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鸿鑫
在宋代文人郭若虚所著的《图画见闻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
阎立本是唐代伟大的画家,擅画人物,笔力遒劲雄浑,神态生动,曾作有《泰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等,得到当时好评,被誉为“丹青神化”。这里提到的张僧繇则是南朝梁杰出的画家,是一位擅画人物、肖像的圣手,多作佛寺宗教壁画,他的画骨气奇伟,规模巨逸。关于他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如传说他有一次在金陵安乐大殿的壁上画了四条龙,但全都有眼无珠。人们很奇怪,问他为何画龙不点睛。他说不能点,只要一点上眼睛,墙上画的龙立即就会飞腾而去。人们都不相信,认为他在吹牛,一定要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张僧繇就拿起笔给四条龙依次点睛。谁知当他才点好两条龙的眼睛,突然天色骤变,雷电大作,风雨交加,坚固的墙壁也顷刻震塌了。那些惊慌失措的看画人,只见两条墨龙腾空而去。这虽是一则神话,但足见张僧繇的画是如何的出神入化。
阎立本当年到荆州观看张僧繇的壁画,也是慕名而去的。但是第一天初看觉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妙处,所以还认为张僧繇是徒有虚名呢;第二天他再去观赏,就领略到了画中的一些意趣,这时他认识到张僧繇确乃近代的画坛佳手;第三天,他又前往观赏,这次更品味到画的某些真谛,他不禁赞叹曰:真是名不虚传啊!他越看越觉得有味道,于是坐着看,躺着看,仔细鉴赏,反复揣摩,竟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在庙里留宿了十多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这个故事在艺术欣赏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启示。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心理活动。欣赏者对艺术品的第一个印象,即“艺术的初感”非常重要。有时候欣赏者一听某一首歌曲就喜欢上了,看某一幅画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但是有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抓住你,你也并不能一下子就理解它,而是要欣赏者仔细琢磨,反复体味,才能接触到它的真谛。阎立本观画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艺术欣赏又不能满足于“艺术的初感”。真正的艺术欣赏并不是浮光掠影或回眸一瞥可以领略以尽的,它还是一个反复审美和感受的过程。如吃橄榄,初咬一口,会觉得涩嘴,但仔细咀嚼,便有一种奇特的香甜之味。有些艺术作品,乍一看未必有什么惊人之处,但细细品味,其中的美感就如泉眼的泉水一般汩汩地流出。上面谈到的阎立本观画,他几次看画,感受不同,后来坐着看,躺着看,就是反复揣摩,仔细研究,这就是审美活动的深化。正如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发现美,往往得反复地感受。这一些都说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艺术欣赏不能浅尝辄止。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看热闹、看门道,都属于艺术欣赏活动。但是,看热闹还只是艺术欣赏的初级阶段,看门道才是进入了艺术欣赏的高级阶段。因为看热闹只停留在艺术的表象方面,感受比较肤浅,不可能领略到艺术肌体的深刻内涵与真谛。看门道则是通过感受与理解的相互交织,逐渐由表及里,进入到艺术肌体的深层次,触摸到艺术创造的某些规律,此时的艺术感受比较深刻,获得的美感享受也更加丰富了。
对一般欣赏者来说,看看热闹亦无不可。然而,如果真正想通过艺术欣赏获得知识哲理,美感享受和精神滋养,那么就要向看门道的阶段转化。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从外行到内行,其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多读,多看,多听,不断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积累欣赏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因为你不断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自然而然提高了艺术的修养,也逐步熟悉了艺术的内容、形式及其特征,逐步掌握了艺术的规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据说,王维有一次在洛阳招国坊庚静修处看见一幅色彩鲜丽的壁画。这幅画题为《按乐图》,画一群乐工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一支乐曲。王维被画深深吸引住了,边点头边称赞。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兴致勃勃。王维说,这幅壁画乍一看很平常,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特色,但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它很不一般。它不仅准确地表现了乐工们正在演奏什么乐曲,而且还表现了正在演奏曲子的第几迭第几拍。人们凑过去仔细观看,仍然没有看出个所以然,王维便告诉他们,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是这支曲子的第三迭第一拍。大家不大相信。于是有几个好事者很快请来一队乐工,当场演奏《霓裳羽衣曲》,当演到第三迭第一拍时,人们对照这幅画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乐工的手和口在乐器上的位置以及动作姿势,果然与壁画上的形状一模一样,丝毫不爽。原来王维不仅是诗人、画家,而且对音乐也很精通,早年曾作过主管音乐的大乐丞。如果他对音乐不精通,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多观察、分析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也是提高文艺欣赏能力的途径。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生活的反映和观照,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有真知灼见,才能正确认识文艺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据说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牡丹下面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是否真的古画。有一天他的亲家吴正肃丞相来访,他对古画很有研究,因此欧阳修请他鉴别。他仔细地看了又看,说:“这确是一幅古画,画的是正午牡丹。”欧阳修问道:“你怎么知道的呢?”吴正肃指着画说:“你看,这花瓣是张开的,中午阳光强烈,花的颜色都是干巴巴的。”接着又指着画上的猫说:“再看这只猫的眼睛,瞳孔瞇成一条线,这正是正午猫的瞳孔。”这位评论家正是运用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作品作出了准确的评价。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