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前位置:汉程网 >艺术 >艺术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崔自默
(五)隋唐五代

1.综览

魏晋时期,虽已有楷书的体格,然“去古未远”,仍带有隶书的遗韵。至南北朝及隋,碑刻书法已然不再拘泥于碑书的斩截方劲之风,用笔渐呈简约素朴之势。
隋人书法的面目,介乎北碑与唐楷的中间过程。其他书体如章草书,代表作有《出师颂》,今所见者有写本和拓本两种,其用笔简率中兼得老到。智永为王羲之的七世孙,习字刻苦,“退笔成冢”。 传世《真草千字文》用笔藏头护尾,线条饱满,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可谓承前启后,为后代真草书重要范本之一。

隋代楷书,承传北朝墓志之精华,脱略更多的锋棱而日趋温雅,若《龙藏寺》、《董美人》、《贺若宜》、《苏孝慈》、《龙华寺》、《昭仁寺》、《孟显达》等,已然唐人楷书的模样。

唐代书法,各体皆备,名手辈出,可谓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兴隆有关,也与文学艺术的推动,以及科举录仕等活动把书法作为重要科目不无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酷爱书法的皇帝不乏其人,自南朝梁武帝萧衍而后,至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书法推崇有加。李世民尤其尊崇王羲之,认为羲之书法已经尽善尽美。在此政治背景下,唐初书坛主要为王羲之书风所垄断。

初唐,有所谓“初唐四杰”,即: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初唐四家,留传者多为楷书范本,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等。其中,欧阳询的成就和影响相对更大。

至盛唐,书家群起,风格纷呈。李邕、颜真卿为其翘楚。盛唐书家中,值得注意的是颜真卿。中晚唐书家柳公权,又筑一重镇。

狂草,是唐代书法中除楷书外的主要贡献。狂草,堪称书法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作品,其中的代表书家,有所谓“颠张狂素”——张旭和怀素。

公元907年,唐灭梁始,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又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兵燹纷仍,天下裂乱,文事废弛,艺家凋衰。苏轼评五代书法尝云:“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杨凝式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大重镇,其人一出,承前启后,书艺振拔,遂使唐人尚“法”的规矩赞告消歇,开启宋人尚“意”的风气。

2.欧、虞、褚、薛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敏悟过人,博览经史,入唐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人称欧阳率更。工书,学羲献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各体皆能,尤工楷、行。其楷书结体规矩,平中寓险,用笔硬朗劲挺,峻峭奇崛,自成面目,人称“欧体”。《新唐书·儒学本传》记云:“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 除《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等楷书刻本外,其行书如《卜商读书帖》、《仲尼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皆为弥足珍贵的墨本,从中,尤可揣摩其结体和笔法之妙。《九成宫醴泉铭》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见图16),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其书结字紧凑匀称,用笔方整险绝;“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明陈继儒语)。明赵涵《石墨镌华》更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曾封永兴县,世称“虞永兴”。书法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传授,又取魏碑入楷法,楷书自成风韵,遒丽清和,外柔内刚。李嗣真《书后品》云:“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临王羲之兰亭序》、《积年帖》等。著有《书旨述》、《笔髓论》、《北堂书钞》、《观学篇》等。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封河南县公,人称“褚河南”。为人笃实,治学谨严。书法学欧阳询、虞世南,后直取“二王”,融汉隶。楷书自成一家,世称“褚体”,体势扁方,形态疏朗而气息内敛,用笔瘦劲,方圆兼施。《唐人书评》云:“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代表作有《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倪宽赞》、《黄绢本兰亭序》等。

薛稷(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书学虞世南和褚遂良。时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语。《广川书跋》称“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作有《信行禅师碑》等。
3.李邕

李邕(678-747年),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书法初学右军而得其气格,后能别有会心,自成面目,笔力遒舒,优游不迫,意态爽朗,平中见奇。《宣和书谱》云:“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代表作有行楷书《岳麓寺碑》(又称《麓山寺碑》,见图17)、《李思训碑》(又名《云麾将军碑》)、《叶有道碑》、《法华寺》。明杨慎《杨升庵集》云:“李北海书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李邕行书之气度闲雅,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宋代黄庭坚、元代的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吴昌硕、近代的齐白石。

4.颜真卿

颜真卿(708—784年),字清臣,祖籍山东琅玡临沂,后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曾作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曾封鲁国公(故世称“颜鲁公”)。 家学渊深,五世祖颜之推乃北齐著名学者,所著《颜氏家训》为后世所重。秉性刚直,有正义感,后因劝谕叛将李希烈而遇害。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张旭得笔法,兼取篆隶及北魏,一扫先前书风,开创朴厚雄强的“颜体”楷书。其书结体左右呈相向之势,中气内充,气度恢弘;用笔沉稳厚重,点画丰满而不失峭劲,尤其那带有“燕尾”的捺笔,一波三折,顿挫振拔。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亦有“颜筋柳骨”之说。

