为:盖印有古法、有笔意,古法在按古不可泥古,笔意若有意又若无意,意在笔先,得心应手,可以自喻,不可以告人。余笔意凡三变矣,故后与前参观,若出两手。初变散而不存,再变存者十一,三变存者十九。①正旸的治印主张很有见地,可惜他只活了31岁,天不假年,未获大成。婺源汪徽,诗书画印号称四绝,尤工秦汉印章。朱简在《印经》中论及当时印坛文彭、何震、苏宣三大派时,把他归入“别立营垒”一派。安徽省博物馆藏有汪徽的一方“琴书乐趣”印,用刀泼辣,气度宏大,确实别具一格。
, 明末值得提及的徽州印人还有:吴元满,歙县人。出生时亡一目,常说:“吾以一目外观,而以一目内照,觉内之所得者较多。”②藏书极富,精字学,与赵宧光、朱宗良友善,曾把自己50余年来钻研六书的成果向赵宧光、朱宗良求证,得到赵、朱的赏识。自三代及秦汉鼎彝碑铭皆淹贯于胸中,尤悉心于古印文字,万历二十五年(1597)辑有《集古印选》四册行世。刘卫卿,休宁人,篆刻宗何震,刀法古朴。传同邑赵时朗、赵又吕、赵以滂,时朗印风苍健严紧,又吕古朴浑雅,以滂秀爽精劲。胡正言,休宁人,精字学,著有《六书正伪》,治印取法何震,豪放不足,然有翰墨雅气,平实稳健。“奇不欲怪,委曲不欲忸怩,古拙不欲矜饰”③是其所长。洪复初,歙县人,工篆刻,黄汝享《题〈珍善斋印谱〉》称可与“长卿竟敌”。程齐,歙县人,风雅多艺,篆刻尤其所长,有《稽古印鉴》行世。范孟嘉,休宁人,为朱简外甥,传其舅氏衣钵,所篆印作可与朱简乱真。王守谦评其印“师古而不泥古,蜩之承,丸之弄,别有一种天趣”。④根据现有资料统计,明嘉靖至崇祯,徽州一府六县共有印人50余名,以何震为旗手,吴良止、罗南斗、苏宣、金光先、朱简、汪关、李流芳、吴正旸、汪徽等为中坚,构成了一个印人群体,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提高,震动当时的印坛,很多篆刻评论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早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赵宧光就指出:“此道(按:指篆刻)多落新都,新都故有心人也。”①按:新都为徽州的古称。清初,周亮工再度提到:“自何主继文国博起,而印章一道遂归黄山。”②郑文焯亦曰:“有明新安摹印者盛极一时。”③ 明末徽州印人群体成为印坛上最早的篆刻流派。
3.明末印坛徽派的一统天下
明嘉靖以后,当文人篆刻艺术体系逐步确立之时,徽州涌现出一大批篆刻家。他们在超越宋元,直溯秦汉的篆刻艺术实践中,开始取代嘉靖年间以文彭为领袖,以苏州为中心的篆刻主导地位。他们有理论,有实践,以一股强劲的创新之风,席卷整个印坛。以至从万历开始至崇祯末年的长达六七十年的印坛,成为徽州人的一统天下。
韩天衡曾把明代印坛划分为五大流派:
明季印坛高手甚多,而论其艺术成就,个人风貌对后世的影响,则当推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五大家。
明代五大家所创立的历史流派,文彭以纯正胜,何震以精能胜,苏宣以雄强胜,朱简以险峭胜,汪关以雅妍胜。由他们领衔的无数文坛印人,在这崛起的篆刻天地里,作出了可歌可颂、不可泯灭的卓越成绩,它既炫赫于明季,也给巨大影响于清代。④五大家中,除文彭外,皆为徽州人。何震已见前述,下面谈谈苏宣、朱简、汪关。苏宣(1553—1627),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又号朗公,歙县人寓泗水。幼年丧失父母,成为孤儿,倾心于文章之道,被人们誉为才子。后来遭遇不平事,于是弃书学剑,杀人报仇,遁迹于淮海。文彭因与其父有交情,当仇家事平后,苏宣便前往投奔文彭,“以通家坐落绛帐下,然食指日贫,书剑埋没,干禄无谋,喟然叹曰:丈夫不能执一艺成名,釜甑尘生乎?”⑤于是学习六书,文彭教以篆刻之道。又在顾从德、项元汴等收藏家处博览秦汉玺印,曾摹汉印近千钮,积聚了很深的功力。苏宣师古而不泥古,创新求变,“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愈变,化者愈化,而所谓摹拟者逾工巧焉。”①他说:“余于此道,古讨今论,师研友习,点画之偏正,形声之清浊,必极其意法,逮四十余年,其苦心何如!”②所刻作品气势雄强,布局严正。俞恩烨评其印:其奇幻也在秦、汉前,其醇古也则汉、魏之间,其博雅也有开元、大历之盛,识者谁不惊艳袭以为珍。③朱简(1570?—?),字修能,号畸臣,休宁县北门人。幼读书即能辨古文奇字、铜盘、石鼓之章,稍长,精研八法、六书及诗文,曾从陈继儒游。