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这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舜钦、沈括、王安石、曾巩以及周敦颐、包拯、狄青等。历史事件以王安石变法为人瞩目。《资治通鉴》也在元丰七年修成。文彦博作为一位政治家,又寿至92岁,历仁、英、神、哲四朝,前后任事约五十年,在政治舞台上渡过了他那漫长、变幻不定的人生。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进士。曾封潞国公,位至宰相、太师。可谓官高爵显。他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几起几落,这恰恰说明他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庆历七年(1047),文彦博任枢密副使,平息了王则起义,并将之擒获,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这是文彦博政治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宋嘉祐元年,文彦博与富弼同为宰相。三年(1058),文彦博被罢相,后又被重新启用。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书主张变法,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第二年,行“青苗法”。然反对者颇多,吕公著、赵抃、程颢等人因反对而遭到罢职。后来苏轼、欧阳修、富弼等人也因此或致仕或被贬。文彦博与神宗论新法时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论点,并借华山坍坏是为天意反对新法。熙宁六年(1073),文彦博终因反对派被罢去,然而就在第二年,王安石自己也被罢相。崇宁时,蔡京为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直到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被追复太师,谥忠烈。史称文彦博“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从书法史看,文彦博时代也是一个重要时期,苏、黄、米、蔡自不必说,又有薛绍彭、周越等著名书家。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而兼擅书法者如叶清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吕公弼、赵抃、王素、韩绛、王安石等,与上述这些人相比,文彦博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体水平中偏上。文彦博有书名,存世书迹有“祠部帖”、“三帖”、“得报帖”。清人刻《澄鉴堂石刻》中刻有他的行书题诗。1976年,洛阳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西出土《王拱辰墓志》,此志安焘撰文,苏辙书丹、文彦博篆盖。志立于元丰八年(1085),文彦博已79岁,篆书犹严谨工整,很见功夫,可知文彦博不仅能行书、行草,足见他是一位“练家”。
“三札卷”为行书,纸本,纵43.6厘米、横全长223厘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没有具体书写年份,不能遽断。就文彦博现存的几件书迹看,书法水平及风格也不尽相同,可能和他书写的时间跨度大有关系。就“三札”看,书风也不完全一致,可能也不是一个时期所书。
宋楼钥评文彦博书“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朱长文说其书“风格英爽”。《澄鉴堂石刻》题诗写的十分洒脱,字势开张飞动,转折处见棱见角,颇符合上面评说。题诗倒有纪年,书于元祐元年(1086),文彦博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得报帖”是目前所见文氏书法中之佼佼者,笔法讲究,点画遒劲、流畅,很得自然变化之趣。如果以“三札”与以上诸书及评论比较,则不能十分吻合,只有第二部分略近之。“三札”用墨都较干,飞白成份多。第一部分写的苍秀、精到。而第三部分则随意,用笔轻重变化较大,似意不在书。时有涂改,可能是件草稿。仔细观之,倒有几分颜鲁公“三稿”及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遗意。周必大所说:“公书虽不甚置意,亦时有唐人风致,非无师法者”倒与之颇合。
宋人评说文彦博书法流传最广者莫过于黄庭坚了:“余尝谓潞公云:公书极似苏灵芝。公曰: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芝争长。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苏灵芝在唐代书名很盛,后世还将他与李邕、颜真卿、徐浩并称。苏灵芝书法以肥、正闻名,“易州铁像颂”尤为肥厚,并有人讥之“俗书”,将文彦博书与之比较,实无相同之处。总体上讲苏书仍是“尚法”,文彦博正是“尚趣”,皆没背离时代特点。黄庭坚既然知文彦博书法“笔势清劲”,怎么说与苏灵芝相似呢?小于文彦博39岁的黄庭坚极有可能与文老说了句玩笑话吧。
文彦博小时候的两个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一是文彦博有两个罐子,做错事放黑豆于其中一个罐中,做对事就放红豆于另一个罐中。每天检查红、黑豆的数量,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另一个故事是文彦博与小朋友踢球,球误入深深的树洞中,众人无计可施,文彦博想出一法:用水灌树洞,水满而球浮出。前一个故事讲文彦博的严于律己,后一则故事则讲他的机智和聪明。也许这种品格正是成就了他以后的事业。文彦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曾和净尹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他能活到92岁高龄,不知与此是否有关。
文彦博能诗词,但作品较少。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己佚。存《文潞公集》四十卷,收入《山右丛书》中。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