其楷书代表作若《多宝塔》、《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颜勤礼》、《颜氏家庙》、《告身帖》等,皆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对后世影响极大。《颜勤礼碑》(见图18)为颜真卿撰并书,为其曾祖所立,久埋土中,故历历如新,现藏于西安碑林,其雄劲雅壮可传颜书真面目,最宜初学临习。六十岁后楷书《麻姑仙坛记》,遒峻紧结,庄严雄秀,是颜体成熟期代表作。《颜家庙碑》(篆额有李阳冰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则骨格风华,笔意老到,如屋漏痕,为学书者宝。

至如其行草书墨迹,有著名的“三稿”——《祭侄稿》、《祭伯稿》、《争坐位》,以及《自书告身帖》、《刘中使》、《湖州帖》、《送刘太冲》等,以楷法为基,收放得宜,法度森严,为后世推崇,其中《祭侄稿》墨迹稿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颇可显示用笔之妙,为元代鲜于枢评为“天下第二行书”(见图19)。

5.“颠张醉素”

张旭(7-8世纪中,?—?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右率府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工楷书,尤善狂草,革新历代草法,下笔纵逸,变幻多端。张旭草书一出,彻底变革了“二王”草书的理路,时有“草圣”之誉。张旭嗜酒,放旷不羁,醉后呼叫狂走,乘兴挥毫,而每成佳作。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蘸墨写大字,人称“张颠”。 斐旻舞剑、张旭草书、吴道子画壁,时人谓“三绝”(或谓李白诗歌、斐旻舞剑、张旭草书)。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与李白、贺知章等称为“酒中八仙”。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冠军帖》、《古诗四帖》(见图20)等。《肚痛帖》草书6行30字,笔墨纵横,一气呵成。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难能可贵的是,张旭狂草,笔墨纵横,然左右逢源而游刃有余,乃苦工使然,其楷书《郎官石柱记》颇为谨严,可见其来由;《宣和书谱》云“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是也”,所言恰切。诗人高适《醉后赠张旭》赞之“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杜甫《酒中八仙歌》赞之“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张旭狂草,出乎天性,而力运天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述之更确,云:“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身,而名后世。”

怀素(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即出家,受法于颜真卿(颜真卿受法于张旭),学书甚刻苦,书法史上的典故“笔冢墨池”即出自他。其书在章法、结字、笔法等方面均有突破,脱开章草及“二王”派系草书字间独立的格式,参差错落、欹正多姿,下笔连绵不绝,鼓荡奔流,其痛快处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充分展示了线条艺术的造型能力,具有强烈的空间节奏和韵律感。怀素狂草书代表作有《自叙帖》(见图21)、《食鱼帖》、《苦笋帖》。李白有诗赞之:“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扫却山中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忽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韩偓亦有诗赞之,曰:“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苏东坡跋怀素《食鱼帖》赞云:“素公自序,尤能自誉,观者不以为过,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倜傥,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没人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今观此帖有食鱼、鱼肉之语,盖倜傥者也。至于行笔遒劲,如屋漏,如屈铁,非工其能如是乎?”除狂草作,怀素《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馀意,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源。

张旭与怀素草书相比照,有不同处:张旭字肥,参以隶意,或直接用章草,伏如卧虎,起如腾龙;怀素字瘦,笔画圆转活脱,活如游丝飘举,劲如刚绳绕空。

6.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宋(今陕西西耀县)人,是历史上不多得的专业书家。为人刚正,穆宗皇帝曾问用笔之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谏穆宗”遂则成为千古美谈。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博贯经术,书学王羲之,后融北碑方笔于楷书,取“欧体”之密瘦硬险峻,又削减“颜体”之肥厚,结体中宫紧缩,宽博开张,用笔瘦硬挺劲,骨峻气遒,成自家楷体,人称“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作品有《玄秘塔》(见图22)、《金刚经》、《神策军》,传世墨迹有《王献之送梨帖后跋》、《蒙诏帖》、《兰亭诗》等。

7.其他

孙过庭(约648-703年),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率府隶事参军。唐代著名书法家及书学家。草书最工,法王羲之,出规入矩,寓刚健于婀娜。张怀瓘《书断》称其“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传世墨迹《书谱序》(见图23)既是书学理论名篇,又是难得的草书杰作,为后世习书之法帖范本。