究心于字学,尤精古篆,曾云游四海,“得顾、项二氏家藏铜玉,印越楮上真谱四千余方,又于吴门沈从先、赵凡夫、疁城李长蘅、武林吴仲飞、海上潘士从、华亭施叔显、青溪曹重父、东粤陈文叔、吾乡何主臣、丁南羽诸家,得其所集,不下万余,用是涤心刮目,拓成《印品》一书”。④篆刻不拘泥于时尚,别开蹊径,以草篆入印,自成一格。创用短刀碎切技法,增强点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笔势的牵连、呼应和顾盼,产生一种浓郁的富有提按旋转、跌宕起伏的笔意。周亮工说:“继主臣而起者不乏其人,予独醉心于朱修能。”⑤可见朱简篆刻艺术的魅力。朱简不仅在篆刻实践上取得极大的成就,在印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先后著有《印书》、《印图》、《印品》、《印经》、《印章要论》、《印学丛说》、《集汉摹印字》等书,很多观点发前人所未发。如所论:上古印为佩服之章,故极小。汉晋官印大仅方寸,私印不逮其半。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璞稍大而文方简者,汉、晋印也;璞渐大而方圆不类,文则柔软无骨,元印也;大过寸余,而文或盘屈,或奇诡者,定是明印。⑥
在当时人们都不认识战国玺印的情况下,他把“璞极小而文极圆劲”一类印断为先秦之印,很有见地。同时在章法艺理等方面,也多有论述并敢于对当时的名家篆刻进行有理论依据的批评。
汪关,原名东阳,字杲叔,后得一汉代铜印,龟钮碧色,斑斓错锈,文曰“汪关”,极爱之,遂以此更名,李流芳又为其更字尹子,①歙县人寓居娄东。少时酷爱古文字,收藏金玉、玛瑙、铜印不下200方。后遭家难,藏品大多散失。汪关参习佛学,心平气和,故治印亦沉稳安详,篆法精严,饶有雍容华贵气象。韩天衡评价:
明人借鉴汉印而能形神兼备、气韵雅驯者,为首推尹子。朱文师元人,配篆堂皇婉畅,恬静醇美,在点画交错处,刻作微粗厚的“焊接点”亦属首创。②汪关这种带有书卷气的印风,也多为后世取法,巴慰祖、黄士陵印中可以见到汪关风格的延续。汪关的儿子汪泓,得其家学,能稍变虚实,又出新意。
何、苏、朱、汪四大家之外,明代印坛复古运动点火者之一的罗南斗,也是徽州人,他不仅辑钤、辑刻了《集古印谱》、《印薮》和《秦汉印统》,为复古运动摇旗呐喊,同时,他本人亦工篆刻。罗逸《题罗公权印章》称:
此艺自文博士寿承暨延年始复古观,而何山人主臣崛起,足称鼎立。③朱简也把他列入与文彭、何震、苏宣“别立营垒”的篆刻行列。罗南斗晚年授徒郑彦平、王山子。他的儿子罗昭、罗伯、罗及从孙罗公权都能传其家学,尤以罗公权酷嗜篆刻,成就也高。
明崇祯最重要的一位篆刻大家江皜臣同样也是徽州人。与别人不同的是,江皜臣不刻石章,以刻玉印享誉当世。江皜臣身躯伟岸,气宇轩昂,腕力尤强。篆法取法古人而参以己意,行刀自然取势,无凝滞之病,作品为时人所重。曾说:
坚者易取势,吾切玉后,恒觉石如宿腐,如书恶缣素,辄胶缠笔端,不能纵送也。①
有印谱行世,程嘉燧题云:
皜臣恂恂,贞不异俗,和不徇物。无山谷僻陿之气,无江湖脂韦之态。②
江皜臣收学生陶碧,陶碧长随左右,勤奋学习,尽得刻玉精髓。然而陶碧未能将江皜臣的刻玉之法传下来,至使刻玉印的技法失传,为印坛一大憾事。崇祯十四年(1614),周亮工选辑江皜臣所刻玉印成《江皜臣印谱》行世,程嘉燧为其题序。
明末值得一提的徽州印人还有一位胡正言。胡正言(1584—1674),字曰从,休宁人。弘光时曾官中书舍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版刻艺术家,创制饾版和拱花彩印技法,在版刻艺术和版画史上功绩彪炳。在篆刻上亦很有造诣,“精究六书,以篆籀名世”。③曾将古篆籀缩为小石刻,拓印行世,书名《十竹斋临古篆文法帖》,颇受人们珍视。治印平实工稳,有印谱《印存初集》、《印存玄览》等行世。《四库全书总目》收录有《印存初集》和《印存玄览》,并称赞说:
自明中叶,篆刻分文彭、何震二家,文以秀雅为宗,其末流伤于妩媚,无复古意;何以苍劲为宗,其末流破碎楂枒,备诸恶状。正言欲矫两家之失,独以端重为主,颇合古人摹印之法,而学之者失于板滞,又为土偶之衣冠矣。④
郑振铎曾得一部《十竹斋印存》,记曰:
印章皆押于开花纸页上,其色彩至今尤焕耀鲜明。气魄甚大,不拘拘于摹拟秦汉印。⑤
明末印坛徽州人的一统天下,还可以从徽州印人印谱的数量上得到体现。据韩天衡《中国印学年表》,明隆庆六年(1572)至崇祯十六年(1643),共计有各种印谱93部,其中徽州人参与辑钤、摹刻、自刻印谱45部,占全部印谱的48.9%。万历二十八年(1600),何震汇辑自刻印成《何雪渔印选》,开印人汇辑自刻印成谱之先河。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