唐人擅篆隶者,有李阳冰、韩择木、徐浩、史惟则、尹元凯、李隆基等。唐诗人中,雅善书法者不乏其人,可惜墨迹鲜有流传,因此贺知章《孝经》、杜牧《张好好诗并序》等弥足珍贵。

隋唐墨迹中,名家之作固可珍贵,但敦煌隋人写经楷书《大般涅槃经》,唐人写经草书《因明入正理论后疏》等,均挥洒自如而妙合法度。

8.杨凝式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关西老农等,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居洛阳(今属河南)。五代时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唐末为秘书郎,代时官至太子师,故称“杨太师”,卒赠太子太傅。畏于政途之险,常以“佯狂”外示,时称“杨风子”。尝作《题怀素酒狂帖后》诗,中有句云“草圣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卷715),可见其心迹。兴来挥毫,洛阳寺观院壁为之题写殆遍,黄庭坚遍观后云:“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并有诗赞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传世墨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韭花帖》(见图24)为杨凝式行楷书代表作,风格凸出,结字独特,变幻多端,点画遒丽,意趣超脱。苏东坡尝赞之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尽扫地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中豪杰。”行草书《卢鸿草堂图跋》奇逸雄浑。狂草《神仙起居法》则纵横恣肆,“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海岳书评》)。

(六)宋

1.综览

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北方金朝以王庭筠(米芾之侄)的行楷、党怀英(资料缺)的篆书为代表。李建中传世作品《土母帖》、《同年帖》,“字形瘦健,始得时誉”,直追晋唐。然而真正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2. 苏、黄、米、蔡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宋代最杰出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博通经史,才华横溢,词开豪放一派。绘画则为宋代文人画之领袖人物。书法远绍“二王”,中年后“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黄庭坚《山谷题跋》),结体笃实,笔墨润朗,列“宋四家”之首。其书法提倡“我书意造本无法”,开启宋人“尚意”书风。清书家刘墉《论书绝句》云:“苏黄佳气本天真,姑射丰姿不染尘;笔软墨丰皆入妙,无穷机轴出清新。”著有《东坡集》、《东坡词》、《东坡志林》等。传世墨迹甚多,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书归去来辞》以及《致季常尺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洞庭春色赋》、《天际乌云帖》、《新岁展庆帖》、《李白仙诗卷》、《江上帖》等。《黄州寒食诗帖》为纸本手卷,行书五言诗二首,17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编》、《石渠随笔》等均有著录,《戏鸿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亦刻入。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此间其诗文书画之成就达一高峰。该帖书于元丰五年(1082年),时东坡46岁(见图25)。章法跌宕,用笔以侧锋为主,凝重而潇洒,“悬针”长笔势如破竹,激情宣泄。“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君门深九重,填墓在万里。也擬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读之,其凄苦状况如在目前。卷后有黄庭坚大字题跋,云“东坡此诗似李太白,尤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后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於无佛处称尊也”,并称绝倒。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涪翁、山谷、山谷老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文章天成,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为苏轼门生,合称“苏门四学士”。长于诗词,开“江西诗派”。书法宗晋唐而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其书结体中宫内敛紧凑而外围疏放宽博,用笔奔腾恣肆,左右纵横,如摇双橹,线画之间错落呼应,摇曳多姿。传世墨迹有《松风阁诗》、《书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廉颇蔺相如传》(见图26)、《行书王长者墓志铭》、《花气诗帖》等。著有《山谷集》。

米芾(1051-1107年),名黻,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芾,字元章,号襄阳漫仕、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世居太原,迁襄阳(今湖北襄樊),后定居润州(江苏镇江)。宣和元年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精鉴藏,建海岳庵和多景楼藏历代法书名画。生性狂放,有洁癖,嗜奇石,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云:“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云:“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山水画创“米点皴”,有“米家云山”之称。书法取“二王” ,得其精髓,后直逼晋唐。用笔八面出锋,自谓“刷字”。 其行书笔画偃仰向背,倜傥多姿;“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苏轼语)。传世代表作有《蜀素帖》(见图27)、《论草书帖》、《苕溪诗卷》、《珊瑚帖》、《张季明帖》、《拜中岳命诗》、《多景楼诗》、《虹县诗帖》等,其中《蜀素帖》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该卷因书于绢上,故多渴笔,用笔以侧锋为主,卷舒飞扬。著有《书史》、《海岳名言》、《画史》、《砚史》、《宝章待访录》等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人称“蔡端明”。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真、行、草兼善。行草书婉秀端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米芾《海岳名言》云:“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媛慢,多饰繁华。”传世墨迹有《扈从帖》、《万安桥记》、《山居帖》、《致彦猷尺牍》、《澄心堂》、《连日山中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3.赵佶

赵佶(1082-1135年),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初封瑞王,元符三年即帝位,称徽宗,在位25年,为政昏庸,但于艺术颇多造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艺术活动倡导者与组织者,曾命编《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及《宣和博古图》、《大观帖》等。其天分甚高,擅诗词、工书画、精赏鉴,人物、花鸟、山水皆精。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顿挫有致,瘦劲锋利,挺秀清雅,别具一格。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态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传世墨迹有《千字文》(见图28)、《掠水燕翎诗纨扇》、《闰中秋月诗帖》等。

4.其他

宋代文人书家甚夥,若文仝、文彦博、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辙、苏洵、司马光、王安石、张舜民、蔡京、蔡卞、薛绍彭、米友仁、叶孟得、赵构、陆游(见图29)、范成大、朱熹、吴说、张孝祥、文天祥、姜夔、吴琚、魏了翁、张即之、赵孟坚等,各自揭须眉。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一个创作理念上的更新。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书法,之所以对宋人影响最巨,也正是二者书法于法度之外,更多得几分意趣。

另外,大批文人、诗人、词人书法之特长,也正在于超脱理法,而倾慕趣味。宋代,之所以没有篆书、隶书和楷书大家,既时运使然,亦与当时书家群体特征不无关系。可以说,中国书法及宋,乃一大转捩:艺术性这一“因子”,由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宋人传世的大批墨迹如书札,更多体现的,是书家有意识的个人性情。

(七)元

1.综览

金人入主中原,极力吸收中原文化,不过杰出书家仍为汉人,若蔡松年、王庭筠、张孔孙等。元初,书家如耶律楚材等,大多仍驻足于宋人习气。随着复古之风涌起,书法复兴,书坛三大家赵孟頫、鲜于枢和邓文元登上舞台。元中,书坛依然笼罩于赵孟頫书风之下。直至康里巎、杨维桢出,书风始令人耳目一新。

2.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等,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人,宋宗室后裔,元代杰出书画家,因湖州旧称吴兴郡,故称“赵吴兴”。累官至一品,荣际五朝,卒追封魏国公,谥文敏,故又称“赵松雪”、“赵文敏”。博学多识,通音律,精鉴赏,擅诗文,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为著名的书画理论家和实践家。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以楷书和章草为最工。其楷书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颜、柳、欧、赵”,结体端正秀美,用笔劲朗飘逸,为元代书坛盟主,虽然后世对其书法毁誉不一,但终归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胆巴碑》、《行书欧阳修秋声赋卷》、《六体千字文》、《雪晴云散帖》、《书赤壁赋》(见图30)等。著有《印史》、《松雪斋集》。
3.鲜于枢

鲜于枢(1257-130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等,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居杭州西溪。善词赋、精鉴赏。吴宽《匏翁家传集》云:“鲜于(枢)书名,在当时与赵吴兴、邓巴西各雄长一方。困学多为草书,其书从真、行来,故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至,皆有意态,使人观之不厌。不若今人未识欧、虞,径造颠、素,其散漫连延之势,终为飞蓬蔓草而已。”善悬腕书,当时与赵孟頫书并称“二妙”。传世墨迹有《李愿归盘谷序》、《唐诗草书卷》、《醉时歌》、《晚秋杂兴诗册》、《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透光古镜歌》、《苏轼海棠诗》、《韩愈石鼓歌》等。著有《困学斋集》、《困学斋杂录》。

4.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诸暨(今属浙江)人。生性放旷奇诡。书法杂和众体,尤以行楷书见长,布局参差,用笔狂放,墨法大胆,揉章草法于其中。代表作有《张氏通波阡表》、《行书真镜庵募缘疏》(见图31)、《题邹复雷画春消息卷》、《周上卿墓志》、《城南唱和诗》等。

5.康里巙

康里巙(1295-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蓬恕叟,康里(今属新疆)人。幼肄国学,博通群书。楷书法虞世南,行草法王羲之。“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啻金玉。”(《元史》)。以行草书见长,尤得章草笔意,通篇视之,有“大刀斫阵”之声势。代表作有《书李白诗卷》、《述笔法》、《渔父辞》、《唐元缜行宫诗》等。

6.其他

康、杨之外,尚有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张雨、郭畀等书家。

元后期,吴镇(代表作《心经卷》)、倪瓒(代表作《淡室诗》)二家,同时均居绘画“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列,书画相参,自成高格。而饶介、俞和二家,亦颇有法度。其他诸家若管道升、赵雍、吴睿、钱选、钱良右、僧维则等,亦各具面目。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